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史记》张仪形象看司马迁对《战国策》史料的运用

2018-02-07苏雅文

青年文学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继承史记改进

苏雅文

摘 要:《史记》中《张仪列传》的材料虽多是沿用《战国策》,但所描写的张仪形象却有明显的区别。本文将对《战国策》与《史记》中的张仪形象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差异的成因,从而探求司马迁对《战国策》史料的继承与改进与司马迁张仪的评价以及司马迁的人才策士观。

关键词:张仪形象;继承;改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2

一、《史记》与《战国策》中张仪形象之比较

《史记》在编写战国人物时,虽沿用了较多《战国策》的原文,但“司马迁在运用《战国策》的材料时,也作过许多加工,从而使他笔下的这些战国人物的传记,具有了司马迁的独特色彩。”[1]

(一)张仪受辱报楚仇,《史记》有,《战国策》无。(经历坎坷)

《史记》除了采用《战国策》中张仪连横游说的片段,还对张仪的出身以及在楚受诬到最后报楚仇的经历详尽地书写。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了张仪在楚国受辱的经历。[2]

张仪因贫被楚相门下诬陷为盗,掠笞数百也没有屈打成招,司马迁用了“不服”二字来刻画他倔强不屈的个性。人格惨遭侮辱,肉体也备受欺凌,张仪询问其妻舌在否后轻松说出“足矣”二字,可见此人性格上的自信与不羁,同时也可看出他作为草根阶级出身贫寒,为了实现理想抱负的忍辱负重,这一经历与司马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张仪受辱这一情节并未在《战国策》中出现。

(二)张仪受苏秦资助,《史记》有,《战国策》无。(感恩与复仇心态)

张仪在苏秦已为赵王重用时,想投奔故人望能得以攀升,不料却遭遇冷待。原来此为苏秦的激将法,意在激发张仪的斗志,在他去秦谋事途中一直派人暗中资助他。[3]这段史料记载也是《战国策》中未提及到的。

我们由这段历史窥探司马迁对张仪的评价。张仪在得知苏秦在暗中资助他后,非常感恩,并且承诺“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甯渠能乎”[4]。可以看出他的知恩图报。但紧接着下文记载道,张仪在任秦相后立即为文檄告楚相“始吾从若饮, 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5]张仪此举可以见得他也是个有仇必报之人,他利用自己善辩的口才及诡谲的计谋戏弄楚怀王,令楚国国事削弱,国土实守。司马迁将张仪的知恩图报和有仇必报放在一起,使得张仪这个人的性格形象更加突出且显露出人性真实的一面。这一复仇情节也并未在《战国策》中出现。

(三)张仪由楚归秦后的不同表现。(阴险奸诈)

两段史料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张仪的狡诈程度不同,同样是用计戏弄楚怀王,但战国策只提张仪回秦后“称病不朝”[6],但在楚国绝齐后就出来见使者。而史记中张仪在回秦途中故意假装从马车上摔落,竟连续“不朝三月”[7],直至秦齐交合后再见使者。微小的细节中可见张仪此人的阴险狡诈。由此可看出,司马迁在描画人物性格上,更着重以细微处去突显一个人的特征,是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四)张仪再次入楚后的不同表现。(智力不凡,胆识过人)

《战国策》中关于描写张仪再次入楚的情节,全文仅见靳尚出于与张仪的关系交好,献计进言南后郑袖解救张仪。[8]而《史记》中张仪化被动为主动。[9]在得知楚王“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10]时主动请缨再次入楚,一句“假令诛臣而爲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11]的胆识过人以及为国献身精神深得秦王之心。然张仪不仅胆识过人,还智力非凡。他精辟分析秦强楚弱,楚不敢杀使者,再之自己与靳尚为旧交,定会出手相救,而楚王对郑袖的言听计从必定会使自己最后安然无恙,一切都在张仪的意料之中,最后化险为夷,得到楚王厚礼。张仪的过人之处正体现于周旋于两国之间,能够于刀尖上行走还两边得利。史记这样的描写与战国策相比,张仪机智聪明、自信果敢、运筹帷幄的形象更加鲜活。

二、《史记》与《战国策》中张仪形象差异原因分析

刘熙载说过:“尚智计者好《国策》,尚意气者好《史记》。”[12] “司马迁在战国史料的整理过程中,一方面运用自己的着史观对材料进行甄别和剪裁,另一方面又能融入自己的精神气质,使历史在保留真实性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升华。”[13]因此,司马迁笔下的张仪既保留了战国策中的一些既定史实,增添的一些细节融入了司马迁自己的个人情感以及理想现实,从而丰满了书写对象的形象,以下概括《史记》与《战国策》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忍辱负重之情

司马迁曾在《史记·报任安书》中曰:“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

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14]所提到的十种耻辱,一种比一种沉重,而他自己受到的恰恰是耻辱中的极致。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司马迁要增加笔墨描写张仪在楚受辱的悲惨经历,人往往在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之后,才能成就更伟大的事业。正如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云:“昔西伯居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爲作也。”[15]张仪在受辱后激发斗志,在秦为相的经历融入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观和理想志向,他书写张仪的经历时正体现在自己受辱后“发愤著书”的斗志。正因如此,后续张仪报楚仇的强烈复仇情绪中也暗含司马迁对自己遭遇的不满与怨愤,笔下人物最终一雪前耻也是他自己内心深处最大的愿望。

(二)结局悲剧色彩

韩兆琦评价《史记》是一道悲剧人物的画廊,“《史记》全书写悲剧人物大大小小约有一百二十多个,可以说,整个《史记》是被司马迁的审美观所涵盖的,《史记》的悲剧气氛无处不在,这种现象,是《史记》所独有的”。[16]张仪就是其中一个。一生靠自己的智慧与口才为秦国奔走,也曾在秦国施展才华,是秦惠文王最信任的臣子,但到晚年却也屡遭排挤,怏怏离秦,在魏国郁郁而终。这样一个当年叱咤风云的国相的最终结局无疑笼罩着一层悲剧的色彩。在《史记》中的悲剧人物有三个特点:“第一,他们的生平经历具有突出的社会意义,反映的社会政治的某种本质;第二,他们的遭遇悲惨,或者被杀,或者自杀,或者一生坎坷不平,或者老来悲凉失意;第三,他们的悲惨遭遇能激起人们对正义,对美好事物的同情和对邪恶势力的愤慨。”[17]司马迁自己何尝也不是这样一位笼罩着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呢?他在著书时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人生观,把自己的经历与前人的经历联系起来,重现了前人的事迹,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所以说《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部不朽的文学著作。endprint

三、从《张仪列传》透析司马迁的人才策士观。

“不以出身定人才,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司马迁的人才价值观。

(一)不以出身定人才

《史记》中交代了《战国策》中没有提到的,从“仪贫无行”[18]中可以看出张仪的出身贫贱。但司马迁笔下以张仪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策士大多是赤贫一族,他们没有自轻自贱,反而在困顿的环境中更加发奋刻苦。《史记》中张仪、苏秦、范睢这些出身贫贱但却才能出众的在某一领域产生较大影响的都被他载入人才之列而为他们著书。而且这些人的成功经历都经历各种挫折困顿,如张仪因贫被疑偷盗,范睢被污蔑告密差点断送性命,蔡泽路上遭劫等等,但这些人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忍辱负重,永不放弃,积极进取。司马迁加重了这些战国策士“穷而后工”的色彩,作为一部历史著作起到了鼓舞后人的效果。

(二)不以成败论英雄

司马迁虽然充分肯定追求物质的利益,任何人都有这种要求,他对策士们凭借全书为自己谋取将相富贵这种行为表示赞同, 但他更重视他历史功绩。但在肯定历史功绩的同时,他对道德低下的人给予批判,司马迁在《张仪列传》的结尾对张仪作出这样的评价:“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19]张仪在早前得知苏秦暗中资助自己时许下承诺,“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甯渠能乎”[20],然而得知苏秦死后以“振暴其短”游说各国破纵连横,司马迁虽对策士追逐名利给予理解,但他重利的同时也重义,没有因为苏秦的悲惨下场否定的历史功绩,而是客观的给予评价。

四、结语

与《战国策》的张仪形象对比,《史记》在《战国策》的史料运用既有继承又有改进,司马迁融入了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却又不失史实地对张仪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注释:

[1]赵敏俐、谭家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5年版,页173。

[2](西汉)司马迁着、萧枫主编:《史记》(第三册),北京:北方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页582。

[3](西汉)司马迁着、萧枫主编:《史记》(第三册),北京:北方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页582—583。

[4]同上,页583。

[5]同上。

[6]同上。

[7]同上,页586。

[8]刘向集录、王华宝注译:《战国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页194。

[9](西汉)司马迁着、萧枫主编:《史记》(第三册),北京:北方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页587。

[10]同上。

[11]同上。

[12](清)刘熙载:《艺概》,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页38。

[13]杨夏月:<战国策史记张仪形象比较研究>,《艺文天地》,2013年第2期。

[14](西汉)司马迁着、萧枫主编:《史记》(第一册),北京:北方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页4。

[15](西汉)司马迁着、萧枫主编:《史记》(第四册),北京:北方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页1007。

[16]韩兆琦:《<史记>一道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史记评议赏析》,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页5。

[17]王星芳:<史记与战国策中策士形象比较研究>(中国: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8](西汉)司马迁着、萧枫主编:《史记》(第三册),北京:北方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页582。

[19]同上,页595。

[20]同上,页583。

参考文献:

[1]韩兆琦:《<史记>一道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史记评议赏析》,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2]赵敏俐、谭家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西汉)司马迁着、萧枫主编:《史记》(第三册),北京:北方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刘向集录、王华宝注译:《战国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5]何晋:<《战国策》研究>(中国:北京大学硕士论文,1997年)。

[6]欧小蓉:<史记中的策士形象研究>(中国: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7]王星芳:<《史记》与《战国策》中策士形象比较研究>(中国: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8]张劲锋:<《战国策》苏秦张仪故事研究 >(中国: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9]向玉露:<从《史记》中苏秦张仪形象看司马迁对《战国策》史料的运用>,《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10]杨夏月:<战国策史记张仪形象比较研究>,《艺文天地》,2013年第2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继承史记改进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