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起”、“V来”、“V起来”的两点考察

2018-02-07杨璐萍

青年文学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音步单音节补语

作者简介:杨璐萍(1993-),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2

“V起”、“V来”、“V起来”是三个形近的趋向补语,本文将从句法分析上的两点“V起”、“V来”、“V起来”中动词“V”的音节考察和“V起”、“V来”、“V起来”与“着”、“了”、“过”的共现考察来简单对比分析三者区别。

一、“V起”、“V来”、“V起来”中动词“V”的音节考察

刘月华先生在《趋向补语通释》①(1998)中对动趋结构(或动趋式)做了大量的定量分析和研究。根据他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发现在“V起”结构中,单音节动词V单有266个,双音节的动词V双有7个,V单占动词总数的84.9% ,V双占动词总数的15.1%;在“V来”结构中,单音节动词V单有160个,双音节的动词V双有6个,V单占动词总数的96.4% ,V双占动词总数的3.6%;在“V起来”结构中,单音节动词V单有446个,双音节的动词V双有356个,V单占动词总数的55.6%,V双占动词总数的44.4%。从统计数据来看,“V起来”中的V双概率大于“V起”中的V双,大于“V来”中的V双。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从如下方面来分析:

冯胜利(1996)提出了“韵律词”的概念,他认为“在韵律构词学中,最小的、能够自由独立运用的韵律单位是音步,韵律词必须至少是一个音步。如果音步必须由两个音节组成,那么韵律词也必然包括至少两个音节。小于一个音步的单位不足以构成韵律词。如果不是韵律词它的使用就要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亦即不自由。”[1]一般认为汉语最基本的音步是两个音节,在一般情况下标准音步有绝对优先的实现权。首先要明确“V起”、“V来”和“V起来”都不是词,而是短语,所以并不能称他们为韵律词,但是他们仍然具有汉语韵律的性质,因此可用音步来分析。在“V起”和“V来”结构中,“起”和“来”分别是一个音节,根据汉语基本音步是两个音节的原则,“V”更倾向于单音节,以此“V单起”和“V单来”形成最基本音步,而且形式更加自由。而“V”如果是双音节动词,那么后面的“起”和“来”就注定要成为单音音步,即“蜕化音步”。“蜕化音步”一般只能出现在以单音节词为独立语段的环境中,这时它可以通过“停顿或拉长元音”[2]等手段去满足一个音步。例如:

(1)我目送着烟灰从地上飞起,又目送着两颗莹晶的泪珠从母亲的眼角里流下来。(唐韬《南归杂记》)

(2)此外,他们还组织起自己的通讯小组,和工人俱乐部。(草明《龙烟的三月》)

(3)巡长!我们已经买来东西,怎好白白的回去。(老舍《蜕》)

(4)装着周总理化缘来的粮食的列车,连夜在大西北的荒原上疾驶,出西安,过天水,越过兰州,往武威市开去。(徐剑《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诞生》)

例(1)中的“飞起”由“飞”和“起”两个单音节构成一个完整的音步,例(2)中的“组织”由“组”和“织”两个单音节构成一个音步,“起”单独构成一个音步,“起”拉长该音节[t??i]35中的元音“[i]”来满足构成一个音步。例(3)中的“买来”由“买”和“来”两个音节构成一个音步,例(4)中的“化缘”是一个完整的音步,“来”和“的”构成一个音步。由此可见在“V起”和“V来”中,“V单”更容易被接受进入该结构,而在“V起来”中,“V双”更容易进入该结构。

二、“V起”、“V来”、“V起来”与“着”、“了”、“过”的共现考察

1.“V起”

“V起”和“着”、“了”、“过”都有产生共现的可能性,但是受“V”的限制,具体的“V起”结构可能只能与其中某一个或两个产生共现。

例如:

(5)跑到厨房里,看见大师傅正在埋头埋脑做饭,他拿起一个饭碗,在米缸里舀起了四碗白米,一个衣兜里装了两碗,足足有两斤来重。(欧阳山《三家巷》)

通过对语料库的检索发现“舀起”结构在运用中只搭配过“了”而没有搭配过“着”和“过”,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显然是该结构受到了“舀”这个动词的限制。“舀”是一个瞬间动词,因此它不可以和表示延续状态的“着”搭配,而和“过”存在搭配上的可能性,却没有找到语料证明。

(6)老人“骨碌”一下爬起了床,三五下穿好衣服,用力推醒酣睡的儿子。(彭见明《那山那人那狗》)

(7)电视屏幕上开始的是那个在三百三十三个大回环后晕得不成人样的许三多,哭泣着,呻吟着,坚持着,摔倒又爬起着。(兰晓龙《士兵突击》)

(8)南孙一语双关,“谁没有跌倒爬起过。”(亦舒《流金岁月》)

又如“爬起”,可以同“着”、“了”、“过”三者搭配,只是和“过”搭配时也受到了限制,采取了一种对称式的平衡结构,去掉“跌倒”,“谁没有爬起过”并不成立。

总体来说“V起”和“着”、“了”、“过”都存在共现的可能,但具体要受到“V”的限制。通过分析语料还发现“V起”跟三者的共现只能形成“V起了”、“V起着”、“V起过”结构,不能形成“V了起”、“V着起”、“V过起”结构。在“V起”结构中,“V”和“起”之间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V起”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着”、“了”、“过”则是对“V起”的限制修饰。

2.“V来”

根据语料分析,“V来”跟“着”、“了”、“过”都可以发生共现,但是跟“了”和“过”的共现相对自由,跟“着”的共现受条件限制较多。例如:

(9)當天的下午,他买来了烟斗与烟叶。(老舍《何容先生的戒烟》)

(10)好几位年轻的曾经用钱买来过这种病,好几位中年的曾经白拾过这个症候。(老舍《骆驼祥子》)endprint

(11)不干不净,也不知道毛病儿,买了来三日两日,又弄鬼掉猴的。(曹雪芹《红楼梦》)

(12)他想用假画的价钱买过来,而后转手卖给日本人。(老舍《恋》)

“V来”跟“了”和“过”的共现相对自由,不仅可以形成“V来了”、“V来过”形式,还可以形成“V了来”、“V过来”形式,也就是说“V”和“来”的结合相对不紧密。而“V来”和“着”共现,则只能是“V着来”形式,而不能是“V来着”形式。例如:

(13)听见哥哥唱着来,热身子扑在冰窗台。(朱自清《姨父的小调》)

(14)瞧,人家怎末说来着!(朱自清《择偶记》)

例(13)中“唱着来”就是“V着来”形式,能进入这个形式的动词必须是一个延续性状态的动词,否则不成立。例(14)中“说来着”虽然是“V来着”的形式,但内涵完全不同。“来着”成为一种固定搭配,而且“V”仅限于少数几个动词,“说”、“唱”等,通常和“什么”一起用或者单用表达一种主观语气。例如:

(15)杨妈告诉金枝,老爷子审金秀来着,把金枝的事全问出来了。(陈建功《皇城根》)

3.“V起来”

“V起来”和“着”、“了”、“过”都可以产生共现,“V起来了”形式异常丰富,总数量极大,“V起来过”在语料库中检索到十条,“V起来着”在CCL语料库中只检索到例(16)一条。

(16)一个被JACKJONES、奥索卡、雷朋和爱步包装起来着的农民的军人儿子,在车站下四通八达而又哪都不通不达的隧道里徘徊,他至今未找到能看见天空的出口。(兰晓龙《士兵突击》)

“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V起来着”数量少却并不代表“V起来”形式不擅长表示状态,相反“V起来”形式在表示状态意义上极有优势。根据《趋向补语通释》中“V起来”总表分析,“V起来”表示状态意义的形式占整个“V起来”形式的60%,这说明“V起来”本身就可以比较完整地表示状态意义,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自然不需要在“V起来”后添加“着”来补充状态意义了。反之,“V起来了”形式众多,说明“V起来”结构本身比较难以表达完成意义。例如:

(17)他不禁失望地叹息起来,他知道白雪什么也不会告诉他了。(余华《四月三日事件》)

例(17)中的“叹息起来”本身就表达了“叹息”这个新状态的产生和持续,因此不需要再添加“着”。

注释:

①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1998.

参考文献:

[1]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1996(01):162.

[2]馮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1996(01):163.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步单音节补语
语文单音节词教学初探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汉语补语应用浅析
普通话音步模式标记性的弱化与保留
音步转型下ABB韵律结构与文体分布的变化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现代汉语黏合结构和组合结构的韵律差异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听音训练对汉语单音节听感清晰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