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苏轼词作管窥其人生态度

2018-02-04陈书慧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3期
关键词:人生态度词作苏轼

陈书慧

摘  要: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坛上的旷世全才,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尽管一生命运多舛,历尽坎坷,但他没有沉沦,积极面对生活。“文如其人”,苏轼词作气象高远,豪迈奔放,充分体现了他超然物外、豪放旷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苏轼吸收了儒释道思想的精华,从生活经历出发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独特非凡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苏轼;词作;人生态度;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02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人中难得一遇的文学巨匠。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苏轼的一生却是仕途不顺,屡遭贬谪,充满坎坷。从入仕到终老凡40年,期间数起数落,历经宦海沉浮和世态炎凉。坎坷经历磨练了他超脱旷达、傲世超然的生活态度;把儒家的入世、佛家的超世、道家的避世完美统一于自身,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人生态度,以此在失衡的社会找到自己的支点,从而傲立当世,景仰后人。他以自己豪迈雄放的词句,展现自己的人生态度。今天,再细读他的词作,依然能够体味作者词作中蕴藏的人生况味,直击我们脆弱的心灵。

一、孤傲不群、处变不惊、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

苏轼一生三次被贬,“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生活十分窘迫,不少朋友也失去了来往。但他淡然处之,在苦难中寻找人生的乐趣,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词句。表达了自己孤傲不群、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其旷达之心和浩然之气跃然纸上。在定惠院中,他写下了《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幽人月下徘徊,其内心大约是孤寂彷徨、心事重重的;孤鸿被惊起,在无尽的凄惶中无处栖身。这孤独无助的孤鸿不正是苏轼当时的真实写照吗?诗人把自己比作孤鸿,拣起所有冰冷的树枝,拒绝栖息。他自愿承受孤独,拒绝世俗世界的打扰。这是一种高洁的品性。孤独是生命的礼物,人生就是自我对孤独的一场救赎。因为失意,因为孤独,苏轼开始思考,开始怀疑,开始改变,开始凤凰涅磐。

“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轼的傲骨在窘迫生活面前没有低头和妥协,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一个高冷、孤傲、独立不群的大雁不就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吗?

如果说《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仍然透露出作者内心的一些悲伤和怨恨,而写于后面的《定风波》则表现出更多的平静和宽容。

一日,苏轼携好友去郊外相田,途经沙湖。一开始风和日丽,可是大雨顷刻即至,苏轼便写下了《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因一次偶然的雨即兴而作的,但它并非简单的风情吟咏,它表现出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一种苦难过后的释然,以及对生活的积极面对。当然,这也包括诗人对那些给他罗织罪名的阴险小人和险恶政治的抵抗。词中“风雨”、“萧瑟”、“料峭”、“微冷”这些字眼,及“竹杖”、“芒鞋”、“春风”、“斜照”等,不仅是当下风景的写照,而且也真实地记录了对风雨过程和人生体验的哲学反思。寥寥数语,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场面:一群人突遇大雨,大家都惊慌失措,唯独苏轼却是悠然自得,甚至是高声吟唱,迎着春风,面对斜阳,兀然自立。

在政治的逆境之中,苏轼仍然保持着内心的骄傲和胸怀的宽广,无论政治敌人如何构筑、攻击和迫害。他依旧笑看人生,平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也无风雨也无晴”强调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即摆脱痛苦,克服挫折,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二、笑对生活、努力向上的人生态度

元丰五年,苏轼在游览清泉寺时,看到了奇怪的现象:水倒流到兰溪河以西。他即兴写下《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假如人们是乐观自信的,自己的伤口就会愈合,恢复身心,重新焕发青春。这是一个眼净心明、摆脱颓势的苏轼,是一个灵魂再造、意气风发的苏轼。苏轼日益勃发的生命意识已然成熟,像兰芽一样饱满,他那坦荡而辽阔的心灵,如松林间洁净的沙路一样,被眼前纯净的景象所纯化。苏轼可以在任何地方体验生命的美丽,找到美丽的东西。这种永恒的生命颂表达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

三、旷达豪放、超越悲苦的人生态度

苏轼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气象广阔而壮丽,文字苍劲而生动,风格雄壮而奔放,气势恢宏。面对波澜壮阔的万里长江水,苏轼思绪万千:遥想当年,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运筹帷幄,万千敌军于谈笑间便灰飞烟灭,那是何等的风度翩翩,何等的豪气冲天!苏轼也很希望像周瑜一样开创自己的事业,但是他的抱负很难实现,壮志难酬,催生华发。但是词人并没有沉迷于此,而是跳出世俗的小圈子,独立地看着这一切。词人在长江边上,思绪万千,将我们面前的大江和漫长的历史长河置于思维的两极,这首词的第一句即是整合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数千年来涌现的所有英雄都去了哪里?答案是:被历史的浪潮吞噬。在这首词中,时间和空间交织交叉,形成了本词非常广泛和深刻的背景。在空间、时间和性格完美融合的艺术形象中,短暂而永恒的生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揭示了诗人人生观的内在矛盾——自然的无限和生命的局限。诗人把他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历史长河中进行比较,自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历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伟大人物还是平庸的普通人,他们只是历史悠久的河流中的一滴水,最终将被扫除无踪。苏轼的清白被放逐,他的生命痛苦消失了,他极其深沉和高贵。显然,他想用这个想法来淡化、驱散和超越他所遭遇的痛苦。

四、旷达中露婉约、重情义的人生态度

苏轼词作豪放大气,但也有不少词作婉约动人,表达了作者重情重义、有血有肉的真君子、伟丈夫风采。其夫妻之情、手足之情、朋友之情都在词作者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情未必真豪杰”,这些词作,向我们展现了苏轼的另一面。

《江城子》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去世十周年所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委婉深切,悲戚感人,称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代表。

《水调歌头.中秋》是苏轼想念弟弟苏辙所作,“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古佳句,每每读来,其体现的兄弟手足之情,都不仅令人动容。

苏轼一生交友广阔,重情重义。不少有名的词句比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和朋友共同游玩时写下的。也留下了许多轶闻趣事。

曹无咎曾经说苏轼之词“短于情”,实在有点偏颇。“风韵如东坡,而渭不及情,可乎?”(陈后山)

对父母尽赤子之孝,对妻子伉俪情深,对兄弟关怀备至,对朋友推心置腹。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性情苏轼。

五、苏轼人生态度的成因浅析

苏轼的坎坷经历恰恰成就了苏轼,同僚的排挤、政治的失意、生活的困顿,让苏轼更加成熟。他从多年的个人经历出发,通过对生活的深入思考,以及对儒家、佛教、道教各种哲学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最终在理论哲学的高度找到了一种处理世界、追求生活的理想方式。他不仅可以深深地投入、奉献,而且可以巧妙地超脱尘世之累。他可以从多个角度回望,达到刚柔相济、豁然开朗,并能够超越世俗的名利。因此,他就像一条脱钩的鱼,无往而不乐。一个不羁的灵魂迸发出文学史上璀璨亮眼的一颗星星,留下文学史上最绚烂的篇章。

儒家的努力作为,促使他尽情拥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又使他对名利漠不关心,在逆境中自由自在。佛教的宁静和圆融,激励他顺应自己的命运,并保持超然和谨慎。儒家思想为他提供了一块坚实的思想根基,佛道思想为他提供了辽阔而独立的天地,使他成为宋朝词史上的文学巨擘。

他善于将儒学、道教、佛教三种思想融为一体,并将其融入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他以儒家的积极精神促使自己关注苍生万物,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又以佛道两家的观念使自己超脱现实,来实现修身养性和应对沧桑变幻的外界。苏轼这种思想在不同时期都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始终是相互交织,苏轼积极应对世俗生活但又超越尘世凡俗的生活态度得以建立。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龍榆生校笺,东坡乐府笺(卷2)[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3]刘祥.千古江山千古情[J].高中生之友,2006(4).

[4]唐圭璋校注,徐.词苑丛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王水照、崔铭.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人生态度词作苏轼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世界观(二)
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论伊拉斯谟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