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写社会新闻须规避风险

2018-02-08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3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信息

(玉溪日报社,云南 玉溪 652700)

在词汇释义中,社会新闻被解释为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突发事件、官司纠纷以及风俗民情等内容的新闻。这些新闻会传播正能量,会有服务性,会富有人情味,也会包含一些涉及丑恶的、负面的、有争议、涉及各方利益的内容。因此,一些社会新闻刊发后往往会为记者带来麻烦,有的甚至让报社惹上官司。

如何在采写有争议的、负面的、冲突性事件时,有效规避风险,客观公正的进行报道?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我们不能为了规避风险而放弃采访事件的争议点,也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杜撰新闻事实。要有效规避风险,无外乎三点:忠实记录所见所闻、尊重新闻当事各方发声的权力、尽量让权威部门(主管部门)对事件发声定性。

忠实记录所见所闻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采写新闻时,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

“好新闻是用脚板跑出来的”,新闻前辈这一至理名言在社会新闻工作者身上也屡试不爽。如果一个跑社会新闻的记者每天端坐家中,靠看看材料、翻翻文件,断不可能写出名篇佳作,记者只有深入事发地和人群中才能采写出优秀的社会新闻作品。

所谓采写,“采”字在先,也是写的基础。要写出好新闻,特别是在报道有争议的、负面的、冲突性事件时规避风险,细致、深入、全面的采访必不可少。

事件发生时,很多报社和电视台等新闻单位都有硬性的规定,那就是记者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样的规定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确保采写后发布的新闻具备时效性。二是可以最大限度、最全面的采集到与事件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事发后第一时间的现场情况、当事人回忆、目击者描述、现场周边对事件的反应等。

如上所述,详细、全面、细致的采访,是写好一条新闻的基础,同样也是规避风险的基础。一切以事实为基础,一切让事实说话,看见什么记录什么,听到什么记录什么,不妄加主观分析,不添加个人意志,不臆断,不揣测,尽量保留音频、视频文件和图片,确保将来有据可查。在采访中,记者不仅要观察和记下现场的各种细节,还需要尽可能找到当事人、目击者来还原事件,只有用心地寻找,细致的记录,再加上不怕麻烦,不怕劳累,才能将与事件有关的信息一网打尽。

除记录下见闻、当事人回忆、目击者描述等外,事件涉及到的人名、日期、年龄、时间、地点等等也需要认真核实,一一核对,确保准确无误。写稿时,一定要忠实记录所见所闻。成稿后,一些专业性强、涉及专业术语等内容的报道,最好找到有关部门进行确认和审稿,以避免出错。因此,审稿实质是一个进一步确认事实的过程。审稿中,记者要尊重对方,多听合理意见,使事件更准确、更客观;对不合理的意见,既要耐心解释,又要敢于坚持立场,确保稿件更准确、更客观、更妥当。

尊重各方发声的权力

什么是真相?真相是一个复合体,二维、三维、四维每个层面所表现的真相完全不一样。我们自己是有思想的,同样别人也有,毕竟都是人类的大脑,本来就带有主观判断。看一个事件的角度不同,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事件中利益有冲突,当事人对事件的看法也会不一样,因此,要想规避风险,所报道的事件就不能有偏向,要让涉及到的人都发声,要尽量做到面面俱到。作为记录者,我们只需要让他们的声音都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来就行了。

例如2016年8月18日《玉溪日报》五版的《网曝有人为利益高速路撒钉扎胎》一文,就充分尊重了各方发声的权利。事件中,一位市民发出一条微信朋友圈信息称:“玉溪市九龙池收费站出来2公里左右有人撒钉子,然后往前200(米)就是应急车道,应急车道内贴满流动补胎与维修厂电话号码。为了利益,已经丧心病狂!”。该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由于官方的调查还没有结果,记者写稿时将发出微信朋友圈的当事人,小广告发布者、修理厂技术工人、高速交警、高速路客车驾驶员等与事件有关的群体的意见都作了呈现,以方便让读者对事件自行判断。

虽然这是一条负面新闻,但党报在事件没有调查结果时对社会热点进行了关注,吸引了有关部门注意。而且由于涉事各方在报纸上得到充分发声,就算涉事的某一方不满,其在报纸上也挑不出任何毛病。

笔者认为,在采写时让当事各方充分发声,写稿时让各方篇幅平衡,不要厚此薄彼,不要让涉事任何一方缺位,是一个有效规避新闻风险的办法。

让权威部门对事件定性

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突发的自然事件,还是社会上的冲突事件,都会有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抢险救灾或维持秩序等。例如:突发的中毒事件,政府有卫生部门负责抢救伤者与新闻发布。突发的车祸,有交通部门负责处理与发布信息。冲突事件则会有公安机关介入调查等等。

笔者认为,记者在采访写稿时,尽量找到权威部门了解情况,由权威部门发布信息,这样可以把刊发稿件所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

媒体报道突发事件时,往往首先构建信息的基本面和一条追踪事实的链条,这时快讯的信息来源就变得非常关键。除了记者在前方取得的一手来源和亲眼所见,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就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权威信息,不仅最为可信,还能起到以正视听的效果。在报道中有了权威部门发出的声音,就能消除媒体受众和新闻当事人、新闻主体的焦虑、误解和猜测,还能提升媒体的公信力,避免因偏听偏信、采访不完全或由于受访者的主观因素导致的报道失实,从而让新闻报道成为权威发布,而不是会误伤自己的“地雷”。

在互联网应用非常普遍的今天,信息发布渠道已经不再存在障碍。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的权威发布,不仅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把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要求各级行政机关要健全和完善信息沟通和发布机制,依法公开政府信息,在突发事件中做到既做又说,边做边说,改变面对公众关切“不回应”“不发声”等老一套做法。有了国家层面的支持,相信媒体人在采访工作中的阻力会越来越小,权威部门会更愿意发声,更愿意通过媒体发布权威消息。此举既方便了媒体人工作,也让政府在面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时,会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加强热点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因此,地方党报在报道社会新闻时,一定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杜撰新闻,也不能只反映单方面的声音,地方党报应该形成与相关部门配合的意识,让权威部门发声,在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后续及时跟进报道,把握舆情、妥善应对,报道各级政府相关措施,引导社会正确关注事件。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信息
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记者应具备的素养
订阅信息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展会信息
突发事件
“融”时代的突发事件报道之“变”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