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烟瘴挂峡水质及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报告

2018-02-03李耀鹏李柯懋陈海辉

河北渔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保护

李耀鹏+李柯懋+陈海辉

摘 要:烟瘴挂峡是万里长江上第一个峡谷,也是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笔者于2015年7月对长江烟瘴挂峡开展水质及水生生物资源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烟瘴挂峡共有浮游植物22种,浮游动物6种,鱼类2种,其中裸腹叶须鱼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通过调查,初步掌握了烟瘴挂峡水质及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就存在的问题和如何保护好烟瘴挂峡水生生物资源及水生态环境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烟瘴挂;三江源;水生生物;保护

“烟瘴挂”藏语准确发音“烟瘴嘎”,“白色的石头山”之意。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冰川、雪山融水与长江南源当曲汇合后称为通天河,宽达数公里的辫状河道被冬布里山阻挡,通天河收为一束,形成万里长江的第一个峡谷——烟瘴挂峡谷。烟瘴挂峡谷(N 34°18′23.0"—34° 21′19.3";E 93°49′222"—93°52′03.6")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和曲麻莱县曲麻河乡之间通天河上段,距离上游沱沱河和当曲汇合处的通天河口约100 km,距离青藏公路的沱沱河大桥150 km。莫曲和牙曲两条河流分别于峡谷入口和出口处汇入通天河。

资料记载,通天河段采集到鱼类5种,隶属于1目2科4属,均为青海土著特有鱼类,其中裸腹叶须鱼、长丝弓鱼、玉树裸裂尻为青海省地方性保护鱼类[1]。2015年7月,笔者对长江通天河烟瘴挂峡段进行水质及水生生物调查,分析了其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及其生物量,旨在进一步了解长江源通天河段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为三江源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积累经验并提供数据支持。

1 调查时间及调查方法

1.1 调查时间及范围

于2015年7月份对烟瘴挂峡进行了水质、鱼类及浮游生物资源调查,调查时段为鱼类繁殖期。调查范围为烟瘴挂峡谷出口所在地措池村,位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界处。

1.2 调查方法

1.2.1 鱼类 根据烟瘴挂峡实际情况,选取代表性样点进行鱼类调查。采样工具为电鱼机、三层刺网和地笼。鱼类鉴定参照《青藏高原鱼类》和《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下卷),鱼类标本用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保存。

1.2.2 浮游生物

1.2.2.1 定性样品的采集 用25号浮游生物网,在水面和0.5 m深水层之间以每秒20~30 cm的速度作∞字形循回缓慢拖动约5 min左右(视浮游生物多寡而定)采样[2]。将收集的水样装入采样瓶内,用3%~4%的甲醛密封保存。

1.2.2.2 浮游动物定量样品的采集 用1 L有机玻璃采水桶在距水面0.5 m和1 m的水层中采水10 L,用25号浮游生物网过滤后,收集水樣装入编号塑料瓶内,用3%~4%的甲醛密封保存。

1.2.2.3 浮游植物定量样品的采集 用1 L有机玻璃采水桶在距水面0.5 m和1 m的水层中采水1 L,收集水样装入编号塑料瓶内,加入少量鲁哥氏液固定密封保存。

1.2.3 底栖动物样品的采集 在采集断面附近河岸寻找不同水域环境,翻捡卵石、石块等物体,用手刷或镊子收取标本,或用手抄网捞取河道底层物,淘洗后捡出标本,用5%福尔马林液固定。

2 调查结果

2.1 水质

7月份现场对亚硝酸盐、pH、硫化氢、溶解氧等指标快速检测,对总氮、总磷、氨氮以及重金属进行实验室分析,发现长江烟瘴挂峡水体质量保持良好,检测结果基本符合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GB 3838-2002)(见表1)。

7月份烟瘴挂峡共捕获鱼类2种,隶属于1目1科2属(见表2),为裸腹叶须鱼和小头高原鱼,均为土著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域,为中亚高原区系复合体鱼类。

2.3 浮游植物

经分析,7月份烟瘴挂峡浮游植物共检测到3门22种(属)(见表3)。其中硅藻门19种(属),占种类数的86.4%;绿藻门1种(属),占种类数的4.5%;蓝藻门2种(属),占种类数的9.1%(图1)。定性样品中未检到裸藻门、黄藻门、隐藻门、甲藻门和金藻门。

2.4 浮游动物

7月份,烟瘴挂峡共检到浮游动物3类6种(属)(见表4)。其中原生动物1种,占总种类数的16.7%;轮虫4种,占总种类数的66.6%;桡足类1种,占总种类数的16.7%。

浮游动物数量1.98个/L;浮游动物生物量0.004 mg/L。

3 结果分析

7月份烟瘴挂峡调查到鱼类2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1种[3],为裸腹叶须鱼,也是该河段的优势种。浮游动物以轮虫为主,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浮游生物种类少,数量低,物种丰富度指数不高,表明该河段物种较为单一,表现出高原冷水性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周边无调查到水生维管束植物和底栖动物。

长江烟瘴挂峡水体质量保持良好,峡谷周边以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为主,另有大面积的沼泽,植被稀疏,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峡谷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人为活动干扰较小,鱼类资源丰富,鱼类起捕率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烟瘴挂峡水域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良好,水生生物保存相对完整,鱼类栖息地健康。

4 存在的问题

4.1 水电开发建设和水生生物保护的矛盾不断凸显[4]

烟瘴挂峡规划建设牙哥电站,工程建设使自然水系被人为分割,阻隔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影响了物种交流,导致部分物种种群数量锐减甚至灭绝。工程建设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影响,这种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是不可逆的。

4.2 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青藏线的通车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长江源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使得源头区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这些不可降解的生活垃圾同样也对源头区的生态环境有所影响。endprint

4.3 土壤沙化、荒漠化问题

气候变化导致长江源出现了冻土及冻土环境退化、植被退化、冻融侵蚀和土地荒漠化等严重问题。据资料显示,长江源区沼泽湿地正在萎缩乃至消失,导致地区干旱、湖泊沼泽对河流的调蓄作用丧失、洪水泛滥、土壤沙化、荒漠化过程加剧等严重生态问题不断凸显。

5 保护对策及建议

5.1 建立渔政管理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烟瘴挂峡位于玉树州治多县索加乡和曲麻莱县曲麻河乡之间,建议在玉树州治多县和曲麻莱县分别成立渔政管理机构,长期开展长江烟瘴挂峡水生生物监管及养护工作,加大对违规、无序开发活动和破坏水生态行为的监督管理。对当地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禁止民间放生活动,探索和引导当地群众规范放生。

5.2 开展水生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和基础研究

本底调查是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保护好水生生物是需要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做支撑。联合省内外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继续开展长江源区水生生物的基础和本底研究工作,查清水生生物资源现存状况,栖息环境变化及一些水生物种的濒危程度,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保护规划,提出保护措施。进一步摸清濒危和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鱼类(裸腹叶须鱼)的生物学习性[5]、繁殖习性以及洄游习性,提出增殖保护技术。

5.3 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使保护工作常态化

依托玉树州烟瘴挂峡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烟瘴挂峡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充分发挥保护区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保护区运行机制和管理措施,确保依法、科学、持续开展长江烟瘴挂峡水生生物养护工作[6]。

参考文献:

[1]

王志臣, 董得红, 刘建军,等.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鱼类多样性研究[C].中国·青海绿色经济投资贸易洽谈会绿色发展高峰论坛暨三江源生态文明专题论坛.2012.

[2] SC/T 9402-2010?淡水浮游生物調查技术规范[S].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 汪松,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申志新,陈燕琴.青海省水利水电等涉水工程对水生生态的影响及渔业生态补偿问题研究[J].中国水产,2013(04):26-28.

[5] 李耀鹏.裸腹叶须鱼生物学特性及保护建议[J].河北渔业,2016(03):67+69.

[6] 简生龙,申志新,李永鹏.玛可河珍稀水生生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河北渔业,2013(08):57-60.

(收稿日期:2017-11-17)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洛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