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探索及制定研究

2018-02-07侯聪玲

教师·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

摘 要:文章针对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和惠州工程技术学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了相关课程标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相应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电子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20

作者简介:侯聪玲(1978—),女,陕西宝鸡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信息、电力电子领域。

一、引言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教育多年来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但由于国家层面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职教课程标准,中高职学校专业课程开设并没有太多考虑两个阶段的衔接关系和递进关系,导致中高职学校课程设置存在重复、断层和脱节现象[1] [2]。课程标准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准绳,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范,它为各个学校课程规划、实施与评价提供了一种参照。由此可见,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问题是制定课程标准。

二、课程标准存在问题

经过几年与惠州工程技术学校进行中高职衔接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最初的对口合作过程中,我院和该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 “三二分段”教学计划的制订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目前大多“三二分段”院校课程标准是由高职学校单方面参照原有三年制教学计划制定的,缺少中职教师、企业及行业专家的共同探讨。这样,可能会导致课程标准的设置存在重复性、断层,不能实现有效衔接。同时,缺少企业、行业专家的指导,不能保证“三二分段”课程标准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3] [4]。

因此,中高职教育除了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支持,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是关键所在。把中职教育相关专业与高职教育相关专业的各类课程,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进行重新设计和有效整合,形成脉络鲜明、清晰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标准。

三、课程标准研制思路和过程

课程标准研制必须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不仅要有科学的研究工具,还要根据实践进行检验。因此,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挑选了六门高职专业课程,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设计和制定。

1.供需调研

2011年,我院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成为中高职衔接试点专业之一,采取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方式,目的是充分运用中高职各校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各自的办学优势。经过这几年的试点推广,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主要的矛盾在于课程标准的有效衔接。自2013年开始,我院一直和惠州工程技术学校就课程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探讨。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中高职学校在对课程设置理念和设计思路、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情境、职业标准、知识和技能考核点等课程标准衔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为了扎扎实实推进“三二分段”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以“能力核心、系统培养”为指导思想,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了供需调研、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标准编制四个阶段。我院领导高度重视,不仅多次组织我院各“三二分段”专业一起召开会议,大家集思广益,探讨课程标准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组织多个专业对口的中职学校一起来我院召开研讨会。在这个平台之上,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去惠州工程技术学校和其他高职院校实地走访和考察,中职学校派相关教师来我院走访考入高职的在读中职学生,听取学生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

通过调查,我们明确相关行业人才需求、岗位需求以及现有职业教育教师、课程、教学、评价等供给情况,从而厘清教学存在的问题、面临的调整,两校教师分别多次有步驟、有计划地修改和完善课程标准。

2.职业能力分析

在供需调研的基础上,将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以职业能力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将其作为区分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工具。根据 “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解析职业能力。通过能力分解,有效地将行业、企业对人才能力(特别是岗位核心能力)的需求显性化,为后续的课程体系建构、课程标准编制及课程内容开发奠定基础。

3.建构专业课程

在前期的供需调研基础上,以职业能力分析为重要依据,在关注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由能力到课程的转换,实现工作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本项目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把“三二分段”课程形成三种转换形式:①组合转换,即多个工作项目组合成一门课程,比如“单片机应用技术”“可编程控制器与组态监控”课程;②直接转换,即一个工作项目对应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根据实际工作项目分成若干个子项目,在每个子项目里面理论和实操有机结合,如“电子创新实践制作技术”;③提炼转换,即课程与某些工作项目、某个工作任务或某些职业能力点对应,但这些项目、任务和能力点并不是课程的全部,比如“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与应用”课程。

4.编制标准

将能力转换为课程之后,课程标准研制便水到渠成。本课题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编写:课程性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方法和条件、教学评价。一方面,通过设立中高职衔接课程,围绕能力进阶一体化设计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明确专业核心课、方向课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而起到固化前期供需调研、能力分解、课程转换成果的作用。

如“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在课程性质中根据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三二分段”学生的实际教学情况,定义其为专业必修课程,明确了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先要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程设计则基于工作过程来设计各个模块,把这门课程设计成八大项目。同时,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方面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在课程结构中,根据学习任务、职业能力、知识和技能态度要求、教学活动设计、学时五个方面列表格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进行详细设计,从教材编写与使用、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对课程作了进一步补充,提出了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建议机房上课,设定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评分要点,学生根据这两点的评价来得分。

5.开发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开发的重要依据,教材则是对课程标准的再创造、再组织。该项目根据广东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和“三二分段”学生的特点,联合企业专家编写了《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已投入使用。

四、结论

本项目以我院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与惠州工程技术学校建立中高职衔接工作为基础,总结经验,提炼精华,聘请企业专家参与研究,形成理论,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三二分段”课程标准,再付诸实践,从“三二分段”实践教学中不断修改完善,实践—理论—实践—理论,依次循环,探索研究出了适用于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三二分段”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田亚娟.中高职三二分段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5(6):53-54.

[2]胡翔云,郭和伟.中高职人才培养边界及课程体系衔接研究——以湖北省中职机械加工技术、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3):7-12.

[3]杨勇军,罗仲良.中高职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析[J].教育观察,2017,6(20):74-75.

[4]陆丽婷.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7(24):67-68.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