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语言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及根源

2018-02-03石燕萍

考试周刊 2017年79期
关键词:男尊女卑性别差异

摘 要:性别差异由于客观历史原因,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中西方语言文化中均对性别歧视有不同的表现。本文将从历史跟文化的角度,浅析它们的现象,来源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西方语言文化;性别差异;男尊女卑

一、 中國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中国系统的人文社会思想,应该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周易》。“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系辞下》)这基本上承认了天地宇宙间只有“阴”、“阳”两种力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它似乎承认了男女,阴阳的平等。但其在八卦中又随即表示:“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天尊地卑”。(《易·说卦》)这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心态中“男尊女卑”的源头。将自然的天地万物“人化”后又分出贵贱,又否定了明明相互对立的两股势力的平等。

《周易》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源头。而儒家又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正统文化支柱。《周易》主张“阳刚阴柔”,并认为妇女柔顺的“妇道”是必须遵守的。凡是不柔的,均是不善。在这种指导下下,男尊女卑的观念被一步步强化。

女性几乎完全成了男性的附庸,而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就是“生子”。汉代法律中“休妻”、“七出”的第一条就是“无子”。在社会中,女性完全困于家庭生活中,嫁入男子家中后又都会失去自己的姓氏。即使有些有才能的女子辅助丈夫业绩,也不可超过他们。

中国的妇女价值观根植于商周时期形成的宗法制。这种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父权制的确立。“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节妇”、“烈女”的高度赞扬又是在鼓励女子成为男人的牺牲品。

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不幸绝非个体,而是整个封建伦理对女性的偏见达到顶峰,甚至连妇女本身也有了自轻自贱的想法,认为一切是理所当然。

二、 西方语言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英语语言的词汇中,就能看到不少性别歧视的影子。英语中常用“man”泛指所有人,人类。在对他人的称谓中,如果对方是男性,则可以均称Mr.。但如果对方是女性,则需要根据已婚和未婚来区分是需要喊对方Miss.或是Mrs.。还有一些英语单词,则在单词的发展中衍生出不同的意思。

例如“mister”和“mistress”,两个单词原本的意思是男主人和女主人。可到后来,mister又有了艺术大师的意思,而mistress则发展出了情妇的贬义。再比如,未婚男性一词bachelor,也可以指学士;但未婚女性spinster则还有“老姑娘”等贬义。这些单词发展的变化都是收到世俗观念浸染的后果。

在西方古典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现象也很明显。弗洛伊德,尼采,叔本华等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着歧视女性的思想观念。而在西方历史上,也不乏有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如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勃朗特姐妹。但是在她们出版作品的时候,都使用了当时英国社会常用的男子姓名为笔名。甚至在当代,美国著名女小说家苏珊·伊丽莎白·欣顿,在中学时便写出著名作品《局外人》。当时的出版商很快同意出版她的书,但却建议她用姓名的缩写署名,这样读者不容易看出这是名女作家。

西方的性别歧视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思想家在概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时候,将它相对应于丈夫和妻子的区别。他说,丈夫的任务是治理国家,而女人的美德是“料理家务,守护家庭和服从丈夫”。而西方著名的哲学家,从亚里士多德,到卢梭康德,均认为女性应服从男性,女性不构成独立的道德个体。直到今天,在婚礼中,牧师会询问一对新人“you man and wife”。其中的man和wife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词。Wife体现的是从属关系。

三、 中西方语言文化中的性别歧视起源及现在的改变

关于中西方文化中性别歧视的起源,可以从历史,文化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史中,有两个时期发展的较畸形也不成熟。一个是资本主义历史时期,一个是奴隶社会的历史时期。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封建历史时期非常漫长。中国的古代社会,没有发展出古希腊健全的奴隶主共和制。

当然,这种城邦制下的绝对民主和古希腊当时的小国寡民和地理位置不无关系。政治制度如此,生产方式也类似。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在性别歧视产生时的社会制度是很不一样的。但有一点类似,这些制度都是“父权制”下形成并稳固的。中西方的统治者们为了巩固统治,将妇女不应该在社会工作中有一席之地。一直到工业革命后这种观念仍然在美国和欧洲的大肆流传。

这种父权的形成也有自己的原因。古时候人们向自然讨生活,很快便根据男女人体构造的不同有了不同的分工。以中国为例。封建古代中国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男性在外耕种,维持一家的生计。

而中国古代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政策加剧了男人的责任和女人对男人的依赖。女性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价值,慢慢变成了男人的附属品。而在当代,不乏很多有才华的女性在自己的领域已经可以做得和男性一样出色。但是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很难扭转。

而从文化的角度,两者的起源又不尽相同。西方的思想支柱是宗教。而在西方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宗教文化中,对女子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负面评价。第一个就是认为女人是“万恶之首”,并因夏娃偷吃禁果对女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第二个就是认为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This is now bone of my bones and flesh of my flesh.She shall be called Woman because she was taken out of Man.”(《圣经·创世纪》)从一开始上帝就将男人放于统治地位,而女人只是从属于男人的“依附品而存在”。

而在中国,儒家思想是千年来的主流思想。孔子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儒家本体论中认为阳刚阴柔,并推崇这种阳刚美。而老子则认为“以柔克刚”。

因此在当时,老子的观念被他们认为是异端邪说。甚至到后来,老子的观点被引出另一种歧视。认为女子才能越高,越具有阴歹的本事,危害社会的能力就越大。封建社会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直到现在,当你用“阴柔”等词形容女性时,大多数情况下都被认为是贬义。这是长久以来的观念使然。

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中西方都对平等做出了更多的努力。英语中在泛指的时候,会尽量避免使用“he”。很多人在抗议避免使用一些对女性的侮辱性词汇如“fair sex”或者“weaker sex”。包括用“humankind”代替“mankind”,“chairperson”代替“chairman”,还有“freshperson”代替“freshman”等等。

四、 总结

中西方语言文化中各自有自己的性别歧视。其中的历史根源和文化起源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男女平等的观念会慢慢扎根于新时代,并慢慢的在语言文化中体现出变化。而了解这些语言文化的起源和现象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参考文献:

[1]张允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社会学研究》,1988(2):107-111.

[2]邓胜立.论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原因.《科教文汇》,2007.5,中旬刊.

[3]刘坚,莫群俐.西方语言文化中的“性别歧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第四期.

[4]许卓.美国文化中的性别歧视探源.《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8,17,(3):73-74.

[5]Sexism in English and Chinese,unknown.

作者简介:

石燕萍,江苏省南京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部。endprint

猜你喜欢

男尊女卑性别差异
东周时期男尊女卑制度化的生物考古证据
关于女权主义与当代女性地位的思考
初、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性别差异研究
杜十娘的悲剧分析
萧红笔下的东北文化图谱
中日亲属称谓的对照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