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古代女性医疗问题研究的思考

2018-02-07顾晓可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期
关键词:古代女性医疗

摘 要 在我国古代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社会伦理的束缚下,男女在身体和空间上都有所隔离,在女性就医问题上也是如此,本文通过对古代女性医疗问题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了解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状况,可以为更好的开展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 古代 女性 医疗

作者简介:顾晓可,河北大学历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345

社会史学家将前现代中国妇女问题开展历史研究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进入到21世纪以来,新史学蓬勃发展,中国女性医学史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台湾地区发展迅速。纵观各种研究,大多是从医学和史学角度来研究女医问题,不同的视角,带来不同的研究成果。

笔者主要从女性获得医学资源的途径、女性疾病史等方面对此相关成果进行分类研究。

一、 女医的诊治与地位研究

受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强调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性别隔离制度和理学的影响,对中国古代男医与女病人双方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女患者、特别是中上层女患者以男医诊疾,遭受了特别大的障碍,造成了女患就男医不充分问题,尤其是南宋后和古代中国医者绝大多数是男性的环境下。以中上层女性就医为例,在其观念中男医与女患者是禁止身体接触的,男大夫给女性诊治需要隔帐利用丝线诊脉,不能按照中医过程直接望闻问切。古代医生尤其把对女性生殖系统的检查看成是忌讳的事,因此,女病人无法直接面对男医而被剥夺话语权,导致男医生根本无法直接判断女患病症的真伪和轻重,这种方式对妇女的体格检查及健康诊治极为不利。美国费侠莉《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及李貞德、梁其姿主编的《妇女与社会》中,也对此现象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此外,女患与男医之间还会发生色医及双方勾连问题,魏晋南北朝以前,由于医疗中的礼教还不十分严格,就曾有过女患者与男医私通的案例。如南朝刘宋始安王妃殷氏,因诊疾而与男医产生私情。

其次,在前近代中国社会,具有名望的专业医者几乎全是男性,中国古代女性受封建礼教思想束缚,生活天地狭窄,但是在有限范围内参与医疗行为的女性也不乏人在。究其原因是由于性别隔离造成女患者对女性医生的需求。由于封建社会礼教思想,女性生病会羞于请男医诊治,所以很多会选择向女性医者求助。但也正因为封建礼教思想的限制与影响,从事医学这一领域的女性相较男性医者来说非常少,且主要从事分娩与接生工作,身份主要事稳婆、女巫医等。再加上女医身份的特殊性,关于古代女医的资料也是非常少,女医基本上处于失语状态。研究涉及女性医者的论著主要从女医学医、女医地位、女医成就等几个方面来论述。

施永连在《我国古代女医趣谈》一文中介绍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几位著名的女医,有西汉时期的义妁、晋代“鲍仙姑”、明代谈允贤、宋代的张小娘子。她们有的出生在医学世家,有的经人传授医学,有的是从夫行医。

可以看出,古代女性医者主要是受到家庭环境和偶然性因素的影响。美国费侠莉《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 1665)》第八章《谈允贤:一位女医和她的病人》中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女医谈允贤的不寻常的作为医生的生活记录。由于社会环境和性别的影响,大多数的女性学医只能选择接收家庭教育,有很少的机会通过从师或进学的方式学习医学知识。谈允贤的习医经历是古代女性受过系统化教育的代表。但是,在当时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下,职业女医也无法做到和男医生一样随处应诊,只能采取坐地行医的方式,女性或儿童是她们的主要治疗对象。屠揆先的《清代女中医曾懿及其<医学篇>》、胡翘武口述、胡国俊整理的《曾懿女医晚年医学轶事》也都表明曾懿女医的治疗对象也集中于女性及儿童。

可见,女性即使接收过医疗教育,其行医的医疗对象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历史上的中国女医可谓廖若星辰,屈指可数。论其原因,徐建国认为古代女子接收文化教育机会少,即使接受教育但教育程度较低是首要原因;其次是受社会伦理影响,造成世医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习俗;另外,医生这一行业要与人打交道,与当时的女子“足不出户”相对立:还有女子从医具有较大的偶然性。

二、 妇产科中的分娩与接生研究

自古以来,中国的妇科医疗文化永远与女性的生育功能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古代封建思想与性别隔离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分娩与接生时的就医对象、就医地点、就医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女性的分娩与接生离不开稳婆、产婆与女医者女性医疗从业者。李贞德、梁其姿主编的《妇女与社会》中论述了关于前近代中国的女性医疗从业者的产生与演变,主要包括“三姑六婆”的演变,女医角色的改变以及对女医的控制,以及她们出现的原因,所处的社会地位及世人对其形象的评价。张璐的博士学位论文《近世稳婆群体的形象建构与社会文化变迁》、美国费侠莉《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李志生的《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入门》等论著中也都对古代中国的产婆与女医进行了研究。虽然女性分娩与接生绝大多数就医于女性,但由于女性医者的医术缺陷,因此男性医者在关键时刻的重要作用也不可忽略,这在以上几篇文章中也有所涉及。

张志斌《明代助产手法的进步及其评价》中反思了前代的分娩与接生过程中的弊端,同时分析了明清助产手法的进步与其日后逐渐衰落的原因。

此外,随着西医的传入,女性分娩与接生的技术与空间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集中体现在清代。中国传统社会里的女性分娩与接生地点多在自己家中,一般都是在亲属、产婆及女医等有生产经验的妇人协助下完成。但随着西医的传入,近代医院的建立,女性分娩与接生的场所由私密空间——家庭到公开领域——医院逐渐发生改变,在此过程中男性医者开始出现在分娩与接生的第一线。曾繁花《清末分娩场地的嬗变》、《清末女性疗疾空间的变迁及其影响》等文章对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endprint

三、妇产科医疗史研究

历史学界全面介入中国医疗史是在20世纪末,梁其姿在1987年率先推出医疗社会史的两篇论文,随后在“中央”研究院杜正胜的带领下,于1992年7月历史研究所成立“疾病、医疗与文化”小组,历史学界对中国医疗史的研究先在台湾开展了,杜正胜先后将历史学者从事的医疗史研究称为“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和“另类医疗史”。妇产科疾病史作为医学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开始受到历史学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关注于此,注重揭示医学专科疾病史、治疗技术史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从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启了别样的研究视角和考察问题的天窗。相关研究的出现,也带动了对古代女性历史地位与作用的重视。

有关妇产科学技术史、疾病史的研究。宋朝医学家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该书分八门,共二十四卷,总二百六十一论,末附“拾遗方”十五首。著作中总结归纳了妇女一生中不同时期的各类疾病,并博引南宋前四十多部医著中有关妇人之病症方药,列举三十余位医家于女科证治的验案,结合其家传秘方及多年临证经验,按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分门列病,按证楼析,先论后方,是我国古代一部影响较大、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妇女产科著作。近些年来,研究相对完善的有马正大《中国妇产科发展史》、张志斌《古代中医妇产科疾病史》、《对古代中医妇产科疾病史研究的思考》,这几部在妇产学史上影响較大。其中马正大的《中国妇产科发展史》对古代妇产科着重关注其发展背景、当时的妇产科论著及学术观点,外来妇产科的输入等,并对其进行整理,而张志斌的《古代中医妇产科疾病史》则对妇产科疾病史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进行详细的研究,其中关于明清时期的妇产科疾病史主要涉及了新病种的出现与部分疾病的重新命名,病因及病机的认识与发展,诊断学与治疗学的进步与发展等几个方面。科技史出身的傅大为在其《亚细亚的新身体》中对助产外的女性疾病,如宫颈癌相关的女性手术、检验等加以技术与性别相结合展开研究,使得女性与医疗卫生研究领域更为全面。

此外,关于中国古代就医问题的研究还涉及了对稳婆的研究,对古代助产手法的研究,对西医对女性就医影响的研究等等。这些内容在文中的大部分文章中有所涉及,如曾繁花《清末分娩场地的嬗变》、《清末女性疗疾空间的变迁及其影响》、张志斌《古代中医妇产科疾病史》等。另外,还有对妇科疾病名称的研究,这类作品较少且专业性强,其中马正大的《中国妇产科发展史》研究比较具有系统性。

总结前文的学术回顾中有关中国古代女性医疗问题的研究成果对接下来的研究者有很大的借鉴与一定的指导意义,也给予今天妇产科一些启示,但是也可以看出,关于古代中国女性医疗问题的史料虽然丰富但却很分散,有些需要通过阅读小说与当时人记载的笔记来获取与理解。目前对于其研究的方法与视角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研究,一部分研究者偏重运用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把握当时的妇女地位与生活的整体状况,另一部分研究者侧重于从医学视角来研究,大量采用医学专业方法来分析,这样能够更加缜密的对女性的身体状况,医者的能力等做出正确判断。但两者都忽略了彼此的作用,因此,对古代中国女性医疗问题的研究,应该转换研究视角,努力借用新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和深度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马正大.中国妇产科发展史.山西科学教育出版.1991.

[2]李志生.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入门.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3]张志斌.古代中医妇产科疾病史.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4]李贞德、梁其姿.妇女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5]费侠莉.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6]张志斌.对古代中医妇产科疾病史研究的思考.中华医史杂志.1998,28(2).

[7]张志斌.明代助产手法的进步及其评价.中华医史杂志.1999,29(2).

[8]郑金生.《古代中医妇产科疾病史》评价.中华医史杂志.2004,34(1).

[9]曾繁花.清末分娩场地的嬗变.南京中医药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

[10]曾繁花.清末女性疗疾空间的变迁及其影响.医学与哲学.2013,34(1)(总第468期).

[11]张璐.近世稳婆群体的形象建构与社会文化变迁.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代女性医疗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什么是医疗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