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次文代会的几则提案

2018-02-02王秀涛

南方文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画报文艺大会

王秀涛

第一次文代会的提案一直没有正式的公布,仅在一些讲话、新闻报道,以及一些参会代表的日记里面提到,但大都非常笼统,并无详细的介绍。通过这些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先对第一次文代会的提案获得一个大致的了解。

1949年3月22日,华北文学艺术工作委员会和华北文协举办招待在平文艺界的茶会,郭沫若提议,发起召开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以及成立新的全国性的文学艺术界的组织,得到全体到会人员的赞成,紧接着由全国文学在平监事和华北文协理事成立了筹备委员会,负责进行召开文代会的一切筹备工作。3月24日举行第一次会议,正式宣布成立。①

第一次文代会筹委会下设提案整理委员会,阿英任委员会主任,成员还有陈望道、曹禺、蔡若虹、靳以②。提案工作是会议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郭沫若就在大会开幕词中说,“在大会上还有很多详细的报告,周密的提案,我们从这些报告和提案中,细心地分析和综合,我们相信一定更可以得出很可宝贵的结论的。”③阿英日记里记载了第一次文代会期间整理提案的情况。7月14日,“晚饭后,至东安市场穿军衣样子。归后整理大会提案。”7月15日,“九时,去中南海,取得艾青同志所整提案,然后去琉璃厂。”“归后整理提案目,至三时许完,送文代会付印,开党组会。”7月16日,“大会第十三天,讨论提案”,“整理提案至午夜。”7月17日,“晨起后,繼续整理提案”,“大会第十四天,选举及继续讨论提案。”7月18日,“九时至怀仁堂,开提案审查委员会。”7月23日,“整理大会提案,至午后一时始完。”7月29日,“晚饭后,整理提案完。”④第一次文代会代表蔡楚生在日记里也提到有关提案的问题,7月16日,“‘文代大会第十二日。上午讨论提案三十余则。”7月17日,“‘文代大会第十三日。……次为未决之六十余提案整理报告。”⑤

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出席全国文代会的美术代表7月3日在北海公园举行联欢会,会上讨论了即将提交大会之美术工作提案⑥。此外还有报道称,7月18日的文代会,其中一项内容为“由阿英报告提案整理经过,大会收到提案共九十八件,归纳成组织工作、创作与出版、学习与研究、奖励与纪念、福利事业及其他等五类二十四项。报告毕,即开始讨论”⑦。而第一次文代会所发布的大会宣言则称此次会议“讨论了一百多件富有建设性的提案”⑧。结合《人民日报》的报道和蔡楚生的日记,九十八件提案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大公报》(香港)曾刊登一篇文章《北平晨话:拟文工大会两代表对话》,文章以两位文代会代表的口吻,戏拟了他们参与文代会的见闻和感受,其中也提到了两位作家准备提交什么样的提案的问题。一位作家的提案是关于组织方面的,他认为这次大会产生“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之后,“可以在各个区域,在推行文教运动上由于风俗语言等关系可以成为一个单位的区域设立分会,即使当地文艺工作者很少,也可以派人去发动组织,成立了文联东北、华北、西北、华南、西南等分会,各个会包括文学艺术各部门的工作者,这样就可以收互相切磋,交流经验,一改过去各部门工作者老死不相往来的病态,这样,就不至于搞电影的找不到剧本,搞文艺的写了剧本不知道交给谁,绘连环图的找不到人写说明,写歌剧的找不到人配曲,至于各个部门的单独组织,或者就隶属在这个会下面,问题并不难解决。”另一位作家则认为,“这次大会应该发表一个重要文件,继承《左联宣言》,抗战时期《文艺界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和毛主席《论文艺问题》的精神,加上这次大会上各地经验的交流,对我们文艺运动的来龙去脉,文艺各部门:文学、美术、音乐、影剧、旧剧、民间艺术的工作的道路,应该注意的特点,有一个全面的指示,这个工作草案或者宣言文告应该是划时代的,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宪章。”⑨戏拟的文章当然不宜作为历史叙述的依据,但这样的虚构并非没有来历,其中隐含了现实的基础与文艺界的内在需求。

关于第一次文代会的提案的具体内容,相关的资料一直没有披露,只是在郭沫若和茅盾等人的发言和讲话中有所提及。譬如在文代会的结束报告里,郭沫若提到,“关于提案的内容,代表们在会议中,充分地表示了要为人民服务,与工农兵相结合的热烈的愿望。有很多文艺工作者在提案中要求到工厂、到农村、到部队中去生活,去反映工农兵。这是很好的现象。这种要求,是符合人民愿望的要求。”⑩

另外,《文艺报》1949年9月的创刊号上发表了茅盾的《一致的要求和期望》,茅盾在文章里面提到,文代会的几百件提案表示了文艺界同人的一致要求和期望,归纳起来不外乎下列诸端:一、加强理论学习,二、加强创作活动,三、加强文艺的组织工作,四、继续对封建文艺以及买办文艺、帝国主义文艺展开顽强的斗争。11

近日笔者在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看到的第一次文代会的档案里,有零散的文代会提案,有的有完整的案、由和办法,有的只是归纳性的条目。这些材料都是手写的,有的只是一张纸片,并不是系统的提案归档,因此下面的内容也只能是片断性的呈现第一次文代会提案的一隅。

这些不完整的提案,大致有四项内容,档案里有一张关于提案条目的列举:1.设立对外联络结构。2.提高翻译工作者的文艺地位。3.翻译要有计划。出版外国文学的文艺刊物。4.建立文艺通讯单位,向全国报刊发稿。

关于设立对外联络结构的提案,其中包含了“南一团六组同人提案”:为了和国际文艺界取得联系并交换经验,我们提议在“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之下设立一个对外文艺联络机构。提案人为戴望舒、卞之琳和臧克家。此外还有“请添设海外文工部案”,黄佐临的“与国外团体联系案”,黄佐临是此次文代会南方代表第二团的团委、代表,是戏剧、电影艺术家,也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始人之一。这两项提案只是简单的条目,没有标明具体的内容。

平津二团提交的是“设立对外联络委员会案”:负责对外作文艺上的联系,其性质与苏联作家协会的对外联络委员会相同。还有中华全国文艺协会香港分会提交的是“拟请文联加强对外文艺联络案”:endprint

中国人民的胜利既是世界性的,今后,中国为了加强进步力量的团结,势必与各国反帝作家保持密切联系,过去中国翻译外国作品缺少计划,不能切合真正的需要,至于翻译中国作品的情形,更加凌乱,以致到了今天,外国读者心目中的中国,还是赛珍珠、林语堂之流所描绘的古老中国。过去,这情形已造成很不幸的结果。今后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是不应吝惜气力,也不应稍存马虎。

办法:设立对外文艺联络部,经常与外国作家及文艺团体保持密切关系,有计划的翻译外国进步文艺,出版这方面的丛书和杂志,同时并将中国现在的优秀作品,译成种种外国文出去(最好,能够出版一些外文杂志,经常报道我国文艺活动情况,兼做优秀作品介绍工作)。

东北代表团 6月29日提交的提案是“加强向苏联学习,并广泛介绍各国优秀文艺作品及经验”:

由: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及百年来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的文艺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为使中国的文艺能更好更迅速的为中国人民服务,除应积极掘发中国已有之遗产外,亦应大量批判的吸收外国的经验。尤以最先进的社会主义苏联之文艺创作及经验,更可作为我们的模范,故须加强对苏联的学习。

办法:1.联合政府中央及全国总文协,应成立沟通介绍苏联及其他各国先进文化的机构,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翻译介绍工作。2.以各种具体的办法鼓励翻译,适当提高文艺翻译工作者的地位。

成立文艺通讯单位的提案是欧阳凡海提交的。欧阳凡海是此次文代会平津代表团第一团的代表,曾任上海全国文协秘书,延安鲁艺教员及文学研究室主任,华北联大与华北大学教授,晋察冀边区《时代青年》主编。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无辜者》,中篇小说《金菩萨》《没有鼻子的金菩萨》,评论集《文学评论》,文学剧本《抗战第一阶段》,杂文集《长年短辑》,专著《鲁迅的书》,译著《三兄弟》《马恩科学的文学论》等。他所提交的提案内容为:

组织一个文艺通讯的单位,它的工作是和上述第八第七两案的单位密切联系,同时组织作家的短小作品,按一定地区及一定时期的政治任务,向全国各报纸刊物发送不同性质的文艺稿件,其稿费和版权由这个单位向各作者统一负责。这个单位的任务是使全国各报的文艺副刊有集中的领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全国各报刊千篇一律,发给各报刊的文章内容、性质及形式要尽量适合各报刊性质及其所处环境与当时当地的具體政治任务而复杂多样化,同时,要尽量使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和写作经验、批评研究成果等加强交流的速度,调剂文章的有无,并使所有全国性的问题能及时普遍展开讨论,获得统一的引导。所有关于全国性的指导,可通过这个通讯组织而具体贯彻到全国各个角落的大小报纸副刊及期刊上去。因此这个通讯组织又必须和全国各地的报刊编者及读者与作者发生联系,经常通讯,和他们讨论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指导他们的学习与工作。这一通讯组织中的上述工作,应该在大会所选出的最高负责同志的之家领导之下进行。

从此后的情形看,欧阳凡海的提案似乎并没有得到落实,其余各案基本都被采纳,并有具体的措施。全国文联成立时,下设联络部,负责国内外的交流和联络,主任萧三,副主任冯乃超、叶浅予。与苏联的联系也有很多切实的举措,比如就在文代会召开期间,宋庆龄、刘少奇、周恩来、郭沫若等六百九十八人发起成立中苏友好协会,“加紧进行对于苏联的学习,吸收苏联建国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各方面的宝贵经验,并揭破一切反动派对苏联的蒙蔽与诬蔑,以增进中苏两大民族的友谊。”12在文艺界有关苏联文艺的交流活动和介绍文章同样很多,翻阅1949年9月正式创刊后的《文艺报》,有关苏联文艺的文章和栏目几乎每期都有很大的篇幅,也刊登苏联作家的文章。在第一卷第二期上,就有《法捷耶夫在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西蒙诺夫的《普式庚底世界意义》、茅盾的《欢迎我们的老大哥,向我们的老大哥看齐》、黄药眠的《欢迎苏联的文化使节们》、丁玲的《西蒙诺夫给我的印象》,以及“中苏文化交流”专栏刊载了曹靖华、萧三等人的《苏联文学在中国》《略谈苏联苏维埃作家联盟近况》等七篇文章。

1949年初期国外文学的译介无疑以苏联文学为主,譬如1950年“新译初版的俄苏文学著作高达三十八种,再版重印的就更多了。其中苏联文学又占绝对多数”13。1953年《译文》杂志创刊,承继鲁迅1934年创办的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期刊《译文》,由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创办,茅盾主持。《译文》是当时唯一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与理论的重要期刊,发刊词说,“我们不仅迫切需要加强引进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更需要熟悉外国古典文学及今天各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的进步的文学,看到(外国)人民如何勇敢坚定地为和平为民主而斗争。”14在一段时间内,刊物也主要译介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文学,如古巴、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

关于加强文学组织和对外文学联络,笔者在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也看到几则相关的档案资料,其中有文联联络部主任萧三和副主任冯乃超、叶浅予的往来书信,内容即是商讨联络部的工作计划。

冯乃超、叶浅予同志:

根据全国文联章程第十四条三项,“联络部”处理本会会员的组织事宜与国内外文学艺术界的联络两大项的工作,本部实负有对内组织对外联络两大项工作的责任。昨(七月三十日)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各部工作计划和组织事宜,我提出关于本部工作的初步意见,经大家讨论补充后决定在三天之内,要各部制出正式的工作计划来,请你们看看,斟酌,修改,然后在八月三号前找一个短的时间,共同谈谈,决定,交去,你们以为何如?

萧三

七月卅日

在信的后面还附有:关于“处理本会会员组织事宜”的:这项请冯乃超同志拟几条出来,我只写了关于联络工作的一些意见,而且是偏向国际联络”。“请告我:哪天,什么时候,我们三人可以聚谈一下,在什么地方谈为便?我是随你们的便的。”此外还有萧三对于联络部工作的初步设想。此份手写资料有些地方已经模糊不清,涂改较多,标题的数字也不一致,主要内容即国内外文学艺术界的联系事宜。endprint

关于对外联络,萧三提出“国内外文学艺术界的联系事宜和中苏友协及BOKS合作”等,并列举了基本职责和需要进行的初步工作:

(一)交換经验(组织、工作、事业、措施)

(二)交换推荐创作(分画、剧、音、影)

(三)参加国际艺术节日

(四)交换代表和代表团(作品、戏剧的、音乐的、舞蹈的)

(五)邀请作家艺术家来游历、表演、讲演。

初步工作

一:

1.去信各国(苏联、民主国家捷、罗、波、匈、保、阿,北韩、蒙古——美英法日……)文艺团体,说明本会意向。

2.去信个人(聂鲁达、布勒克曼、西内尔佛)15

3.去信××(原文不清)要求机关刊物,××求个人创作,寄去本会机关刊物、会员创作、戏剧上演照片。

二:

4.写介绍中国文艺的文章——经常地有系统地寄,第一写概况,以及介绍作家作品。

5.批评不正确的关于中国文艺的论述。关于萧军(驳斥),关于新的中国形象(善意的)。

三:介绍外国作家艺术家和中苏友协及BOKS 合作。

冯乃超在两天后复信萧三,推迟见面的时间。因冯时任华北各大学毕业生学习团主任,即将结业。16

萧三同志:

我明早要到清华大学住一两天,回来再和你约时间谈谈如何?因暑期学习团结束在即,这里××(原文不清)特别紧张,故也。

叶浅予地址不详,把原件及我加的二条送上,请约改并由文代会转叶为盼。

敬礼

冯乃超

八.二.夜

关于会员组织事宜,冯乃超“加的二条”提到了两个问题:

一、选择适当地区成立文联分会:先行征求东北、西北两解放区及上海市三地文学艺术工作者及各地文学艺术团体下列问题:

(1)你区是否有组织文件地方分会的必要?

(2)应该组织那几级的文联分会?(解放区级?省级?)

(3)先组各协再成立文联分会,抑先组织文联分会再组织各协?

(4)你区或省市的文联分会应该怎样组织起来?

(5)为组织地方文联,你们需要全国文联给你们怎样的帮助?

(6)组织地方文联需要如何酝酿,大致在什么地方组织起来?

二、在一定时期内,应集中力量来研究如何推动分会的组织工作。

萧三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文学交流工作非常重要的人物,不仅担任全国文联联络部主任,还担任过中苏友好协会的联络部主任,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中国作协外国委员会主任等等。此外,1950年11月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选举产生了世界和平理事会,萧三是常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萧三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交流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这其中当然也包含了文学在内。世界和平理事会1951创办《保卫和平》杂志,由法国和平运动领袖皮尔·戈特主编。萧三曾把刊物的广告寄给茅盾,并请茅盾组织相关文章,“新中国的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艺等一般情况的文章。”中国现代文学馆藏有茅盾和萧三的往来书信,茅盾把萧三的信“请郭老、乔木同志看了。根据他们的指示,昨天我们开了个小会,着手组织稿件”,并做出初步的决定:

拟请人撰写的稿件:a.介绍我国的治淮工程概况(请新华社记者李千峰同志写一篇文艺性的报道,李现为中央视察慰问治淮代表团团员);b.介绍治黄及济卫工程(拟请新华社介绍记者担任);c.介绍中央文学研究所(请丁玲写);d.介绍工农青年作家(请康濯写);e.介绍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一日的活动(请严文井写);f.介绍北京工人业余艺术补习学校(请严文井负责找人);g.介绍新区土改情况(对外文化联络局选译教授们的文章);h.介绍老区土改后的新生活(请赵树理写);i.介绍新的北京(从人民代表会到市政建设等等,请老舍写);j.介绍敦煌艺术;k.介绍近年的考古发掘(以上二者请郑振铎和裴文中写);l.介绍翻身妇女生活(请廖盖隆同志负责找人写);m.编译朝鲜通讯《最可爱的人》;n.刘白羽、周立波写稿(题未定)。

这封信写于1951年5月26日,从此后的几封信可得知,茅盾陆续给萧三寄了稿件,包括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全国文联采取团体会员制,“凡全国性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舞蹈戏曲。曲艺等团体,及各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要赞成本会章程与决议,申请介入本会,经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或在代表大会闭幕期间经全国委员会通过者,均得为本会会员。”17关于会员组织的问题,笔者在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也看到了一份档案《关于各地文艺组织概况的调查报告》,此档案调查统计了文代会结束后三个月各地文艺组织的情况:

召开文代大会者计有两处,即唐山和辽西省。筹备召开文代大会者亦计有两处,即山西省和东北解放区。成立了文联(或相当于文联的或文联筹备机构)者有十六处,计: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华中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委会,辽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开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吉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文联山西省分会筹委会,沈阳市文联筹委会,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唐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旅大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武汉市文艺界联谊会筹备会,兰州文艺工作者协会,上海妇女文艺工作者联谊会,东北文艺作者协会等。

成立了文协(或相当于文协)或文协的筹备机构者有十一处,计:全国文协天津分会,济南文协,沈阳市文协,山西文协筹备会,哈尔滨文协,扬州市文协,苏州文协,常州文协,江阴文协,湖北文协,上海诗歌工作者协会等。

成立了美协或美协筹备机构者有四处,计:全国美协天津分会,全国美协上海分会,武汉美协筹备会,山西美协筹备会等。endprint

成立了音协或音协筹备者有五处,计:全国音协天津分会,全国音协上海分会,武汉音协筹备会,杭州音协筹委会,锡市音协筹委会等。

成立了影剧协或影剧协会筹备机构的有四处,计:上海剧影工作者协会,全国剧协天津分会,武汉戏剧工作者协会筹备会,山西剧协筹备会等。

成立了戏曲协会(或相当于该会者)有五处,计:吉林戏曲改进会,抚顺戏曲协会,沈阳市戏曲改造联合会,上海市沪剧工作者研究会,上海市越剧工作者分会等。

成立曲艺协会者有三处,计:吉林曲艺改进会,抚顺曲艺协会,沈阳市曲艺协会等。

共计四十八处。此项材料我们认为不甚完全,估计成立额类此机构者xx六十处之谱,部队方面因无材料可资参考,尚未估计在内。关于该项材料,特提交常委会参考。

这份调查也成为此后召开的全国文联四届扩大常委会议的参考资料,周扬所做的报告 《全国文联半年来工作概况及今年工作任务》就提到,“自去年七月中国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闭幕后,全国已有约四十个地方召开了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或文艺工作者会议,成立了地方性的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或其筹备机构。”18

除上述几则提案外,文代会期间,东北画报社朱丹、施展、陈正青,华北画报社石少华、高吴群,华东画报社许平,中原画报社艾炎,三野政治部人民前线画报社王流秋,内蒙古画报社尹瘦石,嫩江画报社丁达明,察哈尔画报社佟坡共同提交了《关于摄影与画报工作的意见》的提案,落款日期是7月10日。这份意见认为,五大解放区摄影与画报工作均已略具规模,各地画报的发行量也不断增加,但摄影与画报的工作性质及所属部门尚不明确,他们的提案内容为:

1.要求明确摄影与画报工作性质及其所属部门。

我们以为摄影工作者所产生的摄影作品,虽然在光线、构图、角度的运用上是有它一定艺术性的,但一般毕竟是新闻性大,故广大摄影工作者,多是新闻工作者,应参加新闻工作者协会。但不可否认摄影有其新闻性与艺术性两方面,一张好作品往往是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故一部优秀的摄影工作者是可以同时又参加文联的,如同某些新闻记者同时又是作家,他的作品许多是新闻通讯,而又是报告文学一样。又如许多旧的摄影家等,他们多半是搞唯美主义的艺术摄影的,在过去举办的两次全国美展中,亦均有他们的摄影作品展览。如文联不容纳这一部分摄影工作者在内,而他们又非新闻摄影工作者,不宜加入新闻工作者行列,这样就无法团结他们,主动争取与改造他们了。我们以为画报多是综合性质的,其内有摄影作品,有美术作品,又有一部分文学作品,是综合性的艺术刊物,故画报社团体应参加文联,在文联或美协的领导之下形成一个新的部门和组织,以利推进工作。并建议文联在每次艺术作品的征集、展览和评奖中,都应将摄影作品列入。

2.要求建立摄影与画报的总的业务领导机构等。

目前情况是:还处于分散的各自作战的状态中,由于缺少一个如同新华总社对各地分社那样的总的业务领导机构,缺少一个全国性的画报社组织,故工作成效不高,进步不快。

如在八年抗战及三年解放战争中,各画报社及其各地摄影工作者摄取的新闻照片,总计不下十万幅,但由于缺少一个统一的业务领导机构,故不可能统一完整的汇集、保存、编印,而仍凌乱、分散于各地各部队及个人手中,这些照片是伟大的历史文献,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珍贵史料,而它未能发挥应有作用,甚为可惜。又如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当更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报导与统一对外发稿。但没有一个总的业务领导机构也不可能做好,又如不少旧的摄影专家及摄影从业者,急待我们去团结改造,而我们自己的队伍尚未编好,这一工作也就无法顺利进行。又因我们年青根底浅,而工作要求我们提高,本身也就更迫切要求建立一个摄影与画报工作的总的业务领导机构来给我们以具体的帮助。我们具体意见是:除在文联或美协下设摄影协会来领导这一工作外,在新华总社下成立摄影部也很必要,因广大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多半在野战军中,其中不少单位因性质相近已与新华社野战分社合在一起,但由于使用武器的不同,工作方法的不同,就迫切要求有自己的业务组织机构来具体领导。亦如成立特种兵司令部加强对炮兵的領导一样。

与此同时,我们建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画报社。理由是:目前各画报社,因为都是一定组织的、地方性的,而条件不足力量单薄,故不易办好。如东北画报社目前出版条件较好,但摄影方面苦于人力不足,稿件较缺,又苦于出版条件甚缺……均不能满足全国广大城乡人民的需要。故我们建议在中宣部,或总政或将城市的联合政府文化部下,设一直接领导的全国性的画报社十分必要,这样将会使我们摄影与画报工作做的更好。

事实上,在第一次文代会艺术品展览里美术资料包括画报、窗花、剪纸、漫画、木刻、年画、连环画、油画、国画、洋片、雕塑等,就有画报这一门类19。而且在展览里,也有很多画报上的插画,譬如王永祥为《前进画报》《火线行军小报》《快报》画的插画,不具名农民作者在人民画报里的插画、日军俘虏生活素描等等,“画得比较纯熟”,“都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真出于工农兵手笔的宝贵作品。”20之后移师上海进行展出时,共展出了三十四种画报,包括《察哈尔画报》《天津画报》《友谊画报》《群众画报》《战斗画报》《辽宁画报》《嫩江画报》《人民画报》《内蒙画报》《冀南画报》《苏北画报》《淮海画报》《阜东画报》《盐阜画报》《卫护画报》《前卫画报》《浜海画报》《学习画报》《自卫画报》《工农画报》《农民画报》《渤海画报》《支前都是为自己》《将革命进行到底》《进军画报》《进攻画报》《胜利报》《战斗画刊》《运西画刊》《荊来法连长》《焦五保》《北岳画报》《职工画报》《五一画刊》等21。

摄影与画报工作的性质和归属问题的解决则要复杂得多。在1949年8月公布的《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简章》里面就规定,新闻工作者包含了“在时事性期刊(隔日、三日、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及新闻画报工作之编辑、评论作者、采访记者、摄影记者”22。直到1956年12月,摄影学会才正式成立,并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提案发起人之一的华北画报社石少华任理事会主席,参加成立大会的包含了摄影家、摄影记者,还有摄影书刊、画报的编辑。23endprint

提案里提到全国性画报社的问题,在1950年得到了解决。《人民画报》7月20日在北京出版,是“反映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的大型画刊”,用图片、美术作品、文艺等形式,“介绍我国当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重要的动态和国际政治形势。”24《人民画报》是综合性的月刊,采用八开本彩色精印。

在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所见档案里,还有一些没有标明是提案,而是向大会提出的要求等。华中代表团7月9日就向大会秘书处提出要求:

1.希望大会开幕之前毛主席给大家讲一次话。

2.为了加强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希望每人能发一本《毛泽东选集》。“人民文艺丛书”是解放区数年来实践毛主席文艺方向的优良成果,也希望每人都能得到一部,以为以后工作借鉴。

3.提议将文代大会中及前后各种有关文件——报告、专题发言、决议,及会中动态等汇编成册(如六次劳大特刊)发给代表,留作纪念和工作参考。

4.希望在闭会前请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诸先生表演评剧。亦望南方代表团戏剧工作者联合演出尽早实现。

5.七月十五日是闻一多逝世三周年,希大会届时举行纪念。

这些要求也基本上得到了满足。毛泽东先后讲了两次话,第一次是文代会开幕前的7月1日,建党二十八周年在先农坛开会,这并非是针对文代会召开的集会,但很多文代会的代表参加了这次活动,文代会代表王林、冯毅之的日记里都提到,王林日记记载:“朱、彭、薄都讲了话,后来毛主席忽然到了,人们大呼。他喊了几句口号,人民又要求他说话,他又简单说了几句。”25第二次讲话是文代会的第五天,7月6日7时20分,周恩来报告即将结束时,毛泽东突然出现在会场,“事前没有消息更没有通知”26,毛泽东一出现,“立时雷动的掌声响澈了整个会场,辉煌的水银灯,顿时照亮了全场,照耀着伟大的人民领袖,照耀着会场的每个代表,所有的摄影记者都把镜头对准,代表们都站了起来,热烈地高声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泽东做了讲话,对文学艺术工作者表示欢迎。周恩来同志在结束讲话中说到“代表们,我们应该感谢毛主席给我们指出的文艺方向……”的时候,“全场又一次热烈地鼓起掌来”27。有代表在日记里记载,有人说“今天死亦瞑目了”28。

“人民文学丛书”即“中国人民文艺丛书”,此套丛书1948年起由周扬主持编选,“是解放区近年来文艺作品选集,这是实践了毛泽东文艺方向的结果,这套丛书选编解放区历年来,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各种优秀的与较好的文艺作品。”29这套丛书作为礼物送给了参会的每一位代表。据1949年7月18日《人民日报》可知,“此次文代大会收到各方礼物甚多”,其中就有,“中共中央华北局送‘人民文艺丛书(五十八本)每代表一套。”30阿英在7月21日的日记里也记载,“小惠至华东代表团为取文代会所赠人民文艺丛书一部,凡五十余册。”31

关于第三、四条要求也都得到了实现。文代会后,由新华书店1950年出版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文代会期间每晚都有招待代表的演出,7月24日,梅兰芳等在长安大戏院演出《文昭关》《三岔口》《霸王别姬》,7月27日,周信芳等演出了《蝴蝶杯》《四进士》,招待文工团,7月25日和28日再演一场招待文代会的代表32。有代表在日记中记载梅兰芳演出时的情形,“他一出台就响起轰动的掌声”,“五十多岁的老人还演花旦,可真不容易!”“风采不减当年,这是奇迹。”33也有代表认为,“老了,始终也没有进入到戏里去。最悲剧的时节,眼睛还直乱瞅。据内行说,比他全盛时期差一半子还多,嗓子也不圆润了,不高了,舞剑身子也硬了。”相比之下,“叶盛章和李少春的《三岔口》,比梅要强多了。叶的工夫,可称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而且都是将生活提炼化。以后再有机会可得再看他。”34

南方代表团戏剧工作者联合演出的要求也实现了,7月22日南方代表一、二团在解放影剧院联合演出《等因奉此》《南下列车》《雪溅宋公园》,由洪深、张瑞芳等人表演,“讽刺国民党区官僚生活甚生动”35。

关于纪念闻一多,文代会期间举行了相关活动。据常任侠7月9日日记,“上午开文代会。下午开南方代表第一、二团大会。【闻】一多逝世纪念,提议纪念。”36《人民日报》1949年7月15日报道,“全国文代大会昨天(十四日)为第十一日……为闻一多先生死难三周年致哀”,“主席报告十五日为闻一多先生死难三周年纪念,因大会十五日进行小组讨论,主席提议提前举行悼念。全体代表一致起立在哀乐声中默哀。主席并朗读通过大会致闻一多夫人高真先生的慰问信。”37这封慰问信,笔者在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也看到了,内容如下:

高真先生:

今天是闻先生殉难的三周年。闻先生的文章道德和他的坦白无私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一向为同人所敬慕,乃竟不幸遭反动派的毒手。对此种残暴行为,当时全中国的人民莫不痛心疾首,奋起以图反抗,现在由于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与全国人民的努力,反动派的统治基本上已经垮台,革命的全面胜利已经在望。闻先生的血是沒有白流的,而闻先生的革命遗志也已经达到了。我们相信,闻先生将为全中国的文学艺术界同人,以至于全中国的人民永远怀念,和中华民族的光荣永垂不朽。大会同人一致对闻先生表示追念和敬意,特此专函送达,并致民主敬礼。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全体同人谨上

七月十五日

此外,7月15日华中代表团向大会提出要求:“请问大会是否打算在会议闭幕之后,组织个代表团参观北平附近古迹名胜,如果是的,则请告以可能日期;如果不的话,我们团里同志想去颐和园一次,不知是否可能帮助解决交通问题。”“又我们团这次由华中来此带钱很少,请问大会对于我们将来归去途中的车费伙食是否可负责解决,否则,我们则需要另外设法借用。”此要求是否得到满足不得而知,而山东分局的一个要求则是被拒绝,6月17日山东分局致信文代大会秘书处:“冯毅之同志应领双人蚊帐一副,因走时未发下,将此证明,希补发。”但信函上标明了“已回复不发”的字样。endprint

这些要求虽对大会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作为历史的细节却是饶有趣味的,是我们回望第一次文代会是不能忽略的内容,因为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在整体性的历史叙述中,其实我们需要更多的具体的细节。

【注释】

①《大会筹备经过》,见《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125页,新华书店1950年版。

②《大会各处各委员会工作人员名单》,见《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571页,新华书店1950年版。

③郭沫若:《大会开幕词》,见《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144页,新华书店1950年版。

④31阿英:《第一次文代会日记》,载《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1期。

⑤蔡楚生:《蔡楚生文集》(第3卷),292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⑥《文代会美术代表昨开联欢会》,载《人民日报》1949年7月4日。

⑦《文代大会第十三日选举全国委员会委员诗歌工作者筹组联谊会》,载《人民日报》1949年7月18日。

⑧《大会宣言》,见《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147页,新华书店1959年版。

⑨《北平晨话:拟文工大会两代表对话》,载《大公报》(香港)1949年7月4日。

⑩郭沫若:《大会结束报告》,见《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118页,新华书店1950年版。

11茅盾:《一致的要求和期望》,载《文艺报》1949年第1卷第1期。

12《中苏友好协会发起人大会上郭沫若开幕词》,载《人民日报》1949年7月17日。

13宋炳辉:《50-70年代苏联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载《中国比较文学》 1994年第1期。

14茅盾:《發刊词》,载《译文》1953年第1期。

15名单共有6人,其余辨识不清。

16学习团7月11日在北平清华大学礼堂举行开学典礼,学员近二千人,在开学典礼上冯乃超“勉励大家建立革命的人生观”。见《中国青年》1949年第12期。

17《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见《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574页,新华书店1950年版。

1829《文艺报》第1卷第11期。

19《全国文代大会举办的艺术作品展览会开幕》,载《人民日报》 1949年7月3日。

20野夫:《全国美展评介》,载《大公报》(上海)1949年9月7日。

21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馆藏:《全国文代大会举办全国美术展览会出品目录》,大众美术出版社和晨光出版公司印赠。

22《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简章》,载《人民日报》 1949年8月6日。

23《中国摄影学会在京成立》,载《人民日报》 1956年12月24日。

24《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综合性大型画刊〈人民画报〉在京出版》,载《人民日报》 1950年7月28日。

25343536王林:《第一次文代会期间日记》,载《新文学史料》2011年第4期。

262833冯毅之:《冯毅之六十年作品选》,476、477、487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7《毛主席来了!全国文代大会速写》,载《人民日报》1949年7月7日。

30《各方礼物多种赠给文代大会》,载《人民日报》 1949年7月18日。

32刘念渠、吴青:《在人民的舞台上》,诗剧文出版1949年9月印行,第58、60页。

36《常任侠一九四九年日记选(下)》,载《新文学史料》2004年第4期。

37《文代大会第十一日 通过全国文联章程草案 全体代表为闻一多先生死难三周年致哀》,载《人民日报》1949年7月15日。endprint

猜你喜欢

画报文艺大会
1942,文艺之春
《黄土地》画报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图说大会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图说大会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