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唐遗风 一座活着的古城

2018-02-04文明月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3期
关键词:东瀛京都洛阳

文明月

——我不曾见过草色侵官道,花枝出院墙的秀美城池;也未曾感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惊心壮美。我只静静的走过,听见鞋底摩擦青石板上细碎沙砾的低语,弱柳拂过肩头青丝的喃呢,看见轻轻掉落在神社屋檐的树叶,和你那双流淌着风情,望穿秋水道不尽离愁别绪的眼睛。

幼年时候,父亲牵着我的手,走进大唐芙蓉园。我只依稀记得树木葱郁,亭台楼阁被各式的彩灯包围。一切都很新,椯木新刷的油漆还有微微的不平整的颗粒,灰色石板包裹着楼台的外缘,连石间的细缝都很整齐。深红色的木料整齐排列在乌青的穹顶下,正脊上的装饰也崭新的如水面掀起的浪花。别的,再没有其他的印象。父亲说,这个园子是盛唐的影子。我默然。因为园子只是园子,供人一观便走了,没有烟火气,就像是印在书页里的标本,绚烂但没有生命。

也是机缘,我与同伴踏上了东瀛的土地。或许是新的环境,也或许是无意闯入不一样的生活,竟然莫名的平静与安定,没有工作生活中的焦虑与匆忙,就像回到了很久很久的过去。我们看到田间翠色欲滴的稻秧,看见黑胡桃色的建筑错落在山间,那建筑不是标本式的呆板凝滞,而是焕活的有生命力的苍劲质朴。像是年迈的但是却精神矍铄的老人,纵使是沟壑纵横身形枯槁,但却掩盖不了眼神的明亮和思路的清晰。

京都是个值得去的地方。回想起来竟有一种时光空间交错的错觉。京都和洛阳竟然意外的相似。我不曾到过唐的洛阳,可是当我看见一枝不起眼的树枝穿过木质的建筑,悄悄地伸开枝蔓,轻轻的吐翠的时候,看着细窄的街道旁一些有些模糊的粗粝石像,看见屋檐整齐排列的瓦片把流动的蓝天裁剪出细致的花边,听见小桥下流水潺潺,不扰的唱着叮咚的小曲,白云流淌在水里,轻轻一瞥不知道那户的男丁绑着毛巾在头上,荷着重物,持着纸扇,在太阳的拥抱下嘘嘘气喘,那纸扇上画着神奈川海浪,在炎热的夏天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凉意。我觉得这就是了,就是洛阳了。盛唐时,倭国拜服,遣唐使一波又一波的来到洛阳,来一览繁华洛阳的静美。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视若珍宝,好生收藏,默默地带回国去效仿。那时的唐像是个风情万种的女子,挥一挥轻纱,抿嘴不露齿的一笑就可以让天下浮想联翩。那时的东瀛像一个胆小的瘦削的侍女,小心翼翼地模仿着这一切。每一个脚步,每一个动作无比认真,认真到生硬。如此便带回国家,仔细练习。

我们经过祗园的时候,走过起起伏伏的小径,街道周遭的门前都很干净,还摆着一棵棵或大或小的植物。我想起《艺伎回忆录》里那个湿湿的袛园,撑着油纸伞的花魁伸着长长的脖颈,费力却优雅的提着华丽的和服,生怕雨水弄污了衣裙。如今袛园晴朗,阳光是透明的。好像那透明里折射了过去那个湿湿的雨季。在去八坂神社的路上,偶遇一个正在出街的花魁。黛眉,白妆,点绛唇,还有那繁复的嵌满装饰的头饰。似曾相识,似那旧书里泛黄宣纸上的仕女。只不过仕女们云淡风轻的赏花戏耍,花魁们隆重严谨的行走表演,更加厚重和浓郁。据说遣唐使们参观唐歌舞伎表演的时候,不巧天色变暗,又一时难寻合适的光,于是便让舞女们化白脸,化浓妆好让人看清。这一化,倒是被遣唐使们记了去,以为那是当时盛行的妆容,至此东瀛的歌舞伎便以白妆入俗,嘴唇上的一点红,正是盛唐的遗风。我看不清花魁的目光,辗转的、迷离的、坚定的、轻蔑的,像是同过去的过去在进行一场无声对话。我们在路边静静地瞧着这场庄严又华丽的仪式,不做声,怕惊扰了那斑驳的未曾开启的岁月。

走在京都曲曲折折的老巷子里,想起欧阳修说曾为洛阳花下客,芳野虽晚不须嗟。或者是刘禹锡口中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华贵绚丽夺目,硕大的花冠和艳丽饱满的颜色骄傲地向世人展示它惊世骇俗的美丽。艳冠群芳是她的代名词,那种由内而外的自信与淡定好像就再说,世人见我要叩拜,我才是当之无愧的花中之王。那时的洛阳也保有如此的自信。可是在京都,看不到惊艳夺目的牡丹,看到的都是细碎的探出城墙的花朵,或是路边不经意的各色小花,低调的恬淡的盛开或轻轻静静的凋谢。一切都是那么不经意,但却又那么自然。就像过去了很多年,东瀛毅然把樱花作为国花,千朵万朵压枝头,不单单突出哪一朵,是否也与性格有关,恬静淡然,又紧密团结。我们此行并没有见到那云蒸霞蔚的樱花。看到的都是宁静舒爽的秀美。

最让我惊奇的是,京都的街道上没有垃圾桶,所产生的垃圾都要由自己随身带到住所再丢弃。可是纵使这样,街道也干净的如同刚刚打扫过。同样在街上也鲜有吃东西的人。京都不大,偶有看到街道上在维修的建筑竟然也是用塑料板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不细看竟不知道这里在修缮,没有粉尘没有噪音,我也很好奇是怎么做到的。不打扰别人,不惊扰宁静,小心翼翼地踩着自己不变的脚步,过着自己不扰人的生活,大概这也是他们的生活哲学。我不清楚盛唐的洛阳的生活是否也如此平静安逸,但是从京都的生活中却可看见人们的脚步慢了下来。我们在龙安寺檐廊下的平台上席地而坐,中国建筑东渡过来以后结合季节和地理原因有了一些变化,不过大体上还是很类似的。石庭被菜籽油浸润的土墙围着,时间将油渍转化成了土墙上变化莫测的图案,院内是枯山水景观,有15块组合摆放的石头。可是不管从什么角度,都只能看到14块。细砂在院内被耙成了或同心圆或波浪线的整齐线条。枯山水便由此诞生。没有翠植,没有假山,甚至没有真正的水。游客们在这里坐着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所衍生的想法或者是思索都是个人自己的所得,也是这些景物给人们的不同礼物。大体上是受汉传佛教禅宗文化的影响,修行已达到心灵的净土。

唐朝是出了名的飘逸,不然也不会出那么多杰出的诗人和精美娟秀的艺术作品。在没有电子产品的时代,人们只能通过吟诗作画讨论人生的情怀,只能纵身歌酒去体会人生苦忧。所以他们活得很认真,活得很诗意。慢下来体会生活的种种,与人为善,诗意的栖居。在去清水寺的路上途经茶铺,看茶艺师繁琐而精细的仪式,茶粉研磨的细腻,烹出绿色的茶湯。在这个过程中陶冶性情培养道德观和审美观。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的韵味,但也在逐渐均衡和发展中形成了特有的特色和敬清寂。昔年白居易坐在茅屋前,看茶叶在碗盏中浮沉,酿出一碗清浅的茶汤,品下一口,不知道是苦是甜,可能是香茗划过舌尖流下喉头,往事一饮而尽心之淡然,也可能是存留在舌面上的苦涩,久久不化,后又回甘。我端详着案前的茶汤,像是白乐天手中的那一碗。

人事流转光阴变迁,昔年的红墙绿瓦今不在。内有乐彩的宫殿也成了断井颓垣。都在变化,京都也在变化,只是它变得很缓,我还可以感受到过去的种种,纵使也不断被无限扩张的城市所挤压,但是那根植于内心的传统文化却还是生生不息,在一辈又一辈的的延续中不断流传。盛唐的遗风犹在,坐落在东国的古都还活着。

猜你喜欢

东瀛京都洛阳
京都湾处
洛阳正大剧院
东瀛长歌行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京都好咖啡
东瀛战神
来自东瀛的刀光剑影:剑戟片
京都访古记
东瀛求医 管中窥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