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湖湘文化的书院景观设计研究
——以岳麓书院为例

2018-02-05

智能城市 2018年20期
关键词:岳麓书院湖湘讲堂

吴 阳

湖南信息学院,湖南长沙 410151

1 湖湘文化与湖湘书院的发展

湖湘地区佛道儒三教共处,所谓强者尊儒:儒家讲入世,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湖湘地区涌现了大批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如:湘军创立者曾国藩、湘军重要首领左宗棠,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湖湘地区的人们骨子里都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同时又有筑园独隐的情怀;智者信道:道家讲忘世,强调清静无为,以柔克刚,安时处顺,道家讲究顺应自然,人道合一,中国古建筑园林景观设计中强调的“师法自然”就是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凝练出来;慧者崇佛:佛家讲出世。强调万物皆空,排除烦恼,自度度人,佛家提倡无私无欲,超脱自在,佛家寺庙的营建重选址和造景,僧人一般在依山傍水、草木繁盛之地开辟精舍,讲经结社,与文人一道参禅,寺庙内外环境均形成了园林化的格局。湖湘地区民族众多,不同的生产方式、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历时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湖湘书院出现的时间比较早,数量较多。攸县光石山书院创立于唐天宝以前,是湖南创立年代最早的书院,唐代湖湘地区创建书院8所,北宋创建12所,到了南宋总数达44所以上,明代124所,清朝286所。湖湘书院蓬勃发展,北宋创建的长沙岳麓书院吸引了许多仁人志士前来讲学,岳麓书院也成为湖湘学派的中心。岳麓书院始创与北宋,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延续、修葺,沿袭湖湘文化精髓并传承了清代书院建筑形式。

2 岳麓书院景观设计分析

2.1 岳麓书院场地外部空间环境分析

岳麓书院景观是一种混合式的园林景观形式,保留了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同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岳麓书院场地外部空间环境是一处充满“生气”的绝佳环境。高垅之地需山川环抱,岳麓书院背靠岳麓山,面朝湘江,是枕山、环水的风水宝地,岳麓书院背靠岳麓山有利于遮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湘江有利于迎接夏日南来的凉风。

岳麓书院场地外部空间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风格。岳麓书院整体建筑布局符合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形式,主次分明并利用院

落组织建筑空间。同时根据地形因势随形,以建筑为中心形成一个独立的庭院,庭院与庭院之间相互渗透。如岳麓书院中轴上的头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将中轴区域分割成五个小庭院,大成门和大成殿中间同样围合为一个完整的庭院,庭院是一个完整的景致,同时与其它空间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空间分割严谨,风格统一而富有变化。

岳麓书院中的碑亭、轩、廊、斋、庵组成了一幅幅清幽静雅的画面,有曲廊蜿蜒于登山之径;有幽斋掩映于竹林之中;有虹桥轻跨碧波之上,就如岳麓书院的八景“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荷晚香、桐荫别径、花墩坐月、碧沼观鱼、竹林冬翠、曲涧鸣泉”[2]一幅幅美景成为视觉焦点,在空间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大量地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的空间处理手法,视觉层次丰富。书院种植湖南地区常见松、竹、梅、荷等植物,为书院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人们置身书院中,赏花色、闻花香、看树影婆娑、听松风阵阵,或静思或信步,整体环境也显得温文雅致。

书院景观园林边界明显,如何虚化边界,岳麓书院灵活的建筑布局和花木置石来打破生硬的边界。山石花木将石墙半遮半掩,石墙变为山石花木的背景,形成为独立的景致;在贴近外墙处设置曲廊,廊檐下的虚空间弱化了外墙的实在感。

水在整个景观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虚纳万象,滋养万物,具有“虚怀若谷”的人文内涵,围绕水做为造园主题,岳麓书院中的“碧沼观鱼、曲涧鸣泉”因水设景,将水体放在整体书院布局的重要位置。如岳麓书院进门左侧围绕风兮亭,水是构成园林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岳麓书院中水景的恰当处理柔化山石、分割空间、联系经典的作用,赋予书院生动优美的形态和气韵。

2.2 岳麓书院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以东,占地25000m2,现存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建筑群。教学建筑:大门、二门、讲堂、教学斋、湘水校经堂、明伦堂;藏书建筑:御书楼;祭祀建筑:文庙、濂溪祠、崇道祠、四箴亭、六君子堂、船山祠;园林建筑:麓山寺碑亭、百泉轩、碑廊、自卑亭;纪念建筑:时务轩、赫曦台、山斋旧址、杉阉。整体建筑群以轴线式布局,以头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之间的连线为南北向中轴线,建筑的核心空间讲堂正位于中轴线上,其它空间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岳麓书院建筑区的功能分区分别为教学区、祭祀区、藏书区、和生活区。讲堂西面布置藏书空间,御书楼,北面建祭祀建筑大成殿,东面为生活区域教学斋,半学斋,南面为生活休息区域,教学中心讲堂与藏书功能、生活休闲功能、祭祀功能,功能区域间相互联系,整体区域功能完整。

岳麓书院空间层次体现“以形造势,以势制形”的群体布局理念,在轴线上强调主次分明,渐进抬升,层层递进,表达了“居中为尊”的礼制思想。岳麓书院整体建筑群有明显的轴线但没有明显的中轴对称,主体建筑讲堂和御书楼位于中轴线,但其它建筑如亭、廊等,则随地形灵活设置,散落于主体建筑周围。中心位置讲堂前庭较为开阔,教学斋、半学斋与讲堂围合成一个中心庭院,在边界处设置路线,进行一个大小空间的转换。

岳麓书院建筑景致优雅、飘然俊逸,主体建筑讲堂、御书楼、大成殿屋顶均为“飞檐翘角”的歇山顶,两侧的教学斋、半学斋、门庭为硬山顶,等级分明,典雅朴素;书院内的麓山寺碑亭、自卑亭、风雩亭、吹香亭、汲泉亭、拟兰亭、爱晚亭屋顶中出现攒尖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方攒尖顶、八角单檐攒尖顶,造型灵活多样,在书院中兼具观景和点景的作用;“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3]御书楼南面的碑廊是依据地形而建的爬山廊,长廊中点缀四角攒尖顶的亭子,廊在书院景观中起到引导线路、分割空间、丰富景观的作用;桥是沟通水两岸的建筑,岳麓书院内的拱桥作为景观小品,小巧精致,与石水融为一体。岳麓书院内的建筑类型多样,造型各异,姿态优美,既是良好的观景场所,又起到点景的作用。湖南少数民族众多,建筑形式多样,岳麓书院包含了多种建筑形式,特别是亭顶运用了4种造型,很好地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多元化。同时,赫曦台屋顶装饰造型,带有湖南特色装饰风格,整体为湖南地方戏台的造型。

3 岳麓书院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

岳麓书院有大量的楹联、碑匾,书院景观设计中的主题通过景题、楹联、匾额以及诗词等体现,起到深化景观意境的作用。吹香亭上悬挂的“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宣示一种儒家的隐逸思想及山水审美意识。屈原《渔父》中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将智与水,仁与山对应,构建了人与自然感应的“天人合一”的思维,体现了寄情山水、修身养性的志向。不同于道家的超脱于俗世,儒家的山水审美意识与伦理意识结合在一起,十分注重修养品性。悬于讲堂“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用沅澧两岸的芳草来比喻文人雅士的品格。人们赋予花木似人的品格特质,并通过赞美花木表达自身的审美倾向。

岳麓书院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院景观,岳麓书院受湖湘地域文化的影响,建筑上出现湖湘特有的建筑装饰形式。岳麓书院外部空间环境、建筑空间形态、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受湖湘地区佛道儒三教共处的影响,主宰了岳麓书院的山水审美意识,决定了建筑装饰风格形态。任何一个有灵魂的景观空间都尤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吸收景观空间组织的精髓与地域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让现代景观设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岳麓书院湖湘讲堂
立足“和合讲堂” 开展“和融党建”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担负时代赋予岳麓书院的新使命
走在全面现代复兴大道上的岳麓书院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Portal gas in neonates;is it always surgical? A case report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新闻小讲堂
法律讲堂之——交通安全我最棒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