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作品论精品
——从《石嘴山日报》改革开放以来获奖情况看精品意识的树立

2018-02-08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11期
关键词:石嘴山新闻奖日报社

(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宁夏 石嘴山 753000)

“消息《市直机关上班状况如何》获第三届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三等奖、宁夏新闻奖一等奖(1988年),消息《城镇户口失去魅力二闸村部分农民甘为农户》获宁夏新闻奖一等奖(1992年);消息《平罗土地流转“生金流银”》获第23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2008年);通讯《挚爱在心大孝于行——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白琴的孝老爱亲故事》获2017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一等奖(2017年)……”翻阅《石嘴山日报》从1988年创刊至今30年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级以上新闻奖的主要篇目,我们看到,这些获奖作品,有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凝心聚力的,有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有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等等,消息、通讯、系列报道、调查报告、言论、报告文学,等等,作品体裁丰富,表现形式多样。这些获奖作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石嘴山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是30年来,石嘴山日报社大力实施新闻精品工程,不断增强采编人员的精品意识,鼓励采写精品力作,努力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结果。

在追求精品的苦旅中乐此不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作为地市级党报,没有精品意识,培育不出主导社会舆论的新闻精品,就很难在报业市场站稳脚跟,更难将党的方针政策及时有效地传递给人民群众,凝聚起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石嘴山日报》从创刊开始,就始终把打造新闻精品作为报纸的生命线,贯穿于采编人员的思想意识和办报全过程。

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能称之为精品?笔者综合各级各类新闻奖评选标准认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新闻性强,时效性强,时代性强,主题鲜明,内容真实,富于创新性,感染力强,社会效果好的新闻作品,就可称之为新闻精品。

1988年1月1日,《石嘴山报》正式创刊,当时仅为四开四版周报,一年出版报纸48期,192块版面,刊发记者稿件上百篇,获各级各类新闻奖的只有3篇;1989年1月1日,《石嘴山报》由周一刊改为周二刊,四开四版,直到1994年年底。6年间,获各级各类新闻奖的虽只有40篇,但获奖作品数量在逐年上升。这种良好的势头表明,精品意识已在采编人员心中深深扎根,并开花结果至今。

追求精品,源于植根于心底的精品意识。

1987年2月,张元善(《石嘴山日报》第一任总编辑)、王跃英(《石嘴山日报》原副总编辑)等人开始筹备出版《石嘴山报》。在当时创办一张新闻性报纸,难度之大,今天的人们是无法想象的,专业人员匮乏,报纸印刷无法解决,办公地点没有着落。王跃英回忆说,1987年5月15日,出版第一期试刊报纸时,人员极度紧缺,到了6月份,才勉强从矿区调来一位搞摄影的同志。7月份,借毕业生分配的光,他们又挖来了一名大学生。人员紧缺问题缓解了,可报纸印刷又横在了面前。大武口没有印刷厂,由宁夏日报社振兴印刷厂承印,五六十公里的路程,来回奔波。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了五六年。当时的办公地点在石嘴山市委的门房,冬天还要烧一个大铁炉子,简陋至极。随着时间的推移,办公条件逐步得到改善,1996年租用石嘴山市委党校17间楼房作为办公地点,1998年与石嘴山市水利局共用一座办公楼,2002年终于拥有自己的3000平米的办公大楼和固定社址。

从1987年2月到1996年9月,近10年时间,一群充满激情的年轻人,用一篇篇反映石嘴山重大变化的新闻报道填满日历,见证石嘴山人民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丰富实践。这期间,他们获得各级各类新闻奖55件。

追溯那段艰难的办报历史,笔者常想,是什么让他们在10年的新闻苦旅中乐此不彼?回望报纸走过的足迹,笔者得出这样的答案:是满怀激情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植根心底的精品意识。精品意识,是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一种不甘平庸、奋勇争先的创新精神。这种意识成就精品力作。

当时,他们写稿,用的是稿纸。改稿,也得用笔直接改,然后再呈送领导审阅签发。排版,要在版样纸上按照一篇篇稿件的字数画出来。而当时记者采访的条件,就更艰苦了。在市区采访骑自行车,到郊区,则坐长途车。通讯不发达,没法预约,经常“吃闭门羹”。有时农村的采访对象如果不在家,记者就要跑到田间地头去找人家。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凭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勤奋采访写稿,没人叫苦,没人喊累,有的只是披星戴月永不停歇追求精品的脚步。

追寻精品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歇

30年来,《石嘴山日报》从四开四版到四开八版、四开十六版,从创办《石嘴山日报·经济版》《石嘴山日报·新周末》,到探索“正报+周刊”(《经济周刊》《教育周刊》《文化周刊》《交通生活周刊》《星海湖周刊》)的办报模式和大打“时政”和“民生”两张牌的分叠办报模式,期间,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在丰富内容、提升质量上下功夫始终是其坚守的主题。

《石嘴山日报》自创刊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报纸质量的提高,始终注意倾听各方面对报纸的意见、建议,聘请评报人员,召开通讯员座谈会,开展党报“三进”(进社区、进市场、进农村)赠阅及读者问卷调查活动,征求广大读者对《石嘴山日报》的意见和建议。《石嘴山日报》还为各方面意见提供发表园地,进行业务研究和探讨,先后编辑出版过《石嘴山报通讯》《内外评报》,并在报纸上刊出《编采园地》《读者来信》专版。通过这些平台,报社内部逐步形成浓厚的业务学习研究风气和追求精品力作的精品意识。《内外评报》也曾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作为经验向全区新闻单位推荐介绍。

引导采编人员积极钻研业务,营造追求精品的良好工作氛围,石嘴山日报社30年来一直未曾停歇。组织全体采编人员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先后从版面编排、新闻采访与写作、文字录入、标题制作、言论写作、文字校对六个方面进行了“大比武”;坚持每周一次质量分析会和每月一次质量分析会,社内公开质量分析报告;组织开展以创建名专栏、名专刊、名专题、名评论、名作品,争夺全国新闻奖、宁夏新闻奖为主要内容的“五创双争”活动,打造优秀的本土新闻宣传品牌;加强栏目策划,搭建精品新闻发表平台,引导记者写精品新闻。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年退休的人员大多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参加工作的,他们的从业经历,也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来伟大祖国各行各业的巨变。石嘴山日报社于2018年1月精心策划推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今年我退休》栏目,时间持续一年,每周刊发一期。9月5日,该栏目喜获2018中国报业重大主题报道+服务年度双十佳案例奖,为宁夏地市级媒体唯一获奖单位。

打造精品栏目,引导精品写作,是石嘴山日报社力争实现精品意识全员覆盖的有效途径。1990年获宁夏新闻奖好栏目奖的《煤城快语》、1991年获宁夏新闻奖好栏目奖的《凡人谱》、1992年获宁夏新闻奖好栏目奖的《来自国道经济带的报道》、1995年获宁夏新闻奖好栏目奖的《我爱我家》、1996年获宁夏新闻奖好栏目奖的《面向21世纪的公民形象》等等,每一个栏目的开设,都带动许多采编人员参与其中,记者全面、深入、细致地采访,编辑从内容、语言、标题、篇幅、版面栏目设计等方面细心打磨。在这一过程中,采编人员的精品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出精品是我们的坚守与信念

新闻精品是传统媒体吸引受众、感染受众的法宝。为使这一法宝由有意为之、刻意追求,变成记者、编辑的自觉自为,30年来,石嘴山日报社完善各项机制进行激励和保障。

报社先后制定出台了《石嘴山日报社内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试行办法》,制定了《石嘴山日报编采审校人员考核奖励办法》等,成立了由总编辑负责,副总编辑、编委、业务部门主任参与的“石嘴山日报新闻作品质量评定组”,负责所有新闻作品的日评、月评,评比月度“五好稿”。通过建立和完善考核、奖励制度等,鼓励和引导更多的记者编辑深入基层、走进群众,采编精品。此外,还制定了《石嘴山日报采编人员获全国、地市报、自治区新闻奖奖励办法》,对获全国新闻大奖的作者给予重奖,有效激发了采编人员采写、编辑优秀新闻作品的积极性。

精品靠人创造。30年来,报社将精品生产作为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采取传帮带、请进来走出去、老采编现身说法等办法,向队伍整体素质要精品。

出精品是每一位有追求的新闻从业者应该恪守和坚持的信念,只有人人都努力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力量的新闻精品,党的新闻宣传水平才会整体有一个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石嘴山新闻奖日报社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新春走基层”研讨会嘉宾分享
石嘴山市“180901”暴雨洪水调查分析
探究适宜机械化收获玉米品种的筛选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浅谈石嘴山市文物保护和利用
本刊新聘特邀顾问陕西日报社社长钟顺虎同志简介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