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数学教师专业成长之路:“课”“题”“文”

2018-02-08文章作者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导学数学教师题目

文章作者 于 彬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

本刊编辑 纪宪禹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的于彬老师与东营市胜利第三十四中学的孙庆民老师撰写的文章《基于“导学·反思”教学法的教学案例及思考——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1课时)”为例》(以下统称文[1])和与王师森老师撰写的文章《一次青年教师解题比赛中的解题思考》(以下统称文[2])分别发表在《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6年第6期和2017年第6期上,并且分别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2016年第10期和2017年第9期全文转载.两篇文章在详细介绍相关“课”与“题”的来龙去脉之后,从青年数学教师的视角阐述了“课”与“题”对于青年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作者和编者的角度简单呈现两篇文章成文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并对“课”“题”“文”与青年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给出一些初步的思考,以期对其他读者,特别是青年数学教师有所帮助,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纪宪禹编辑(下文简称“纪”):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能够让读者通过题目就可以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内容,这是对题目的基本要求.文[1]最初投稿时的题目是《一桥飞架师生 鸿沟变通途——浅谈“导学·反思”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作为初审编辑我的感觉就是题目太大,感觉像是一个课题研究的总报告,而文章的字数总共5 000字左右,显然单从字数来考虑就有所欠缺.

于彬老师(下文简称“于”):的确如此,二审意见就说明了这一点,二审意见如下:本文突出了“导学·反思”的教学方法,但不足的是“形散”案例较多,内容较一般化.因此,建议以一节较为典型的课为例进行“导学·反思”的流程教学,而不应用现在“形散”的体例,看不出“导学·反思”的实际操作及收效.收到二审意见后我思考了很多,最迫切的就是要选一节典型的课例能够较好地体现“导学·反思”的教学流程.这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1课时)”进入了我的视线,因为这节课至少已经在不同的场合上过三次,而且每次上课都能够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何不借此机会再次打磨这节课,让这节课成为精品.一课多上、一课三磨可以说是三磨三度、三层追求、三重境界.

纪:是的,这篇文章能够被转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中给出的典型案例,这正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是文章的“血肉”.文[1]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个教学案例从教学背景(分为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学情分析两部分)、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分为“复习交流,激发兴趣;诱导自学,合作探究;自主体验,知识建构;精讲点拨,解疑答惑;反思梳理,能力提升;分层作业,每日一思”六个环节,同时每一环节包含设计思路)三个角度进行介绍,可以说这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呈现教学案例的体例,值得初次尝试论文写作的青年数学教师借鉴.

于:上面对文[1]的题目和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其实文[2]最初投稿时的题目是《一次青年教师解题比赛及思考》,审稿过程中审稿专家虽然没有对文章的题目给出修改意见,但是在最终发表时被编辑修改为《一次青年教师解题比赛中的解题思考》,能简单说明一下原因吗?

纪:解题教学方面的论文可以说最好写,也可以说最难写.好写是因为每一位数学教师每天都在和题打交道,对于每一道具体的数学题目都会有多种解法及不同的看法.例如,在文[2]中作者就从多个角度给出了一道数学问题的不同的解法,最后指出不同解法之间的实质是一致的,实现了“一题多解,多解归一”.难写是因为全国的数学教师大多都是解题高手,你能想到的,其他教师也可以想到,很难写出新意,而这篇文章在最后给出了题目的深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变式,实现了“一题多变,多题归一”.文[2]最后发表时之所以把题目进行了修改,与文章最后作者给出的三点思考,特别是最后一条思考(解题比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亮点在于此,对其他的青年数学教师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冒昧揣测的话这应该是这篇文章被全文转载的一个有力的理由吧.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一篇文章除了要有一个好的题目和典型的案例之外,还要有深层次的思考,这应该就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

于:是的,受益匪浅.其实这两篇文章在准备成文之前,我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琢磨这两篇文章的结构.这两篇文章的结构基本是类似的,首先给出类似于背景介绍的一部分内容,接着是教学案例或解法呈现,最后都是给出了三点思考,您能对文章的结构给出一些指导意见吗?

纪:对一篇文章而言,文章结构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是一篇文章的“骨骼”.有的作者投稿时全文没有一个小标题,让初审编辑很难摸清文章的脉络结构,进而很难通过初审,这一点值得其他作者引起重视.其实文章的结构简单即可,不要太复杂,正如上述两篇文章一样,可以说就是简单的“三段论”,值得其他作者学习.

于:我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一下简单的小结:以文[1]和文[2]为例,对一篇文章的题目(“眼睛”),结构(“骨骼”)、内容(“血肉”)、思考(“灵魂”)进行了简单介绍.

纪: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课”“题”“文”三者的关系吗?

于:我认为“课”“题”“文”是一条有效的青年数学教师专业成长之路,“由课(题)撰文,由文思课(题)”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课”与“题”是学,而“文”则是思,只有学,没有思,肯定是不行的;只有思,没有学,更是不行,这就成了空想了,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外,“课”与“题”是青年数学教师必须迈过的两道坎,唯有如此,才能够站稳讲台,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文”则是对“课”与“题”的思,这也是最简单的走上研究之路的途径之一,进而能够真正体会到教学研究带来的幸福感.

天道酬勤,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对于青年数学教师而言,“由课(题)撰文,由文思课(题)”是一条教学研究的奋斗之路,也是青年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更多配套资源和线上服务,微信扫描本期封二二维码,即可获取。加入《中国数学教育》读者圈,了解最新资讯,参与编读互动,可以有机会与作者直接交流。

猜你喜欢

导学数学教师题目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追根求源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