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灾难救援护士的培养现状及发展探讨*

2018-02-02徐从蕊陈映红矫立娇

灾害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灾害救援护士

徐从蕊,陈映红,矫立娇,崔 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161医院护理部,湖北 武汉 430000)

在灾难事件的救援过程中,护士是医疗救护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护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治疗伤员、挽救生命做出了突出贡献。灾害救援护士更是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他们身处救援前线,竭力协助医生进行救治工作。在我国,灾害救援护士的培养仍未走向正规,缺乏专业化的培养和认证。据了解,护士接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灾害医学教育背景,急救应变意识不强,心理素质不稳定,缺乏心理救援知识和技能等问题[1]。致使专业化、规范化的灾害救援护士队伍的组建尚未实现。因此,提出扩大应急救援护理队伍,培养急救专科护士,加强应急救护继续教育,增加灾害护理学及心理救援知识的培训,强化演练,提升护理人员救援应急能力等对策,以提高护理人应急救援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

1 我国灾害救援护士的培养现状

尽管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频繁爆发,但对于灾害救援护士,我国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尚未建立专业的培养机构。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灾害损失有日益加重的趋势,例如汶川8级地震、玉树7.1级地震、芦山7级地震等,各种灾害所致大规模突发事件的威胁已成为健康保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应在灾害救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而灾害护理教育在我国还未普及,护士缺乏灾害护理意识、知识技能储备,难以应对突发性灾害。因此,在频发的自然灾害现实下,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灾害救援护士队伍极为必要。

1.1 重视不足

在国外,灾害救援护士的培养被置于重要位置,不仅组建有“大规模灾害教育的国际护理联盟”对培养工作进行指导和相互促进,还通过联盟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学术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灾害救援护士的培养工作[3]。

我国近年来虽频繁发生各类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但对于组建专门化、正规化的灾害护士救援队伍一直处于探讨之中。各界对于呼吁灾害救援护士的呼声日趋强烈,但由于我国的灾害护理起步晚,缺乏对灾害救援护士的足够的重视,培养、组建工作仍未踏入正轨。

1.2 缺乏专业化培养

在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中,尚未拥有完全意义上灾害救援护士。当发生灾害事故时,救援护士大多来自各个医院抽调的普通护士,尽管具备一定的护理基础和实践经验,在技能和水平方面都较为突出,但参加救援的护士没有经过专业的灾害救援学习和指导,一些护士还是第一次亲临灾害救援现场,对如何正确处理因灾害而造成伤害的病患仍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

究其原因,无非在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灾害救援体系,灾害救援护士的培养也未纳入体系之中。对于灾害事故,普遍认为一般护士足以承担救助工作,便疏于对灾害救援护士的专门培养,也未进行大力的资金、物质等方面的投入,致使灾害救援护士的培养工作尚未走上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

2 我国灾害救援护士的发展之路

在灾害救援现场,许多护士凭借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专业基础、过人的理论水平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救死扶伤,在灾害救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践行了“白衣天使”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但鉴于现有的救援护士大多来自医院科室,没有经历过专门的训练,有些尚未经历过真正的救援现场,且受身体和心理条件约束,难以适应高强高压的救援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治的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了组建专业化、规范化的灾害救援护士队伍的必要性。大力发展我国的灾害救援护士,将各类灾害事故中的人员伤亡降低最低,就必须从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入手,坚持严格的培养条件,在适宜的培养方式和科学的培养内容下推动我国灾害救援护士培养工作走向纵深。

2.1 法律保障

灾害救援护士的培养首先应当从相关法律中给予要求和保障,比如相关的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要对灾害救援护士的培养给予明确的规定,并在学校教育中纳入灾害救援课程设置和强制的课程要求,使得灾害救援护士的培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2.2 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

灾害救援护士的培养工作必须在全社会的支持下,建立统一高效地灾害救援培训指挥机构,同时依托培训机构在救援现场和灾害救援护士之间搭建枢纽和桥梁作用。

培训机构的设立可通过医学院校与医疗护理机构的联合实现。一方面,医学院校凭借强大的师资资源从中挑选合适的培养对象,同时选取现有的医院护士进行培养,有针对性地展开培训。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开设,向培训学员讲解灾害救援中的理论常识以及区别于普通救援的特殊理论。同时,要着重培养学员的应急能力以及野外生存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强化对学员紧急医疗护理问题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升,促使学员在灾害救援中的实际救助水平显著进步。

另一方面,医疗护理机构要强化对医学院的指导、支持,对课程开始和实际授课情况进行检查,对参与培养和培训合格的学员进行科学化管理,确保灾害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将灾害救援护士输送到救援现场,保证救援工作有序展开。

2.3 坚持严格的培养条件

如上所述,救援现场工作任务重、强度大,较之一般的救援工作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在培训前挑选适宜的培养对象,从专业、身体、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和考量,保证培养效果。

首先,参与培训的护士和医学院学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应有的护理技能,能够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同时,灾害救援护士在救援现场可能面临各种危及情况,因而应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广涉知识,对自然和人文常识能够有所掌握,以便在危险的环境下能够顺利救援以及自救。

其次,参与培训的护士和医学院学员应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救援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且救援现场条件大都较为艰苦,生活物资有所缺乏。在长时间高密度、高强度的救援工作下,如若没有强健的体魄,将难以胜任灾害救援工作。

再次,强大的心理素质也应是重要的一个培养条件。灾害事故发生后,现场往往十分惨烈,房屋倾倒,甚至大规模伤亡事件都有可能发生。灾害救援护士如果欠缺心理承受能力,在灾害事故面前过于悲伤和脆弱,很难正常开展救援工作。

与此同时,在选拔培养学员时,还应考察其是否具有无私奉献、忠于职守等人道主义精神,将真正致力于灾害救援工作的最佳人选作为培养对象。

2.4 选择适宜的培养方式

适宜的培养方式也是锻造高素质灾害救援护士队伍的重要因素[5]。结合我国实际,在培养方式上应选择国民教育培养和在职培养两种方式。

一方面,医学院校应开设灾害救援专业课程,以国民教育的方式进行专门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除了强化对灾害救援的教育外,还应注重教授学生普通的护理常识和专业知识,确保学生技能胜任灾害救援工作,又能适应医院科室的普通护理工作。

另一方面,还应建立灾害救援的专业培训机构,对于灾害救援专业护士的培养以在职教育的方式进行,要求参与灾害救援的护士需要每年固定期限的灾害救援专业培训,并加以考核。已经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如若有志成为专业的灾害救援护士,可以向专业的培训机构提出申请,在培训、考核后获取资格认证,参加灾害救援工作。

2.5 确定科学的培养内容

鉴于灾害救援的实际情况,在培养内容方面既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要注重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训练。

首先,在理论课程的开设上,应从实际出发,将公共卫生学、社会学、自然学等纳入课程体系,注重全方位培养。同时,还应将模拟救援作为常设课程之一,帮助学员及早适应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等救援现场。

其次,要将身体素质的训练作为重要的培养内容。在日常培养中,为了学员能够在艰苦、繁重的救援现场有序展开救援工作,充分适应救援强度,就应大力注重体能训练,开始徒步课、攀爬课、野外生存训练等。

再次,要聘请专门的心理教师对学员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及早提升学员的心理抗压能力和承受能力,确保面对救援现场的种种复杂情况能够放下心理负担,避免消极情绪,正常开展救援工作。

3 结论与讨论

在日益频发的灾害事故下,灾害救援护士的需求日臻扩大[6]。但我国专业化、规范化的灾害救援护士培养工作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在高度的重视和周密的筹备下组建专门的机构进行,加以法律法规强制要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逐步迈上正轨的灾害救援护士培养工作下,我国的灾害救援体系将日益完善,从而更好地挽救伤者生命,推动社会和谐。

猜你喜欢

灾害救援护士
最美护士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紧急救援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3D打印大救援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