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你桌、肯次及爱情

2018-02-02傅元峰

南方文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葫芦儿童艺术

黄昏,我待在房子里,看葫芦做的迷你桌。这个迷你桌是用纸做成的,凝聚了比四岁男童更多的光影关系,能承接更多的视觉冥想。我想,他点点滴滴的灵感都不像是后天得来的,这种具有形式的充分现代性的再现中的再现,这无与伦比的文化的大智慧,竟是我与妻子共享的生物性骄傲之一。

卡斯顿,这个深谙艺术美学的美国人说,一个人要是知道什么是杰作,就必须知道为什么另外一些作品是不好的作品。葫芦没有认为一张纸必然是平面的或者可以做纸飞机的东西,也没有认为迷你桌子必然是卡哇伊商店的那些情人节礼品。他的桌子朴拙而沉默地在我错愕的目光里出现,作者的表情带有很坚定的自信,他的黑眼珠为这个作品闪烁出相称的艺术家的冷静的目光,等待看够了“肯次”的批评家大放厥词。

每当汉语的厨房里一个叫西红柿炒蛋的肯次就要诞生的时候,我就极其悲伤。“肯次”,就是那些“似乎缺乏整体感、迎合多愁善感的资产阶级的欲望”的作品。统一、力量、整体性和无为的仅止于个性的个性,都将是这些拙劣艺术的内涵。技巧很好的肯次恰恰在完美的程式化中归结于经验认可的东西。破坏、摇摇欲坠、凋敝和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残缺和失衡,促成了阿尔托的惊人的艺术的“死亡领域”。葫芦在迷你桌的构思中,因为没有程式限制而释放了远离媚俗的艺术能量。他面对的,是没有得到评判和法式的自我经验。在人类杰出的肖像绘画行为中,很多人需要面对镜像和模特方式的自我形体,经历无人能察的暴力视觉突围。画家们面向绘画材质和轮廓的陈腐经验抗争,面向自己要摹写和展示的不能脱离感性势能的部分抗争,才能迎来时光无情的冲刷,让颜料的飞溅变得有格外的意义。

写过《身体意象》的法国人马克·勒博如果有儿子,也一定能领受我的体会。勒博说,侵犯力催生了意象,让它在空洞中嗡嗡作响。葫芦的艺术活动也恰好具有无畏的冲击力。我在与我深度相伴的寂静空间,将再次领受荒野的无比孤独。我与我的生存空间亲密无间,这无形的自由意志存留者,这空间滋养着我病态的心灵维度,已经成为放弃现实的另一捷径。勒博兄弟,你说得好极了,每一形体外的空间,确实是具有形貌的灵魂状态。我们很多时候,不懂得尊重妇女儿童的空间位格,不懂得葫芦的迷你桌的艺术价值。所以,老一点的父亲们也不懂得亲和80后的美学趣味,逼迫他们,影响他们,而后评判他们,放逐他们。这文学破败的代际关系,无法用简单的代沟来形容。在我一个审美救赎论者的脑袋里,唤醒的意识不比启蒙家们的启蒙意志更弱。梁汾《金缕曲》救赎吴汉槎心切,慨然吟哦: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此曲恰是中国当代审美精神衰颓之相的绝好描摹。

美的生命线丧失也是如此之快,肯次的制造链把新的美学思维吞噬了。涂鸦的艺术冲动里到底有什么必须在它具有活性的时候看清楚。我崇拜勒博,如果有一天,我对诗歌小说的洞见达到勒博评画的高度,我将死而无憾。我跟勒博学习,从童年不为所知的秘密里守候嗡嗡的艺术声响,就像葫芦的杰作提供的那样。这些母亲未曾感受到的艺术的胎动,一个父亲绝对不能放过。中国迄今仍然没有看清楚儿童的文化隐喻究竟含有何种机缘。儿童真的是弱势群体吗?至少我对此是有疑惑的。儿童行为中有无法被完整体会的暴力因素,它和革命很不相同,对成人世界有无上的安全救赎力。

如果不是儿童救赎的双向发现者,我们只能停留在20世纪的鲁迅式的绝望里,亲手毁掉我们和下一代之间的爱情。因为我们没有被儿童拯救过,所以,我们没有精神富足和朝向人性星空的威仪。

傅元峰,男,1972年生,山東临沂人,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文学博士,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当代诗歌等。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扬子江评论》《粤海风》《东吴学术》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和评论文章多篇,出版有《思想的狐狸》《寻找当代汉诗的矿脉》《景象的困厄》。曾于2008年赴韩国岭南大学任教一年;2014年赴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访学一年。获江苏省文联文艺评论奖、文学评论奖多次,2016年获第五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endprint

猜你喜欢

葫芦儿童艺术
葫芦瓜
纸的艺术
宝葫芦
留守儿童
画葫芦
六一儿童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