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蟹工船》不同译本的比较

2018-02-07张悦

青年文学家 2018年6期

摘 要:《蟹工船》是日本著名文学家小林多喜二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曾经被多次翻译。本文以1973年出版的叶渭渠汉译本和2013年出版的林少华汉译本为例进行汉译本比较。本论文主要从整体翻译风格比较和具体翻译风格比较两个大方面来探讨不同译本间的翻译风格以及时代特性。

关键词:《蟹工船》;汉译本;翻译风格

作者简介:张悦(1990.8-),男,汉族,河北省人,内蒙古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3

一.作者及其创作风格简介

1.作者简介

小林多喜二(こばやしたきじ,1903年(明治36年)12月1日-1933年(昭和8年)2月20日),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无产阶级文学派作家、小说家。作者生于日本北部秋田县一个贫穷村落的佃农家里,出身贫寒,小学毕业后,在伯父的资助下,上了小樽高等商业学校,在校期间就热衷于文艺创作。毕业后曾就职于一家银行。1926-1927年,日本全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促使其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他“感到时代前进了,大家觉醒了”(1927年3月14日日记)。从这个时期开始,他自修社会科学,攻读马列主义著作。在创作上,也受到了刚刚发展起来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很大的影响。早在1923年他就接触过革命刊物《播种人》,同时也阅读了高尔基和本国革命作家的作品,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其代表作品有《蟹工船》《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在外地主》《党生活者》。

2.作者写作风格简介

作者深受无产阶级革命和文学影响,很多作品取材于作者所熟悉的农村和工厂,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生活,文风偏于现实主义,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急剧变化的日本现实社会。同时作者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懂得运用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刻画了有血有肉的无产阶级的形象,表现了共产党人忧国忧民、不屈不挠的高贵品质,通过典型环境描写,以及运用精湛的艺术手法,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丑恶的嘴脸,体现了对底层被剥削压迫人民的同情。其作品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奠定了基础,对无产阶级革命具有重大影响。

二、原作以及译者简述

1.《蟹工船》内容简述

小说《蟹工船》(かにこうせん)于1929年开始在杂志《战旗》连载,其主要讲述一群在勘察加海上捕蟹、加工蟹肉罐头的渔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后期因受虐待太甚而与以监工浅川为代表的“恶势力”进行英勇斗争的故事,虽然小说以“学生工”“结巴”等渔工代表被抓,反抗失败为结局,但是其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嘴脸,为无产阶级文学奠定了基础。

2.原作写作特征

(1)小说未采用常规的写作手法,并非围绕一个特定的主人公展开,而是通过描写一个个人物来刻画集体形象,由点到面。

(2)小说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来烘托渔工的悲惨生活以及“上层管理者”的无良丑恶,作者运用军官们的奢靡来反衬渔工劳动者生存环境之恶劣;

(3)小说运用了大量的拟声拟态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形象与环境特征,极大提升了文章的表现力;

(4)小说在对话描写中,多为短句,多处运用北海道方言进行描写,语言朴素符合人物性格,颇具感染力,使读者能更好地融入小说意境。

(5)小说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通过多重意象给读者以视觉冲击,令人印象深刻。

三.译本比较

1.整体翻译风格比较

由于原作中多为会话描写,且多为短句,在环境和旁白描写中作者多用具象化的描写,给译者发挥的空间较小,所以两位译者多采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但是相对而言,叶译更偏于意译。两者的语言风格的不同之处在于叶渭渠在译作中对原文语序进行了调整,使文句更为流畅,更符合中国读者的习惯,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林少华的译作中更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序,某些语句稍显晦涩,会给读者一种类似于看外国电影听中文配音的感觉。叶渭渠的译作删减了原文中较为情色露骨的段落,而在林少华的译作中则被原原本本的翻译出来,未做删减,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在不断解放,以及国家对出版业政策的改革。

2.具体翻译风格比较

(1)环境描写

例1:石炭庫の口が半開きになって、ひんやりした真暗な内を、無気味に覗かせていた。

叶译:煤仓半开着口子,里面黑古隆冬的,令人望而生畏。

林译:煤库门半开着,里面冷飕飕黑漆漆的,甚是吓人。

例1的环境描写中,“石炭庫”的意思为“贮煤槽”“煤库”“煤仓”,两者译文皆符合文意。“ひんやり”在新明解中的解释为“肌に冷たい感触が感じられる様子”,意思为“冷飕飕”。叶译未将该词的含义译出,林译将其译为“冷飕飕”准确表达原文意境。“無気味”意思为“令人害怕”,“覗く”的意思为“窥视”“俯视”等,叶译中,“望而生畏”指“见了令人害怕”,译出“無気味”和“覗く”,更忠实于原文,林译中“甚是吓人”虽未译出“覗く”,但是仍准确表达了环境特征。

例2:小波が立って、その一つ一つの面が、朝日を一つ一つうけて、夜明けらしく、寒々と光っていた。——それが入り乱れて砕け、入り交れて砕ける。その度にキラキラ、と光った。

叶译:海面掀起一簇簇微波,朝霞映照在波面上,天光海色相映生辉。这些冰冷的波浪,腾起又破碎了,破碎了又腾起,耀眼夺目。

林译:海面泛起细微波浪,每一道波浪都分别沐浴着一缕晨晖,闪着天亮时特有的寒光。聚起、散开,又聚起、又散开,每次都交相闪烁。

例2是一段优美的环境描写,分别由几个短句组成一个长句,两位译者的用词都很优美,叶译未拘泥于原文,对其中某些语句进行了调整和意译,使译文更加符合读者的语言習惯。林译基本采用直译,未对语句进行调整,用词也都属于原词的本意范围。“夜明け”的意思为“黎明”“拂晓”,“らしい”表示给人以某种感觉,“寒々”指看上去非常冷的样子,“光る”意思为“发光”“发亮”“闪耀”,叶译中“天光海色相映生辉”采用意译,用词工整,给读者以画面感,虽在此句中未译“寒々”,但是却在下句中“这些冰冷的波浪”进行体现,调整了语序。林译中对此句则采用直译,译文中的词基本可以和原文的意思对应,用词朴素却不失艺术性。endprint

(2)动作描写

例1:——「糞壺」に帰ってくると、吃りの漁夫は仰向けにでんぐり返った。残念で、残念で、たまらなかった。

叶译:结巴的渔工,回到“粪坑”里,翻个斤斗就仰面躺下,懊丧极了。

林译:一回到“粪坑”,结巴渔工马上仰面躺倒。遗憾,实在太遗憾了。

例1中,“でんぐり返る”在词典中的解释为“位置·状態がさかさまになる”和“ひっくりかえる”。其意思为“翻筋斗”。叶译中将其译出,将原文中的一连串的动作表达完整,忠于原文,而林译中未将其译出,只表现出动作的结果。

例2:皆ドマついた恰好で、ゴソゴソし出した。

叶译:大家有些惊慌,开始窃窃私语。

林译:大家有些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

例2中,“ゴソゴソ”的解释为“低くはっきりしない音のするさま”。表示声音小而模糊。叶译中的“窃窃私语”表示私下小声说话,林译中的“不知如何是好”则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同样也表现出了渔工们无措的心情,但是相比较而言叶译更加忠实于原文。

(3)会话描写

例1:「危ねえ、今日休みだべ」

叶译:“太危险了,今儿停工吧。”

林译:“危险,今天怕要歇工。”

例1中,“ねえ”是“ない”的变音,较为粗俗。叶译中将其译为感叹词,混淆了“ねえ”的两种用法,林译中未译出其感情色彩。“だべ”是北海道方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だろ”, 表示推测。叶译中的“吧”作为语气助词表示商量、提议、疑问或揣测,林译中“怕”也可以表示猜测和估计,两人皆符合原文意境。

例2:それでも学生は割合に元気を保っていた。

「何かあったら跳ね起きるんだ。その代り、その何かをうまくつかむことだ」と云った。

叶译:尽管这样,学生还是比较有信心地说:“一有个风吹草动,咱们还可以行动起来的。问题在于要善于抓住‘时机 。”

林译:尽管这样,学生工仍相当有精神。

“遇上什么就会弹起来。关键是要把那个什么好好抓住才行。”学生工说。

例2中为两段话,叶译采用意译的方法,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将其合并为一段,“何か”意思为“什么”“某些”的意思,指内容不定或未知的事或物;“あったら”为“ある”+“たら”的变形,“ある”的意思为“有”“发生”等,たら为假定形,意思为“若是”“如果”等,叶译中的“风吹草动”比喻产生变故的端倪、迹象。“跳ね起きる”意思为“跳起来”“一跃而起”,译者将其意译为“行动起来”,符合上下文含义。林译采用直译的手法,忠实于原文,但是,会让读者一头雾水。

(4)旁白和告示描写

例1:結局三分の一だけ「仕方なしに」漁夫の味方をして、後の三分の二は監督の小さい「出店」——その小さい「○」だった。

叶译:结果,他们中间三分之一的人“不得已”站在渔工一边,余下的三分之二的人,是监工的小小“代理人” ——小小的狗腿子。

林译:归终,只有三分之一“无奈地”站在渔工一边,剩下的三分之二算是监工的小“分店”——小小的零头。

例1中“出店”的意思是“支店”“分店”,在原文中即有比喻的含義,叶译中将其意译为“代理人”,将其本体译出,便于理解,而林译中则采用直译的原则,直接将喻体直接译出,忠实于原文。破折号“——”有“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的用法,所以从原文意义来看,叶译符合原文语境。林译中,“零头”指凑不成整数的零碎部分,与原文中“○”意义相近,然而,从整句来看用“零头”来形容三分之二的船头欠妥。

例2:あまり南下して、身体の小さい女蟹ばかり多くなったので、場所を北の方へ移動することになった。それで皆は残業をさせられて、少し早目に(久し振りに!)仕事が終わった。

叶译:船直往南下,捕捞到的多半是小雌蟹,便又开回北方去。因此要大家加班加点,偶尔(很难得)才提前收工。

林译:越往南下,小个头母蟹越多,于是把位置向北移动。为此逼着大家加班,后来总算稍微早些收工了(难得有这么一回!)。

例2中“させられて”是日语中使役被动态的用法,有强迫主体做某事的含义,叶译中的“要”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是“应该”“必须”的意思,林译中的“逼”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则是“逼迫”的含义,林译比叶译更能体现原文含义。“少し早目に(久し振りに!)仕事が終わった。”的译文中,叶译中通过(久し振りに!)加了“偶尔” 一词,未译出“少し”,林译中加了“后来”一词,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我个人认为和“难得有这么一回”矛盾。

例3:仕事を少しでも怠けたと見るときには大焼きをいれる。

組をなして怠けるものにはカムサッカ体操をさせる。罰として賃銀棒引き、函館へ帰ったら、警察に引き渡す。いやしくも監督に対し、少しの反抗を示すときは銃殺されるものと思うべし。

例3为原文中的告示,从整体来看,两位译者皆将原文含义准确译出,但对比来看,叶译从格式看更加偏于书面语,更为规范(凡…凡… ),同时语言简练,林译格式相对自由,忠实于原文。“銃殺”意思为“枪杀”“枪毙”等,叶译中“格杀勿论”的解释为“可将犯罪拒捕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虽未译出“枪”,但是译出了“杀”这个中心词,语言更为简练,符合告示的书写习惯,林译中“应做好被枪毙准备”,忠实于原文,用词符合原文意思,但是更偏于口语化。

5.拟声拟态词的翻译对比

例1:ボート·デッキで、「将軍」のような恰好をした船長が、ブラブラしながら煙草をのんでいる。

叶译:在甲板上,一个“将军”模样的船长,抽着烟踱来踱去。

林译:前甲板上,将军模样的船长迈着四方步吸烟。endprint

例1中“ブラブラ”的解释为“特別な目的がなく歩くさま。また、のんびりと歩くさま”。闲逛、溜达、漫步。叶译中“踱”表示慢步行走,符合原文含义。林译中“四方步”比喻为斯斯文文的,大而慢的步子,两者皆将船长闲适斯文的姿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与后文中船长的“怂”相呼应,更具讽刺意味,两者各有千秋。

例2:荷物にかけてある、油のにじんだズックのカヴァが時々ハタハタとなった。

叶译:盖在貨物上沾满油污的雨布,被吹得吧嗒吧嗒直响。

林译:货堆上盖的油毡布不时扑打一下。

例2中,“ハタハタ”在《大辞林》中的解释为“旗などが風に吹かれてひるがえるさま。また、その音を表す語。”意思为旗帜等迎风飘扬的样子,与其动作相对应的声音。叶译中译其声“吧嗒吧嗒”,林译中则译其态“扑打”,两者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原文意境。

四.结语

翻译工作不仅需要译者有足够的日文水平,同时要求译者要有扎实的中文写作功底,翻译对于译者来说就相当于二次创作,同时具备“信达雅”绝非易事。两本中译本的时间间隔四十年,由于时代的变化,译本之间会存在一些体现时代特征的细微差别,但两位译者在文章的整体表述中基本都还原了原作的基本内容,只是叶渭渠在译本中对一些语序和修饰语进行了调整,使文章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又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林少华则采用直译,更加忠实于原文,但是同样不失文采,虽然在个别语句的处理上由于过度忠于原文而略显晦涩,从整体来看仍然体现了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个人认为在文学翻译中,不仅需要忠实表达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特征,同时在中日表达存在差异之处,在不改变原文思想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意译很有必要,翻译的目的就是使读者能够读懂文章,而非因过度尊重原文而让读者去猜测其意。

参考文献:

[1]卞立強 “試論小林多喜二創作的主要特征”、《北京大学学报》、1962年第5期.

[2]甘丽娟 “叶渭渠与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翻译”、《日本研究》、2011年第2期.

[3]林少华 《蟹工船》(日汉对照全译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3.

[4]叶渭渠 《蟹工船》、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5]张瑶 “基于目的论的《蟹工船》叶渭渠译本研究”、重庆大学、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