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托姆的《茵梦湖》中死亡意象探究

2018-02-07亓畅

青年文学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死亡

亓畅

摘 要:《茵梦湖》是施托姆的代表作,通过老人的回忆讲述年轻时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在叙述中将死亡的意象贯穿始终,笔者将会着重分析作品中的死亡意象,并探讨死亡意象贯穿始终的意义。

关键词:《茵梦湖》;施托姆;死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1

《茵梦湖》是施托姆于一九四九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为他赢得了小说家的声誉。小说以老人赖因哈特的回忆作为叙述框架来描述他与儿时的青梅竹马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赖因哈特与伊丽莎白是儿时玩伴,随着他们逐渐长大,二人心中互生情愫。赖因哈特为了深造要离开他们所在的城市,并告诉伊丽莎白,两年后他会回来。可是两年后等待赖因哈特的却是伊丽莎白要嫁给埃里希的消息,赖因哈特悲痛万分。在几年后,赖因哈特重新拜访好友埃里希,来到了埃里希的庄园,庄园就在茵梦湖的旁边,在这里,赖因哈特知道了伊丽莎白嫁于她人的原因,也是在这里,他告别了过去的爱恋,将它封印到记忆中。

小说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都是描写老人赖因哈特,构成了叙述的框架。中间部分是老人的回忆,每一章都是一个场景,没有连贯性,这也正是记忆的特点,即片段性。叙述者通过这种叙述手法,将杂乱无关的细节摒弃,只把记忆中最深刻的内容呈现给读者,情节的主线中留有许多空白,读者在阅读中可以尽情的想象和对空白进行填补,仿佛自己身临其境。叙述者叙述看似无关联的章节,死亡这一意象却贯穿始终。

施托姆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影响,与同时期的作家,如迈耶尔,拉贝等,将死亡作为意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死亡不再如古典主义时期那样,只是作为悲剧中无德之人的惩罚,而是作为情节的线索贯穿作品始终。

在小说的开篇和结尾,叙述者用了很多隐喻死亡的描述。在小说的开篇,叙述者通过描述首先让读者看到的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的形象,“过时式样的搭扣鞋”,“藤手杖”,“逝去的青春”,“雪白的头发”,这些描述给人以暗示,叙述人是一位即将步入死亡的老人。同时,叙述者在描述老人时辅助以景色描写,“晚秋的一个下午”,“暮霭中的城市”,晚秋距萧索的冬天一步之遥,下午也是接近太阳下山的时间,暮霭也预示着黑暗即将来临,这些意象的叠加与老人即将步入死亡这一事实相呼应,共同为整部小说营造了一种死亡的基调。小说的最后,老人从记忆中走出来,环绕他四周的是“黑色朦胧”,“幽暗的大湖”,“黑糊糊的湖水”,老人眼中看到的与死人的眼中看到的别无二致,这样的描述也意味着老人精神上的死亡,是死亡的隐喻。

在老人的记忆叙述中,作者不时通过各种手段暗示故事悲凉的结局,也用了大量的死亡意象,如赖因哈特圣诞节时在酒馆听到的歌曲的歌词,赠与伊丽莎白的红雀的死亡,纸页中间夹的石楠枯花等等。

卖唱女郎唱的一首歌曲“今天,只有今天我才如此美丽;明天,啊,明天一切都必须逝去!只有这个时刻,你还属于我;死亡,啊,死亡,我要独自一人死亡。”这首歌词中提到的“死亡,啊,死亡,我要独自一人死亡”,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赖因哈特在收到伊丽莎白的圣诞礼物前,在酒馆听到的。这首歌是在叙述者知道结局的情况下插入到此的,其实是当时伊丽莎白的心的写照。歌曲中出现的“死亡”,与伊丽莎白的命运相呼应,是隐喻意义上的死亡。对伊丽莎白来说,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就是与赖因哈特的爱,而随着爱的消逝,生命也将消逝而走向死亡。这种隐喻的死亡不是身体的死亡,而是爱的死亡,精神的死亡。在赖因哈特回忆的结尾,伊丽莎白“在老地方伫立不动,用死亡般的眼神在看他”,与之前的死亡歌曲相呼应。这首歌曲第二次出现是在赖因哈特与伊丽莎白多年后相遇之后,“一首古老的歌曲传入他的耳际”。两人重逢后,回忆着青春和过去,曾经的美好与现在的分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伊丽莎白绝望的“穿越庭院走了出去”,而赖因哈特闹钟回旋的歌曲也是他的心的写照,同样是绝望后,精神上的死亡,也是隐喻的死亡。

赖因哈特送给伊丽莎白的红雀是他们之间爱情的象征,在对待红雀的態度上,可以看出伊丽莎白和她的母亲对于他们之间爱情的态度。在伊丽莎白给赖因哈特的信中,她“很好地照料它”,伊丽莎白对红雀视如珍宝,也将他们的爱视如珍宝;伊丽莎白的母亲却对红雀十分厌恶,“每当它唱的欢时,我母亲为了让它沉默下来就给笼子罩上一块布。”红雀的死亡预示着他们之间爱情的死亡。在红雀死后,取而代之的是埃里希送来的金丝雀,也预示着埃里希会取代赖因哈特的位置。赖因哈特告诉伊丽莎白“我不能忍受这只黄色的鸟儿”,暗示了莱茵哈阿特对于他与伊丽莎白爱情关系结束的预感。

施托姆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影响,给《茵梦湖》蒙上了感伤压抑的面纱。死亡意象在小说的叙述中贯穿始终,时刻提醒着读者故事的悲惨结局。小说中,死亡不仅作为独立的象征,而且从始至终起着叙述的连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托姆著,高中甫译:《茵梦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

[2]韩瑞祥(编):《德语文学选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3]Wünsch, Marianne: “Tod” in der Erz?hlliteratur des deutschen Reallismus. 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 1999.

[4]Storm, Theodor: Novellen. Frankfurt: Karl Ernst Laage. 1987.endprint

猜你喜欢

死亡
浅析《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死亡状态
黑暗的艺术
永恒,美与悲剧之源
红十字骑士的死亡与再生
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中第九首的死亡思想分析
论奥尼尔剧作《榆树下的欲望》的死亡主题
青春电影中的“死亡”母题解读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