APP下载

我国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8-02-08王红艳陈劲松陈雨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阶段

王红艳 陈劲松* 李 燕 陈雨萍 曹 俊

(1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学院办公室,成都 610100;2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成都 611137;3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护理系,成都 610100)

我国护理学科起步较晚,人才缺乏,目前中高职培养仍是护理人才培养的主力[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等文件均明确提出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推进中高职衔接一体化[2]。目前我国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主要有五年一贯制、对口招生模式、自主招生模式[3]。尽管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受到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核心[4],因此本文从中职与高职衔接过程中课程设置存在的相应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建议,旨在为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1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设置现状

1.1 人才培养目标不准 课程评价层次不清 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是课程和教学标准制定的先决条件。我国中职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别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确,因此难以根据培养目标实现课程衔接[5-6]。邵晋萍[7]认为,培养目标的区别不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的难题。此外,不论中职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均应参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并以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为参与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国家尚未出台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核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存在课程评价层次不清晰的现象,导致无法根据不同评价标准完成相应课程设置,难以实现课程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8]。

1.2 内容重复 衔接不强 理论课程、技能培训、校外实践内容存在重复,衔接不强。目前尚无统一的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教材,学习哪些知识是学生在完成中职阶段学习后进入高职阶段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中职阶段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对理论知识要求不高,因此中职学生大部分只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缺乏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而高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相对稍高,这使得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后在学习上衔接不到位。在课程设置方面,中职与高职在专业课程科目安排、课时分配上有接近90%的相似性[7],也就是说,学生在高职阶段接触的专业课程大部分是其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的,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技能培训方面,有学者[9]认为对不同层次学生技能要求、培训内容应该有所不同,但目前,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学生所接受的技能培训内容差别很小,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在校外实践方面,学生在完成中职阶段学习后,需进行为期8个月的临床实习,而高职阶段学习完成后,仍需要再次进行实习,大部分学生在中职实习阶段对临床技能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和掌握,而高职阶段实习内容与中职阶段实习内容差别不大,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甚至可能对学生造成身心损害[10]。

1.3 文化基础课程与人文课程衔接不到位 随着护理职业发展,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仅能提供基本护理操作,而是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人才。要培养具备较好综合素质的护理人才,在课程设置环节应同时兼顾专业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及人文课程。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可能会出现对更深层次知识难以掌握的问题[9]。就文化基础课程而言,目前我国中职教育模式与高中相似,开设语文课程。而高职院校很少开设语文这一学科,这可能是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临床工作中写护理记录、语言表达等存在困难的原因之一。此外还有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也存在衔接不到位的现象,导致学生英语水平不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不强,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人文素养也是现代护士的重要素养之一。而中高职教育注重护理操作技能培养,人文课程很少受到重视,如护理礼仪、护理伦理、护理心理学等课程,学生在护患沟通、人际交流等方面不能学到更多技巧,同样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2 加强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设置建议

2.1 准确定位中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课程评价层次性 只有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才能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不完全是中职教育的延续,两者应设立其各自的培养目标。鉴于目前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是进入护理行业的基本要求,中高职教育均应以达到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为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就业情况,适当调整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11]。中职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护理操作能力,高职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应注意体现高职特色,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程评价环节,应体现中职与高职的区别与层次性,不论是理论学习、技能操作还是临床实习,应对中高职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目前中高职课程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对于相同课程,可要求中职学生掌握较少、基本的知识,而要求高职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对较深入的知识;技能操作上可要求学生掌握正确、安全的护理操作,而要求高职学生在此基础上同时注意操作的规范性、连贯性、美观性;在临床实习阶段,要求中职学生熟悉基本护理工作内容,要求高职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急危重症护理以及复杂仪器的使用,同时学习护理科研基础知识。只有明确各自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才能做好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课程设置。

2.2 整体设计整合中高职课程 加强衔接 避免重复 中高职院校必须在两者明确各自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通过整体规划,按照“一体化”理念,共同努力,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8]。这需要中高职院校之间加强沟通交流。面对课程的机械化重复这一目前中高职衔接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效的方法是对中高职课程进行整合。闫长虹[12]通过对“3+3”护理专业学生医学基础课程进行整合,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同时起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基础知识与临床连贯性的作用,并且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注意与行业岗位所需能力相结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

2.3 文化基础课程、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重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中职阶段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语文、德育、计算机基础等,高职阶段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等。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学习语文知识有利于学生具备更好的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计算机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等;这些均是目前护理工作中基本的、重要的能力类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中高职阶段应对学生学习有不同的要求。如中职阶段英语学习可着重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高职阶段则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中职计算机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操作,高职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项医院工作所需要的计算机应用。

2.4 重视师资培训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核心和落脚点[13],因此师资保证是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重要条件。中高职院校应定期进行教师培训,促使教师掌握各种教学及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4]。此外应引进人才,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打造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的结合,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3]。

3 小结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处于探索阶段,面临诸多问题,其中课程衔接是主要问题之一,中高职院校应加强沟通与协作,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共同构建符合学生能力和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同时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课程衔接,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专业课程阶段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