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走向

2018-02-06

中国总会计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改革经济发展

一、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展望未来一段时期,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的因素不少。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进一步上调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从国内看,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新型城镇化、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以及消费升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特质没有改变。尤其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政放权和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深化实施,国内供求关系有所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过剩产能继续化解,适应消费升级的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各产业内部组织结构改善,前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较上年同期回升3.5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来最高。与此同时,去杠杆取得进展,全社会杠杆率高位有所趋稳,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也取得阶段性成效。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在适度扩大总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保持适度增长,有助于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在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2017年以来经济显现稳中向好态势,制造业产能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以及企业利润改善等较为明显,经济增长对基建投资等的依赖有所下降,经济运行呈现稳定性增强、质量提高、结构优化的态势。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季度企业家及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宏观热度指数、信心指等自2016年以来逐季回升;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就业预期指数总体稳定。

总体来看当前经济金融领域的结构调整虽然出现了积极变化,但也要看到结构性矛盾仍旧突出,结构调整和改革任重道远,防范金融风险和去杠杆的任务仍然艰巨。从国际环境看,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可能对全球经济、资本流动造成冲击,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仍不稳固,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及不确定性也可能加大,我们仍将面临高度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从国内看,当前经济稳中向好较大程度上受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外需回暖以及国内库存回补的推动,企业效益改善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化工等上中游行业,民间投资活力仍显不足,部分短板领域瓶颈尚未打破,总杠杆水平仍然偏高,企业尤其是国企债务压力依然较大。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步入新阶段

2017年中国经济企稳总体上是政策性的、恢复性的,市场力量和趋势性力量还没有企稳,并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经济企稳但难以快速反弹,稳中趋缓可能是常态;二是风险有所缓和但警报并没有解除,局部问题可能恶化;三是结构虽有所优化但面临政策退出的冲击。这些特征虽然说明了中国经济还没有开启持续反弹的新周期,中国经济新常态还远没有结束,但中国经济新常态却步入到了新阶段。未来一段时期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将面临与过去五年不同的新环境、新问题,并呈现出以下八大运行特征和运行规律。

(1)经济增速将从“快速下滑的低迷期”转向“稳中趋缓的调整期”,增速换挡的力量将从“趋势性力量”与“周期性力量”的叠加转向“政策性退出”与“趋势性力量”的叠加。

(2)结构调整将从“政府主导型”和“外部冲击型”调整向市场主导型和内生主导型的结构调整转变。

(3)动力转换将从过去的“政府扶持与市场发展”二元并行的局面过渡到“市场为主、政府为辅”阶段,动能转换步入关键期。

(4)经济政策将从“持续扩张期”步入到“渐进退出期”。

(5)世界经济将从过去10年的“长期停滞期”步入到“低速复苏与政策退出期”,中国贸易顺差将从过去的“快速下滑期”步入到“低水平稳定期”,资本账户将从“恐慌性流出期”步入到“相对平衡的波动期”。

(6)金融周期将步入下行期,风险释放更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

(7)改革将步入攻关期和新制度红利的构建期。改革的模式將从以往简单的“就市场改市场、就经济改经济”转向国家治理体系的全面建构,通过权力重构、行政体系改革和社会改革来奠定经济改革的权力基础、行政基础和社会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行政体制改革加速和社会改革的加速中得到深化。

(8)经济发展将迎来“高成本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可能是未来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一步深化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任务,这是针对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提出的根本解决之道。

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比较突出。近年来,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总体上我国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依然不适应需求升级和精细化要求,产业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以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为重点,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要鼓励各行各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增强经济的质量优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围绕中高端消费需求,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效应。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特别是强化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基础元器件领域的高端制造能力。此外,还要继续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强化基础设施网络之间的相互连通和衔接,更好地发挥一体化服务效应和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二是要继续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要完善房地产调控措施,优化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整体债务杠杆率,特别是要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补短板方面,要强化重点地区重要污染物排放的防控和治理,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健全扶贫脱贫长效机制,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成已经明确的脱贫目标和任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此外,还要立足长远,强化包括创新能力不足、金融服务效率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统一市场维护不够、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等短板建设,投入资源、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不让短板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endprint

三是要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企业家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主力军,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法治,更好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稳定企业家长期预期,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使他们植根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要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在全社会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四、平衡发展将获得新进展

(一)城乡融合发展将加速推进

城乡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二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是加大城市对农业、农村的支持,特别是金融支持、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为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技术和管理保证。

(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

区域发展不协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多新探索,“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都是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措施。“一带一路”有利于扩大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既可为沿线国家带来市场和机遇,也能带动产业、资金等资源流向中西部地区。京津冀区域的交通一体化建设提速,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尤其是雄安新区的设立,进一步增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信心。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2017年一季度,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中,有10个省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这些发展规划的实施和推进下,不同区域良性互动,发展协调性增强。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实施新办法。今后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从地理空间逐步转向经济空间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等地理因素对资源配置的种种限制,改革行政和经济管理的体制与方法,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拓展新空间。区域发展可以在多个领域拓展新空间:中国可跳出地域限制,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网络空间,如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功能性空间,加强各类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智慧空间,对产业、城市进行智慧化改造,推动“智连万物”。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培育新支撑。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支撑平台和载体。培育新平台有两点特别重要:湾区建设和城市群。作为中国明确提出建设的第一个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规划初稿,科技创新工作也在推进中。中国计划以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发展高地。杭州湾区、上海湾区可能也要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五、全面开放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规划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的宏伟蓝图,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主体框架的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将进一步拓展和夯实。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将进一步完善,与相关国家商谈优惠贸易安排和投资保护协定将进一步增长,海关、检验检疫、运输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合作将进一步拓展。

(二)区域开放布局将进一步优化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三项重要举措。

一是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就是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的思路,完善口岸、跨境运输等开放基础设施,实施更加灵活的政策,建设好自贸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打造一批贸易投资区域枢纽城市,扶持特色产业开放发展,在西部地区形成若干开放型经济新增长极。

二是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2013年以来,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多方面重大进展,形成了一批改革创新重要成果。下一步要着眼于提高自贸试验区建设质量,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鼓勵地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三是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自由港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我国海岸线长,离岛资源丰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对于促进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将发生变化

十九大报告要求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一是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二是加强对海外并购的引导,重在扩大市场渠道、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国际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规范海外经营行为,引导企业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遏制恶性竞争。四是健全服务保障,加强和改善信息、法律、领事保护等服务,保障海外人员安全,维护海外利益。

六、人民币汇率和外汇政策

(一)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刚刚结束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改革应该是三位一体,一是改进汇率调控方式,二是加强外汇市场建设,三是减少外汇市场的干预。只有有深度和广度的外汇市场,才能够配合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没有真正的市场参与者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化汇率。

(二)未来人民币汇率趋势与外汇政策变化

未来人民币汇率怎么走?外汇政策会怎么变化?基本来看,如果未来经济维持稳定,汇率双向波动,市场预期分化,外汇需求关系趋于基本平衡,预期监管政策不会大的变化,汇率改革会有序推进,监管政策也会保持稳定。

如果国内经济企稳信号更加明显,外部经济减弱,比如美元的弱势盘整仍然持续的话,会为人民币汇率稳定创造一个稳定的内外部环境,甚至不排除资本重新出现回流,这种情况下汇率改革可能会加快推进,监管政策可能会偏松。

如果国内经济短期下行压力又重新加大,美元重新走强,会对市场的预期和政策带来一些影响,这种情况下汇率改革会缓慢推进,监管政策可能收紧。

本栏目参考文献:

[1]汪洋.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N].人民日报,2017-11.

[2]李君如.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OL].前线,2017-11-29.

[3]周景彤.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深化[J].中国外汇,2017(17).

[4]管涛.2018年中国内外部经济基本面状况决定人民币汇率[OL].凤凰财经,2017-11.

[5]徐林.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新特征[N].经济日报,2017-11.

[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OL].中国人民银行官网,2017-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革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