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院现象”探析

2018-02-03颜惠崇

中国陶瓷工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美院陶艺陶瓷

颜惠崇,邢 鹏

21世纪初,一所知名度和影响力尚未达到国内一流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却有多位毕业生成为国内一流大学的名师。他们或著作填补国内空白,或作品获国际大奖,或成为国际现代陶艺舞台上的重要人物,钱绍武先生称之为“陶院现象”。

1 百年办学形成陶院特色、凝聚陶院精神

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不仅有中等陶业教育,还在大学办起了陶学系科。不仅有陶学研究,陶学研究的成果还能出版发行,公诸于世。而我国仍然停留在师徒传承,口传心授,甚至传内不传外、传嫡不传庶、传男不传女的古代传统教育阶段。

20世纪初的景德镇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瓷区,杜重远如是描述当时的景德镇:“劳力而不知劳心,分工而不知合作;视惯例如陈法,嫉革新如寇仇;营业尽管有条,而组织一仍其旧;样子尽管陈腐,而制法毫不革新;若晓以世界情形,国家利害,更如对牛弹琴,痴人说梦”。 所以要改良陶业,须先改良人,要改良人须先改造环境。要有一批又一批具有科学知识,了解世界情形的陶瓷技艺人才去充当尖兵,冲锋陷阵,即“苟欲兴工,必先兴学”。于是1910年,在江西陶业公司饶州分厂内办起了中国陶业学堂,学堂属中等职业学校性质。

从1910年的中国陶业学堂,到21世纪初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已走过了百年,学校一直秉持“诚朴恕毅”的办学理念,以“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改良陶业” 为目标。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后,目标进一步表述为“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振兴中国陶工业”,培养高级技术、艺术、管理人才。

为达成这一目标,景德镇陶瓷学院推行了五大举措:一是对口陶瓷设置专业,陶瓷美术设计和雕塑专业是该校最早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的专业;二是“科艺结合”,艺工管结合设置课程体系;三是“脑手并用”,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实习、实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建立一支教学、科研(创作)、生产三结合的稳定的教师队伍;五是扎根瓷都,基地办学。

百年办学孕育着陶院精神,这就是改良陶业的使命精神,革新除旧的创新精神,学术道德须兼优的育人精神,事业不成誓不休的奋斗精神和风雨济同舟的团结合作精神。

2 实施系列人才培养新举措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术系在人才培养上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

一是分派专业老师参加全国高考的录取工作,在录取过程中发现专业优秀的考生,对于具良好潜质却因外语、家庭出身等种种原因未被其他院校录取的考生,学校允许他们在不违背国家招生规定的前提下,自行决定,甚至破格录取。这一灵活、务实的做法,使得陶院美术系“捡来”不少高质量的学生。

二是素描课除课堂作业外,同时采取“大运动量”的训练方法,要求学生每周交二十张速写。82届毕业生谢跃分配到(此时仍为国家计划分配)湖北美院,报到时院长说“不忙,让我看看你的手上功夫”,无奈之下,谢跃只好把随身带着的速写本递送给院长,院长便翻边看后,谢跃成为湖北美院的教师,若干年后,谢跃晋升为教授,做了系主任。

三是外出写生,到窑里、婺源、庐山、南昌、上海动物园,一去十天半个月。如果说素描课、速写提高了学生的构图能力,那么写生则培养了他们对静物、人物、动物的感情、感悟,埋下了今后对类似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的种子,孕育出他们的写意概念和审美情操。

四是在专业基础课中引入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

五是在教学管理中,美术系总结形成了备课、示范作品、课堂讲授、作业练习、教研室汇看、考试(分卷面考试和实物)、课程总结、汇报展出8个教学环节。所谓实物,例如造型课学生做茶具,从图纸、做模种、翻模、注浆成型,直至削壶嘴、壶把整套工序均由学生自己动手,最后烧出一套茶具参加汇报展出。

六是为扩大学生视野,提高艺术修养,每个班大四上学期均安排外出考察,即所谓“西北行”。例如由吴天保、刘超鸿和本人带队的77级雕塑班,1987年7月从景德镇出发经湖北武汉、河南郑州、开封、洛阳,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山西洪洞、平遥、太原、五台山、应县、大同,最后到北京,回景德镇,历时一个半月。

七是加强对外交流,一方面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送到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浙江美院、广州美院等去进修、学习,汲取老大哥院校的优秀文化,尽可能避免近亲繁殖;另一方面,请国内各大美术院校及有关部门的专家、教授来校上课。

八是把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制作推向全国各大瓷区;采用美术系的专任指导教师与在当地聘请兼职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点多分散、系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要求专任指导教师与学生及时沟通,专任指导教师适时前往各个点检查指导,使学生能够通过毕业设计制作,学习当地陶瓷作品的风格、技法,了解当地的泥性、釉性和窑火特性。还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要与自己的设计(创作)结合,撰写出阐述自己创作思路、创作过程、创作特点和体会的毕业论文,防止毕业论文与毕业创作作品“两张皮”的现象出现。

九是毕业答辩采取校内老师与校外专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先后请来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广州美院和四川美院的教授和校外的其他专家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听取他们的评议,意见与建议,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缺点。

3 一流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的支柱,只有一流的教师团队,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文革后的美术系就拥有这样一支教师团队。其中有胡献雅、万昊这样的知名的老教授,有宁璘(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周国桢、丁千、施于人、梁任生(以上四人为中央美术学院)、周时图(鲁艺)、尹一鹏(中南美专)、赵履安(浙美)、葛圣兵(北师大)、陈斌(武大)、黄美尧(四川美院)等20世纪40-50年代全国著名高校的毕业生,且又工作了30多年的艺术家、理论家,有胡精强、任瑞华、李菊生、欧阳世彬、姚永康、李林洪、陈作芳、王朝明、郭文莲、钟莲生等一批思想活跃、基本功扎实、年富力强的新锐。他们是善教者,来自不同的艺术院校,在工作实践中形成各自的特点和艺术主张,他们之间甚至互不买账,但却给学生提供了比较活跃的学术环境;他们不仅尽其责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自己的创作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人的人格,可谓是“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景德镇以铺陈堆砌、精雕细琢、浓妆重彩的瓶瓶罐罐和观音、罗汉为代表延续千年,应如何看待这样的历史传统?老师们用自己教学和创作实践告诉同学们,要继承更要创新,优秀传统是创新的基础,但没有创新,陶瓷艺术就不可能发展,只有创新景德镇的辉煌才能延续,才能重新引领世界陶瓷艺术的潮流。老师告诉同学们,从“西北行”我们体味到的是原始艺术的“雅拙”,汉代雕刻的“力度”,唐代艺术的“博大”,这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情感的体现、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我们民族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之所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出现了以市场价格高低、交易量大小来衡量艺术品高低的标准,而对市场和金钱的诱惑,老师们表现出少有的淡定。胡献雅先生常常接待求学、求画、求字者,无论高官平民都慷慨相赠,诲人不倦。有一次一位台胞慕名前来,求购胡先生一块瓷板画。那位台胞提出,胡先生每画一笔付酬金100元,每写一个字付酬金1000元。先生听了内心很不是滋味,断然婉言谢绝。 他们不是不喜欢金钱,但他们不为金钱所动,始终坚守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在“大师”帽子被廉价拍卖,当作品促销手段的时候,老师们不赶时髦,以“教授”为荣;或不靠关系、不做交易,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正在这个时间段,胡献雅、周国桢、施于人、尹一鹏、黄美尧、姚永康、李林洪、李菊生、钟莲生、任瑞华、陈作芳、王朝明的艺术创作,尤其是陶艺创作硕果累累,奠定了他们在地方、国家乃至世界的地位。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作成果所形成的强大气场、浓厚氛围,使同学们由衷的钦佩和敬畏,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们的艺术理念、艺术追求和艺术价值观。

4 感受到陶瓷艺术的召唤的学子

1977年恢复高考,广大知识青年看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积累十年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幸运儿一次考上、有的一而再再而三才成为幸运儿。那几届学生,年龄相差大,有的已过而立之年,小的才十六、七岁。相当一部分是下乡知青,长期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艰苦生活锻炼了他们的身体,更磨练他们的意志,成为他们毕生的财富,对知识的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1976年的陶院,由于当年复校当年招生,学校的设施简陋,周围环境更差,四周的农田、农舍,学校大门前还有一排农村的大粪窖。同学们来到陶院已没有退路,只有狠下心来拼命,用自己的努力救自己。

77级设计班吕品田同学回忆说,“我们这拨同学珍惜上学的机会,都勤奋好学,十分用功。大家做作业,总是高出老师布置的数量,学习热情极高。白天上课,大家自然认真,晚上吃完饭还都回宿舍画头像、速写,同学们轮流当模特,一直要画到深夜。那时书籍比较缺乏,班上只要有一本书,就会全班传看个遍。有一次范新林带来一本泰戈尔的《飞鸟集》,我有幸抢先看到,连着几个晚上通宵抄写,把整本诗集抄完”。赵履安老师带他们在庐山脚下上色彩写生课,“当时大家白天出门画画,晚上住在石钟山的一座破庙里。一次夜里漏雨,大家起身接漏无法安睡,只好画速写度过一晚”。

78级雕塑班秦樸同学也说,“刚刚恢复高考,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同学们都个个激情满怀。为了在课外巩固所学知识,夯实绘画基本功,我们全班经过集体讨论后,展开了‘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即一个专业好的同学帮助一个专业相对薄弱的同学提高专业水平。我们雕塑班还发起一周交65张速写的活动,课余时间大家除吃饭、睡觉,就是夹着速写本在校园内外画速写,所以我们对景德镇的大街小巷很是熟悉。最熟悉的莫过于学校对面的农村,每天中午吃完饭,我和同学们就夹着速写本‘进村’了”。

80级设计版宁勤征同学写道:“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相对薄弱,怎样能赶上他们呢?勤能补拙,只有通过勤奋来弥补先天不足”。“为了使各门功课达到优良,我白天泡在图书馆里,晚上在教室、寝室里自习、学习到深夜十一、二点钟”。

教师团队对陶瓷艺术的创作热情和实践使同学们从内心感受到陶瓷艺术的召唤。

78级雕塑班、85级硕士班学生吕品昌在文章写道:“尹一鹏先生对陶艺与雕塑相互关系的强调,使我发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结合点。在做陶上,周国桢先生以他对陶艺的热情和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对我产生了直接影响,使我从内心感受到陶艺的召唤。可以说,我对陶艺进一步的领悟,对开拓陶艺表现潜能之可能性的自信,以及把握材料和相应表达方式的能力,都与他们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没有对材料的感情,成不了艺术家。

秦樸在文章提出“为什么一块土疙瘩出了窑炉就熠熠生辉?又是怎样的技艺能让世界为之惊叹呢?”秦樸回答,是瓷都工人精湛的技艺和“尊重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特性,并对其产生感情”。因此,他现在常问自己的学生,“你们对自己手中的材料有没有感情?若没有,即使是天才也成不了艺术家”。

选择“清贫”,放弃“铁饭碗”,端起“泥饭碗”,为的是担当起引领中国陶瓷艺术事业发展的重任。

宁勤征毕业后,选择了在虽然清贫但具有文化气息的工作单位——景德镇陶瓷馆工作,从事陶瓷文化研究,艺术创作的工作。86级设计班学生葛军,毕业后,走进了无锡市建工局搞装潢设计,这是一个新兴行业,业务红火,待遇不错,但总放不下对陶艺的一份牵挂,对紫砂的一丝情结。一年之后,他义无反顾地直奔陶都——宜兴,放弃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端起了名符其实的“泥饭碗”。 “现代陶艺还应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我的创作领域开始得到扩转,从架上的空间走向室内室外的空间,从生活的陶艺扩展到建筑环境陶艺”。“作为陶院的毕业生,我们有责任担当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引领中国陶瓷艺术事业发展的重任”。

可以说,百年办学形成陶院特色、凝聚陶院精神,是“陶院现象”产生的基础;改革开放后美术系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陶院现象”产生的前提;一流的教师团队是“陶院现象”产生的关键;求知若渴,渴望成才的学生是“陶院现象”产生的根本。

[1]杜重远. 景德镇瓷业计划. 景德镇文史资料, 1934(5).

[2]邹如圭. 校史. 江西陶业学校校刊, 1930: 1-3.

[3] 颜惠崇. 论景德镇陶瓷学院特色名校建设. 景德镇陶瓷学院校史文集, 2015(1): 163-179.

[4] 李见深. 自我意识的又一次觉悟——再论周国桢.周国桢现代陶艺作品集, 2011.

[5] 吕品田. 千里之行始于此.岁月如歌——景德镇陶瓷学院五十周年校庆回忆文集, 2008.

猜你喜欢

美院陶艺陶瓷
桑坤利作品选登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2018艺术金融博士课程班开学典礼在西安美院举行
美院张老师评画
“疯狂”的陶艺
张建霖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
当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