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科莱特作品《克罗蒂娜在学校》中儿童叙事视角的美感效应

2018-02-04章荣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3期

章荣

摘  要:叙事是文学创作中最常应用的创作手法之一,叙事视角的选取对文学作品的呈现形式、创作深度乃至受众群体的广度均产生着重大影响。法国女作家西多妮·加布里埃尔·科莱特是“二十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散文作家”,她的著作多数带有自传色彩,其创作风格细腻入微,引人入胜。本文拟通过分析法国作家科莱特作品《克罗蒂娜在学校》中纯真质朴的童年经历来进一步挖掘儿童叙事视角所产生的特殊美感效应。

关键词:儿童叙事视角;怀旧情绪;童年情结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1

引言:

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茨维坦·托多洛夫于《〈十日谈〉语法》一书中首创了叙事学“narratologie”(英文narratology)一词,开启了“叙事科学”研究的崭新时代。而叙事视角(perspective)的概念则由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率先提出,随后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评论中。文学创作中的叙事视角指的是文本的叙述主体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的特定角度,它指涉的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为读者预先设定的感知视角。叙事视角的选取对文学作品的呈现形式、创作深度乃至受众群体的广度均产生着重大影响。本文拟通过分析法国作家科莱特作品《克罗蒂娜在学校》中纯真质朴的童年经历来进一步挖掘儿童叙事视角所产生的特殊美感效应。

一、儿童叙事视角的概念和特征

儿童叙事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它选取“儿童”这一特殊叙事主体所处的观察角度为起点,以“儿童”特有的表述方式,呈现“儿童”对外界世界和人物关系的感知和理解。当然,儿童叙事视角中的“儿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群体,而是泛指跳脱了成人思维模式,善以纯粹童心解读和阐释客观世界之变化从而发掘个中奥秘的“早熟”群体。

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叙事论调大多建立在第一人称的叙事维度上。由于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更为直观,因此,这类文学作品往往具有语言生动简洁、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性强的特征。若以孩童的眼光观察世界,感性形象较之抽象概念势必会具有更为丰富的存在。

二、科莱特作品《克罗蒂娜在学校》中儿童叙事视角的美感效应

法国女作家西多妮·加布里埃尔·科莱特是二十世纪煊赫一时的传奇人物。她的著作多数带有自传色彩,其基调大致可分为田园牧歌式的清新自然与情欲爱恨的苦痛挣扎。

1.儿童叙事视角刻画的人物形象

科莱特的创作生涯始于小说“克罗蒂娜”系列,其创作灵感及素材来源于作者纯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在《克罗蒂娜在学校》一书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叙述,成功塑造了一个傲慢无礼、机灵调皮的少女在勃艮第乡村小学的生活情景。

书中的人物刻画自然流畅,时常让读者产生“似曾相识”之感,比如:在向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朗特奈小姐学习英语语法时,克罗蒂娜总是那样漫不经心地同“老师”闲聊,而丝毫不在乎课程的学习进度。又如:她与同伴在楼内无意的喧嚷惊扰了某位先生的授课,当先生以为错怪她们而急忙道歉离开时,她们却暗地里对着先生的背影调皮捣蛋地乱舞。克罗蒂娜就是这样一个古灵精怪的少女,面对老师任性乖张,面对好友调侃疯癫,爱嘲笑爱批判,对待未知的人和事总是充满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这样一个叛逆少女简直就是每个成年人的青春期缩影,尽管经历了时光雕琢和洗礼的我们不再年轻,但这段不可复制的成长经历仍能激发大家强烈的共鸣。作者笔下的克罗蒂娜不仅象征了她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也蕴含了一种审度自我的超然之美。

2.儿童叙事视角营造的环境氛围

科莱特所塑造的少女形象—克罗蒂娜,是作者以“我”的角度将童年情景戏剧化再现的一个载体。从“我”的角度进行文学创作或解读文学作品,都具有身临其境的直接性。这种直接性让创作主体与受体之间的沟通更具有接近性和简便性。它促使我们从实物的角度出发去找形象,所以,当我们先拥有了实物,形象也就随之而来。

在《克罗蒂娜在学校》一书中,作者开篇自我介绍“我叫克罗蒂娜”,将叙述视角以及读者的理解视角安置于同一的归属维度上,使读者更易进入作品情景之中。而开篇对“我”的家乡风貌的描绘以实景勾勒为主线:山丘上错落有致的房屋,爬满常青藤的撒拉逊塔,种有作物的绿色稻田,一望无际的林野,还有游蛇、狍子、野鸡在山林田野间穿梭游走,这些具象化的情景“再现”在不经意间勾起“我”的怀旧情绪,也让读者得以通过具体形象来构建书中一幕幕宁静恬淡的乡村画面,体会作者童年记忆的纯真美好。

三、儿童视角构建的年龄落差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科莱特以少女克罗蒂娜的視角无拘无束地观察和体验着那段尘封已久的童年时光,以率真稚嫩的心态自得其乐地解读着周遭发生的精彩事件,以清丽流畅的笔触实现了对童年情景的戏剧化呈现。

以儿童视角创作的克罗蒂娜系列之所以能吸引各年龄段读者,是因为选取儿童叙事视角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价值取向往往介于儿童的思维层面和成人的道德规范之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临摹儿童的心态,以儿童单纯的伦理道德观评判善恶,却不能彻底摆脱成人作家必须遵循的规范制约。因此,作者在文本创作中这种不由自主的游离徘徊,适时地潜入和抽离,成就了儿童视角独一无二的叙事风格和艺术魅力。

成人视角所执着的细节勾勒经由儿童视角的改造亦会呈现另一番动人情态。正是这种“成人”与“儿童”之间显著的年龄落差巧妙地为作品营造出一种戏剧化的喜感效果和娱乐精神。

参考文献:

[1]Colette. Romans-Recits-Souvenirs, tome I, II, III[M]. Paris : Robert Laffont, 1989.

[2]李芳芳.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J].大众文艺.2011(9).

[3]张寅德编.叙事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胡亚敏.叙事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高小斐;柯莱特的童年经验与作品[D];上海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