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市报做好新闻舆论监督的策略

2018-02-08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3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媒体隐性

(泰州日报社,江苏 泰州 225300)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则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是履行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责。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并发表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施制约。宣传媒介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手段,有责任有义务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法行为进行科学、依法、客观、全面地报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社会各界对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越来越关注。近年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宣扬社会正能量等方面获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其中依旧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例如:新闻媒体监督缺乏力度、监督过程中受到阻碍等问题。如何履行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建立一种科学全面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机制将是重要发展方向。

地市报由于其地域接近性强,对本区域读者的影响较其他报纸等媒体更大,但鉴于其所处的人缘、地缘因素,可供选择报道的资源相对较少,来自方方面面的限制较多,要顺利采写出一批有影响、有力度的本地舆论监督类报道并得以刊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如何成功、深入地采访,掌握第一手准确、生动的素材,更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在采访中掌握一定的技巧,采取一定的策略。

一、从宏观来看,新闻舆论监督报道要遵循的原则

(一)导向原则。舆论监督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正确的出发点。媒体实施舆论监督时必须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从有利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维护稳定和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目的出发,在披露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问题时,一定要把握好导向问题,本着为解决百姓利益诉求、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不要把老百姓与政府放在一个对立的位置,通过有关媒体的介入来了解社会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一些社会矛盾,顾全大局,及时化解矛盾,向积极的方面引导,确保舆论监督导向正确。

(二)选题原则。针对媒体栏目组都有很多新闻素材,因而在筛选题材时,应该具有典型性,能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种问题现象,能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所思考和改进。但媒体报道不能做到每个题材都去深入调查采访,每一个投诉都处理和解决好,媒体不是政府职能部门,它只是通过宣传手段将信息传达给政府。

(三)创新原则。在互联网、手机等诸多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新闻舆论监督可以建立在线交流平台,满足公众直接对话的愿望,把政府和普通群众联系在了一起,让政府官员听到了平时听不到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了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帮助政府成功化解了很多公共危机。广播电视媒体也在实践着自身的社会责任,这也充分体现了广播电视的活力与创新形式的方便性、实用性,真正实现公众、媒体、政府三方的无障碍沟通和良性互动。

二、从操作层面来看,要讲究的策略技巧

(一)媒体联动采访。现在,一个地级市除了日报、晚报外,还有电台、电视台、自媒体,以及上级媒体派驻地方的记者站、网络媒体等,可谓多家媒体共存。如果善于联合这些同城媒体,共同关注某一些问题,往往会取得更为深入广泛的舆论效果。

一是能避免“干扰”。多家媒体共同报道,分散了采访时的阻力,相关方面的公关或者有关部门的阻挠就很难实现。二是能造成声势。媒体“群体出动”必将引起相关方面重视,从而更好地促进问题的解决。三是能提高效率。进行舆论监督调查报道,要求新闻事实必须准确,证据必须充分完整,而记者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做到这些,难度非常大,如果兄弟媒体记者分工协作,就能提高效率。四是能巩固证据,地市报记者保留证据的手段通常是采访笔记、录音和照片等,如果有电视台记者参与,还可以有摄像资料。另外,不同媒体记者一起采访,记者之间能相互作证,减少麻烦。

几年前,泰州市姜堰区某镇一家私营鞭炮作坊发生爆炸,造成人员伤亡。事发后,多家媒体记者来到现场采访,并就有关部门对严禁私产鞭炮管理工作中的漏洞进行调查。采访过程中,有人找到本报记者进行“公关”,得到的答复是:即使本报不刊发,其他媒体也会刊发、播放,事情肯定是瞒不住的,关键在于如何善后处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由于多家媒体共同介入,记者们分线采访,有的跑爆炸现场,有的到附近群众中了解情况,有的跑医院采访伤者,还有的跑相关部门,形成了立体式的采访格局。面对众多媒体,即使有人阻挠或者“打招呼”,也没有什么机会。报道刊发后,该镇随即对私产鞭炮户进行了拉网式清理整顿。

(二)迅速出击采访。得到新闻线索后,要做好各种采访前的准备,迅速赶到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以免新闻现场被破坏。如果延迟、拖拉,现场事件过去时间越长越不利于知情者、目击者准确记忆,造成细节的不确切,从而影响整个报道的准确性。此外,记者迅速出现在现场,亲眼目睹相关事实,也会让被批评监督对象在事实面前无法“抵赖”,让自己占据“优势”。

2010年8月的一天,有读者反映泰州市海陵区某镇有一家化工厂存在非法排污行为。次日,记者赶到现场后,并未发现该厂存在任何异样,找到该厂负责人了解情况时,对方一脸无辜,声称从未有过此行为。报料者说,记者来得不巧,该厂为了躲避相关部门检查,不定期向河道内排放污水,烟囱里排放浓烟。一般情况下,持续时间不到一小时。随后,记者请报料者注意观察,一旦发现该厂有违法违规行为,立即联系。为了确保能够现场拍摄到违规排污,记者随时待命,听候报料者通知。没过两天,第三天晚上8时许,记者接到了报料者的电话,不到15分钟就赶到了现场,拍摄下了该厂违规排污和排放浓烟的相关证据。掌握这些事实后,记者立即与该厂负责人“面对面”,对方再也无法抵赖。报道刊发后,有关部门对该厂进行了检查,并依法予以处理。

(三)适当隐性采访。一次成功的舆论监督需要注意很多技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隐性采访”。记者可以选择自己介入新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一是记者以一个旁观者、记录者的身份,在暗地里不动声色地进行观察、采制新闻事件的全过程。二是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所要采访的事件。隐性采访必须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进行。

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新闻真实、鲜活,不仅可以避开采访过程中遇到的不可预见性障碍,获得所需素材,而且可以掌握舆论监督报道中的重要证据。这样,既为应对批评对象的诉讼做准备,也为执法部门处理问题提供帮助。同时,隐性采访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第一手材料后,迅速推出报道,也可以回避说情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干扰,可谓一举两得。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新闻媒体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