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更好地发现新闻线索

2018-02-08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通讯员笔者

(哈密日报社,新疆 哈密 839000)

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记者从事新闻采写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哪里有新闻。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新闻稿件,善于捕捉和发现新闻线索是必要前提。

那么,作为一名记者,如何更好地发现新闻线索,让“好料”不断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谈谈新闻工作中该如何更好地发现线索。

刨根问底“追”出真线索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公安机关人员在审讯案子时,会通过追问的方式,从被审讯人口中一点点获得真相。而新闻线索的获取,有时也需要追问,但笔者认为,与审讯人员咄咄逼人的追问方式不同,记者的追问更要温情一些,因为只有先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对方才有可能跟记者敞开心扉。

2012年年初,一名读者到报社,想要把村干部无私帮助自己的事情通过媒体进行报道,以此表达她对村干部的感激之情。但她只是说自己家里困难,村干部给了她家很多帮助,包括物质帮助和一些政策上的帮助。当笔者再问她家里具体遇到了什么困难时,她只含糊地说女儿残疾了,似乎并不想过多地谈及她的女儿。看到对方并不愿多说,笔者便迂回地与她聊起村干部是如何帮助她的具体细节,偶尔提及她的女儿。她终于一点点吐露真相:女儿一年前因男友而遭遇车祸成了植物人,又被男友抛弃,家里已经十分困难。事后,笔者对她女儿的遭遇,一家人的不幸,做了先后两期共四个版的报道,她一家人的遭遇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爱心帮助。试想,如果不是有心的追问,笔者了解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民众感谢干部的常规线索,价值并不大。

读者通过电话或当面反映情况,是记者获取线索的渠道之一,但记者常会有这样的感受,面对读者的反映,不知真伪,而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面对这类线索,如何辨别真伪就至关重要了,对此,笔者认为,“追问”仍是较好的办法。

2014年夏季的一天,笔者接到一个热线,读者反映自己被他人以投资为名骗去了6万多元。笔者约爆料人见面,对方说起自己的被骗经历,时而气愤不已,时而唉声叹气。为什么会轻易相信对方?两人还有联系,联系方式是多少?相关凭证在哪……当笔者问及这些时,对方含糊其辞,有些地方甚至难以自圆其说。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该读者最终承认,此事还另有隐情,只是想通过记者的报道,“抹黑”对方。

在类似的情况下,如果记者没有在第一时间不刨根究底地追问,那么,可能会为一篇“伪新闻”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所谓,在获取真实、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时,不厌其烦的追问不失为一种上策。

实地采访“牵”出好线索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QQ,特别是微信,往往都是庞大信息的“聚集地”,毫无疑问这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快捷渠道。但有些记者,不仅把这些现代社交平台作为新闻线索来源,而且把它们变成采访渠道,通过打电话、QQ留言、微信语音等方式完成全部采访工作。但在笔者看来,这种采访方式不值得提倡,一方面,没用实地考察的采访一般难有接地气的作品。另一方面,通过这些通讯方式采访,双方的交流往往是直奔主题,外延信息相对较少,从中发现其他更好的新闻线索的几率微乎其微。

笔者的感受是,实地采访往往会收到“搂草打兔子”的效果,甚至牵出更多的、更有价值的线索。2013年年底,笔者在当地妇幼机构采访一个保健项目时,采访过程中,工作人员无意间说起她们要随时准备着,出诊救治一些危重症孕产妇。而且,笔者发现,与采访保健项目时记者一问一答的模式不同,在说到外出救治危重症孕产妇时,工作人员的表情和思维明显活跃起来,听完工作人员零散的讲述,笔者感到,在这些特殊的救治中,一定会有好新闻,便与工作人员约定,下次有类似的救治,可以及时和笔者联系。几天后,该机构要去救助一名大山深处的产妇,成为一个很好的新闻素材。

2014年春天,笔者接待一名来访者,他反映自己孩子因户口问题遇到求学的烦心事。笔者在与他的闲聊中意外得知,他是一名献血志愿者,在当地志愿者中,多年来的累积献血量达到全市最高。来访者走后,笔者及时与当地血站联系,证实了该男子的说法。这样一名热心义务献血的人,本该得到社会的帮助。事后,他的孩子求学烦心事被报道,另外,在当年全国献血日,对他进行了典型人物通讯的采访报道。

笔者有这样的感受,采访一件事时,最好能进行现场实地采访,在完成既定选题采访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与对方进行“闲聊”,或许可以牵引出其他新闻点。好的新闻线索往往就是在闲聊中发现的,这就需要记者在实地采访过程中,善于通过对方无意间的话语、表情去捕捉。

建立圈子培养“爆料人”

与其他行业不同,记者的社会接触面相对较广,也能接触到社会各行各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果记者能建立起自己的“线索圈子”,特别是各单位各部门各领域的通讯员圈子,并有心培养壮大通讯员队伍,那么就相当于在各个领域都有了自己的“触角”,新闻线索自然源源不断。

在接触基层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通讯员大多有两类,一类是为了完成部门宣传任务的,另一类则是对新闻本身就比较喜欢的。对于记者来说,第二类通讯员尤其难得,如果记者能对他们多一些专业指导,多一些鼓励,他们往往就会成为很好的线索“爆料人”。

笔者跑医疗卫生口有几年的时间,医院是一个出社会新闻的“富矿”,尤其是急诊科。随着新闻从业时间越来越长,当地3家医院的3名工作人员成为了笔者的通讯员。他们对新闻报道较为感兴趣,更为难得的是,其中有两人有着很好的新闻敏感性,在与笔者有过几次合作后,他们能较好地把握笔者所需要的新闻线索的大致要求。

社区现在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新闻也是都市报关心的领域。在社区,一些“八卦”之人正是很好的通讯员,小区里的大小事他们最清楚。他们乐于提供线索,也能配合记者采访,会给记者的工作带来很大便利。所以,这类“通讯员”记者也不妨多交往几个,他们往往会给记者意想不到的惊喜。

处处留心皆有好新闻。许多新闻线索就藏在人们的生活中,藏在某个人的平常话语中,藏在朋友间的闲谈之中。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唯有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认真捕捉,潜心思考,方可练就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线索的“火眼”。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通讯员笔者
红领巾小记者 “幸福”通讯员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虽是深秋,“热”度不减!
通讯员专栏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新闻线索
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的筛选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