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住区散步环境构建策略

2018-02-04赵元月刘川江

智能城市 2018年18期
关键词:住区散步居民

赵元月 刘川江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60

散步是现代城市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形式。在城市住区中,由于散步活动的开展受限因素少、开展成本低,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散步活动成为各类居民群体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主要方式。散步活动除了能够满足人们强身健体的需求,还能在散步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接送孩子、购物娱乐、社会交往等生活需求,实现愉悦心情、自我发展的愿望。因此,在现代城市住区规划中,除了提供满足通行需求的步行环境外,还应对居民日常开展散步活动的环境进行关注与研究,满足居民散步活动的多层次需求,构建完善、高品质的住区散步环境。

1 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重视人的行为和经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1.1 感觉与认知

人们对各种环境的认知首先是从感知开始,居民在散步环境中进行活动,眼睛、耳朵、鼻子、肢体等感觉器官不断的向居民反馈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居民结合自身的过往体验和个人的喜好,对散步环境形成初步认知。通过多次反复的在环境中开展活动,居民可通过自身调节能力不断适应环境,从而加深对环境的感觉与认知。

1.2 需求层次理论

居民对散步环境的需求也符合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散步活动不属于居民日常必须开展的必要性活动,但从开展散步活动的目的和期望来看,散步活动可以理解为居民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

1.3 环境意象

美国城市设计师凯文·林奇总结了环境意象的路径、地标、边界、街区、节点五个要素,用来描述和分析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感受,并把这些感受应用到城市环境设计中。凯文·林奇的五要素对了解居民在散步环境中的个性化感觉和记忆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是住区散步环境设计的基本要素。

1.4 领域感与私密感

散步环境的领域感和私密感有助于形成居民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认同感,保证居民在环境中健康开展活动的同时,也能够自发的对环境本身进行有效监督和维护,激发共同创造和谐家园的愿望和情感。

2 居民散步行为分析

散步行为是居民在闲暇时间内进行的一种休闲、娱乐、健身活动,它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但与居民自身的需求和意愿直接相关,并受不同人群行为活动特征的制约。在城市住区中,合理的空间布局、良好的环境质量和活跃的邻里氛围均对散步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1 居民散步的基本心理需求

(1)安全性。居民在散步过程中的安全感首先来自散步环境本身物质构成要素的安全、可靠性。居民在散步环境中应当拥有绝对的优势和主导,能够自由、安全的开展散步及其他休闲活动。同时,环境的适度开敞和充足的夜间照明等措施,也有助于保证居民心理上的安全感。

(2)舒适性。影响居民散步活动舒适感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环境容量和环境设施等。其中,物理因素包括日照、通风、遮阳、避雨等影响环境舒适度的基本物理条件;适当的人群活动可避免过于拥挤或孤独的感受;环境设施应当满足居民活动需求的多样性和方便性。

(3)领域性。长期在共同环境中开展散步活动的居民会形成特定的环境领域感,进而引发维护环境秩序、监督环境安全的环境监督效应。在散步环境中营造领域感,应建立领域标志以划分和界定活动空间。

(4)对社会交往的需求。人们在散步活动中多与家人、好友或宠物相伴,在共同的散步环境中,与邻居、同学、同事等驻足停留、相互交谈的机会也增多,因此,散步活动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满足居民个人交往需求,有助于提高住区整体凝结力、培养社区认同感。

2.2 居民散步的基本行为特征

(1)较强的适应性。散步活动是人们在闲暇时光内依据个人的主观意愿所开展的、适应性较高的休闲活动。散步活动对环境条件没有特殊限制,却又受到环境友好程度的影响。容易到达、安全性高、景观优美的环境更容易吸引人们前往。

(2)时距有限性。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群受到自身机能和生活方式影响和限制,开展散步活动的时间和活动范围各不相同。但由于居民舒适步行的出行距离多在400~500m,因此,居住地附近的住区环境多为居民开展散步活动的区域。

(3)主观能动性。散步行为是人们主动选择的一种非必要性活动,因此,散步活动的发生与客观环境条件和主观身心状态都有直接关系。不同人群对开展活动的需求不同,同一类人群在不同的时空条件和心理状况下,开展活动的方式都会有所变化。

(4)多重目的性。散步活动往往伴随休闲、健身、购物、交往、愉悦心情等多种目的,因此,居民开展散步活动的区域和活动路径都与多重的活动目的相关。

2.3 不同人群的散步行为特征

(1)儿童(0~12岁)。儿童的行为独立能力较弱,参与散步活动多在家长陪同下,活动范围集中在居住地和小学校周围,要求有充足的阳光和安全的场地,活动内容以儿童游戏为主。

(2)青少年(12~18岁)。青少年阶段,人的行为独立性和活动范围都有所增长,青少年偏爱活动量大、激烈的体育运动,对散步活动的热情不足,偶尔陪家人或朋友在公园、商业繁华的地区开展散步、购物、遛狗等活动。

(3)成年人(18~35岁)。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成年人的闲暇时间变得宝贵,对日常活动环境的品质要求也更高。成年人偏向于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活动类型,进行散步活动的目的和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丰富、多样的散步环境对成年人的吸引力较大。

(4)中年人(35~60岁)。步入中年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强身健体成为更多中年人的活动目标。散步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满足购物、陪伴家人、邻里交流等日常生活需求,中年人往往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选择活动场地。

(5)老年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受到身体状况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一般选择在距离居住地近的住区环境中开展各类休闲活动,出于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散步成为老年人较多采用的锻炼方式。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和舒适的休憩设施都有利于老年人的散步活动开展。

3 城市住区散步环境的构建策略

3.1 城市住区散步环境的构建目标

根据对居民散步行为的分析可知,居民散步活动的需求形成从低到高依次包括对环境的简单使用,加入健身、娱乐等休闲活动,和具有创造性、实现自我的高级散步行为。城市住区散步环境的构建策略相应的也应分为有路可行、安全、便捷、舒适、自由五个层次的目标。

3.2 城市住区散步环境的构建要素

构成城市住区散步环境的要素包括散步网络、散步景观和散步设施。完善的散步网络能够满足居民有路可行的基本需求,是住区散步环境构成的基本骨架,应保证安全、便捷的散步需求;散步景观是指在散步环境中居民可视范围内的自然和人工景观,它不仅包括散步环境本身的景观,也包含整个住区的丰富景观;散步设施是指具有使用功能的环境设施,合理配置的散步设施能够满足居民散步活动对舒适性、安全性的需求。

3.3 城市住区散步环境的构建策略

(1)建设完整连贯的散步网络。首先,在住区整体规划布局基础上,结合公共开敞空间、商业服务中心等划定居民散步活动的主要区域;其次,在散步区域内结合住区慢行系统设置安全、连贯的散步路径;最后,沿散步路径上的公园绿地、水体景观、广场等形成散步活动的节点,从而构成多层次、系统化的住区散步网络。

(2)营造美观丰富的散步景观。住区散步环境的营造应充分利用住区内的自然生态和人工景观,把住区规划中的绿地景观要素纳入散步环境,使居民在散步活动过程中拥有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净化空气、改善活动环境的小气候,营造高品质的散步环境。

(3)提供舒适便捷的散步设施。住区中散步设施的安排应满足不同居民的使用需求,综合考虑不同人群使用中的安全、方便和人性化等要求,同时保证散步设施的可达性,整体提升散步环境的使用舒适度。

4 结语

本文运用环境行为学及相关理论,总结居民对住区散步环境的需求层次和居民散步行为特征,并以满足居民散步需求为目标,从建设完整连贯的散步网络、营造美观丰富的散步景观和提供舒适便捷的散步设施三个方面探索了城市住区散步环境构建策略,初步提出有效提高居民散步环境品质的设计建议,希望在未来城市住区规划中加强对住区散步环境和居民散步需求的关注。

猜你喜欢

住区散步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散步的收获
散步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散步畅想
最美妙的散步
旧住区出入口景观改造研究——以南京锁金住区为例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