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墨意境地域情怀

2018-02-01张锦华

艺苑 2017年5期
关键词:闽西土楼笔墨

张锦华

【摘要】 闽西独特的地域与客家文化造就了丰富的表现题材。客家土楼、培田古村落、人文与历史素材都成为闽西的写生素材。独特的环境形成了闽西山水独特的表现技法,即兼工带写的再现手法和具现代装饰特色的青绿山水表现技法。在用笔上,运用的是传统的笔法,勾、皴、擦、点、染,中锋用笔,侧锋皴擦,加以具有鲜明现代格调的线条组合、块面构成、色彩运用等方式表现。

【关键词】 闽西客家山水;笔墨意境;地域情怀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一、闽西客家山水画的创作题材

在众多的中国传统民居中,闽西客家古民居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当代建筑大师刘敦桢著的《中国住宅概说》和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教科书《中国古代建筑史》等多部关于我国传统民居的学术著作都介绍过闽西民居。1986年发行的《民居》邮票,其中就把闽西的圆形土楼作为福建民居的代表,这套邮票被日本评为“1986年度最佳中国邮票”。[1]闽西古民居记载了闽西客家人和河洛人艰苦创业、团结进取的历史,它是和自然、社会相互融合的典范,記载了闽地汉民族的千年传承。前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概括客家建筑三种特色是:土楼、围龙屋和九厅十八井。闽西的客家人和河洛人都是古代中原汉民族的移民,他们尊敬祖宗、四世同堂、聚族而居的传统,造就了今天的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

(一)宏大精巧的客家土楼

福建土楼是传统闽西客家人的主要住宅形式,主要有方、圆两种。它依山就势,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错落有致。方形土楼遍布闽西各村,但圆形土楼只有永定县有,这个山区小县城群山中散布着近两千个以自然村落为单位的土楼群。福建最大的方型土楼、圆型土楼以及历史最悠久的土楼都在永定县。其中,闻名遐迩的土楼沟、初溪土楼群、高头土楼群、湖坑土楼群像仙女洒落在人间的朵朵鲜花,它们因外观造型独特,人文内涵丰富而备受世人瞩目。其中300余座大型圆土楼又如同大地上冒出的一个个巨型蘑菇,散布于著名侨乡金丰山区的群山峡谷之中,构成神话世界般的土楼风情画。

规模弘大的土楼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泥土加入竹枝、木条等板筑而成,极其坚固、厚实。其结构与功能更加考究,布局严格遵循中轴对称,楼内公共空间集于中轴线上,沿中轴线形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处于最中心位置的是祖堂,供奉着祖宗灵位,厅堂、水井甚至学堂和花园都是内设标配,青砖卵石,明净整洁里渗透着一种神秘。客家先民聚族而居的传统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在今天看来,如此科学的布局使盗匪与野兽无法侵袭。在这里,中原的文明与闽西的地理特征结合得非常完美。

今天的客家土楼可谓声名远扬,然而在列入世遗前还是藏在深山无人识。所以在福建土楼进入世遗前以客家土楼为题材的画家少之又少,为此,可供参照学习的作品也不多。在当代著名画家中,林容生的青绿山水作品以客家土楼为创作素材,非常有代表性。林容生的绘画艺术源于对闽地山水的独特情怀,他注重生活的体验与感受。老屋、老墙、土楼、田园,这一切都蕴含在古朴、深厚的闽地的安逸与超然里。这种主题通过他的工整与写意这两种不同的创作手法得以表达。而本土画家中,梁明的泼墨泼彩土楼作品独树一帜。沧桑和斑驳的土楼表达了客家先民的艰辛,土楼那落满尘埃的历史奥秘,以及穿透时空的天地参合,通过画家哲理化的思考演绎出的是与众不同的土楼心印,并且使这种心印充满着人文的内蕴。[2]

(二)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培田古村落

培田古民居有着“福建省民居第一村”美誉,其最大的特色在于较为完整保存着一批明清时期的客家古民居建筑群。现今,这里还有一条千米古街,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恩荣牌坊坐北朝南位于南村口,村内大宅无数,祠堂、书院、跨街牌坊、庵庙道观比比皆是,仿佛向人们倾诉客家先民的艰辛与辉煌。笔者的中国画作品《客家六月天》是由一组以培田古村落题材为主的写生作品构成,画面倾注了笔者对古村落的人文底蕴的体味。在写生中,既显自然宏观整体之形,又突出建筑局部细微的真美,在整体画面中追求古民居苍润、灵秀的气息。

这里时常有全国各地的画家慕名前来,国家画院林容生工作室的画家们就曾来这里写生。当地政府为了推广旅游,在2015年举办了“魅力冠豸·客家连城”全国中国画大赛,在培田村成立福建省画院写生基地、福建省青年画院写生基地等。还有一些高校也在这里设立写生教育基地。这里的村民还保留客家先民好客的传统,对来此写生的画家相当热情。培田古村就像闽西六月的天气一般,温暖怡人,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光,如梦如醒。

(三)多元的闽西人文与历史素材

在闽西山水景物中,除了古村外,古道、古桥和古寺也是画家们最爱表现的题材。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有一件作品——福建省著名山水画家杨挺的《紫云丹霞掩映中》,画面主体就是表现连城县的云龙桥和丹霞地貌的冠豸山水,其古典、唯美、梦幻的画风至今让人难忘。从闽西的古道、古桥中,我们可以了解客家先民迁徙、开基、繁衍的足迹,可以了解客家文化、河洛文化和土著文化的交融,同时它们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无不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闽西不仅拥有客家文化,还有红色文化。通过闽西古民居、古桥、古寺还能寻找闽西人民光荣的红色印记,如古田会议旧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长汀县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等,革命题材不胜枚举。

二、闽西客家山水画的写生与素材

写生是中国山水画重要的学习方式,古人的“观物写照说”论述了写生的重要意义。而当下的写生更具有一种创作的意味,写生创作成为表现山水精神的有效手段。中国画写生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有一种精神层面的升华,这不仅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对内容的认识、理解上。形式上表现为在画面上超越于自然而存在,有主观思想在里面,有人的理解在里面,有意向、抽象、表现、表述、表达,而不仅仅是再现。通过写生,我们能够找到开启意象世界的钥匙,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能让我们心灵得到净化,找到内心深处属于自己的东西。endprint

“画家当以古人为师,尤当以天地为师。”[3]我们从古人那里可以学习到如何用传统的笔墨来表现山川家园。写生是对古人高度程式化的笔墨进行还原和重新认识,便于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他们构建的精神家园。这对于我们寻找自己的笔墨语言,建立将古法转换为新时代背景下、从生活对象形质特点出发的新画法是十分有效的。

闽西独特的人文地域环境造就了内容丰富的写生素材,而这种题材古人还没有表现,从而没有可借鉴的形式,但正是这样反而给予闽西山水一个挖掘的空间,如何表现闽西的特点、如何构建新的笔墨去适应闽西地域,这些都带给我们一种思考。特别是闽西客家文化所蕴含的那种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其实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传承,要把这种内涵的文化精神贯穿山水创作中,从而赋予闽西山水独特的审美价值。作为成长于闽西地区的艺术创作者,其创作轨迹必然会受到本土地域特征、人文内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于闽西客家山水题材的创作,应深入闽地生活,了解闽地历史和文化,以一颗真诚的心去投入,才能不断捕捉到富有价值的创作素材。由12件写生作品组成的《客家六月天》,是画家经过大量的永定土楼和培田古民居写生采风实践的结果。它们不仅表现了客家土楼及周边景观的秀美风景,更深层次的是表达了对勤劳、热情好客的客家人的一种情不自禁、由内心生发的情感。有了这些大量的实地写生的积累,对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笔墨形式语言就会变得更加自然。

三、闽西客家山水画的创作技法

清代著名画家鄭板桥曾形象地阐释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作品《夏日山居图》中表现的是笔者所熟悉的客家土楼山水题材,是生长在这方土地的笔者经过大量的写生实践,经过生活体验、艺术构思、情感表达三个阶段后的艺术成果。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既有感性因素的影响,又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在笔墨的技法表现上,采用兼工带写的再现手法和具现代装饰特色的青绿山水表现技法。在用笔上,运用的是传统的笔法,勾、皴、擦、点、染,中锋用笔,侧锋皴擦,加以具有鲜明现代格调的线条组合、块面构成、色彩运用等方式表现。作品多以融染法、连体法、围墨法为主。《客家山居图》在构图、造型方面遵循中国古代山水画法,但设色方面并没以墨色表现,整幅画面沉浸在蓝绿色调的氛围中,以色彩明度与水的调和变化描绘空间关系,塑造景致,大胆运用揉洗、冲刷等方式增加画面色彩表现。近处以赭石、蓝绿与深紫的交合渗透,体现群山的体积感。崇山树丛中,以淡赭加斑驳的白色描写方圆成队的土楼群落,突出画面主题。这些微妙的设色表达隐射画家细腻的心灵感受,这些细微变化滋生出无限的美感,使画面具有较深的内涵。

(一)构成

“构成”一词是西方对画面构图的用语,通过形状的组合摆布构建新的画面,使其具有一种视觉效果和形式感,以符合当下的审美。传统山水画是通过经营位置来谋篇布局,构建一丘一壑都有一定的法式。在《客家山居图》中,首先看到画面上是符号化的语言特征,画面是二维平面的,村庄、田园、树木是平面的。在笔者的精心布局下,闽西的田园民居、山水树木被提炼成不规则的几何平面,它们大小穿插,聚合分离,前后左右错落有致,丰富的画面与简约的局部造型组合,达到视觉上的强烈对比,组成三维立体的空间。房屋、梯田、篱笆在各种长短不一的斜线、直线组织中,不时出现绿树、芭蕉、杂草等的曲线组合。凝重的近山块面之上是精到的轮廓线条,淡雅的远山之间跳跃着活泼的苔点。这样的布局使得这些特定的闽西地域景观,以精炼的符号化的象征手法构成人文视觉化的情感画面,进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宁静与祥和,客家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跃然于纸上。

(二)笔墨

中国山水画所具有的特性是笔墨,由毛笔和宣纸工具结合,从而产生的独特的痕迹,是中国画特有的视觉魅力。黄宾虹所提出的五笔平、留、圆、重、变,七墨枯、湿、浓、淡、干、焦、宿等,使中国的笔墨成为一种可衡量的标准美学范畴。而有笔无墨或有墨无笔都造成笔墨的缺失,所以笔墨就是评价一幅中国画作品好坏的重要内容。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具特色,凭借的重要一点就是独特的笔墨语言。这种笔墨也暗合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哲学观,比如长线性的用笔与南方的自然相吻合,面类的皴法和北方的山石相印证,这些既是古人对自然物象的关照写生提取的符号,也反映出中国山水表现的宏观哲学思想。

在表现闽西客家题材山水的写生和创作中,立足于传统笔墨的基础提取符合闽西山水的特性,构建新的笔墨语言,这既不是简单的传统皴法的运用,也不是某一家笔墨语言的翻版,而是结合闽西独特的风情物貌重新梳理符合的笔墨方式。在表现此类题材中,笔者以中锋用笔为主,辅以少量侧锋,线条浑厚华滋又不失生动活泼,从线条中可以看出对笔墨的驾驭能力。纸张是笔墨的载体,不同的宣纸画面表现的笔墨情趣也不相同。选用半生熟的白色皮纸,这种纸张更有利于刻画复杂的细节,可以表现苍古、拙逸的客家古民居。石涛在《画语录》中言:“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4]《客家山居图》的笔墨技法是通过深入把握和观察体悟闽西山川自然之“质”而得到的。这是鹜及八方、物以神游的过程,是画家长期生活在闽西,以闽地客家山水物象作为主要观察表现对象,带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体察客家土楼的独特面貌。于是,温润苍翠、气象万千、云水烟霭的闽西山川草木便自然呈现。

(三)意境

意境作为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追求,是中国山水画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价值。“意境”一词最早是用来表现诗歌的,成为诗歌的代名词。在诗歌中意境是由文思与手法的组合才能达成,平仄、对仗、比兴等是手法,通过这一手法表达思想、情操、感受就是文思。古人早就有关于意境的“二十四种品味”之说,而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对意境的理解更为精辟。山水画也是通过文思和手法的结合表现出来,但它和诗歌不同的是通过笔墨语言来达到目的,构建一种笔墨境界,用笔、用墨、经营位置、构图造型、线性笔势等等。所以山水画的意境通过文思境界和笔墨境界产生意境之美。笔墨与文思构成了意境的不同特色,以用笔为主的山水画家笔墨具有浑厚刚健的气质,以用墨为主的山水画家具有润泽淡远的气质,以书法功底为主的山水画家笔墨行气贯穿着舒卷之气。所以不同的笔墨造成不同的个人气质也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意境之美。但意境之美必须随着时代的审美不同而有所改变,古人所作山水题材丘壑山峦、小桥流水、山川茂林等题材具有完成的程式之美,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熟练的山水意境的审美要求。笔墨当随时代,意境也因具有时代属性符合当下时代的精神。重新挖掘新地域性独特的符号, 题材样式也必然建立一种新的审美意境的要求,正如闽西客家山水古人没有成熟的笔墨表现方式,那么我们挖掘这种题材用新的笔墨语言表现闽西的山水土楼等特定的题材,需要我们对这种题材内容有一种全新的意境之美的认识确定。而要达到这种独特的意境之美必须通过合适的笔墨语言构建,所谓意在笔先其实也就是阐述这种思路笔墨的运用。意欲简古、意欲奇幻、意欲韶修、意欲苍老、意欲淋漓、意欲雄厚、意欲清逸种种不一造成了不同的意境之美。《客家山居图》是以客家永定的初溪土楼群为创作背景,画面以具体的物像为依据,构筑一种意象的情境,画面温润华滋、恬静闲和、神秘苍茫,表现客家山民居住的既有古典诗意又体现现代田园的美好生活环境。

结 语

闽西古民居记载了闽西客家人和河洛人艰苦创业、团结进取的历史,是自然、社会相互融合的典范,凝结着汉民族文化的千年传承。闽西客家山水包含着人与自然相和谐、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的精神,但山水画的创作与写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创作者要反复深入实地采风写生,对所描绘的山水越熟悉,越能够捕捉到地域典型的形质特征,感悟到自然的精神,发现自然万物的宏观之气和细微之美,从而达到物与心化、心与物融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仪平.客家围屋旅游价值[J].华章,2012(19).

[2]范迪安.心印之蕴: 梁明笔下的土楼期刊[J].艺苑,2013(6).

[3]薛立祥.浅析水墨画创作的意境营造[J].大众文艺,2011(23).

[4]高兵.中国山水画的形体结构造型特征[J].美与时代(中旬刊),2014(12).endprint

猜你喜欢

闽西土楼笔墨
“美味”的土楼
闽西: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
“红美人”的故事
适时适度:闽西乡土历史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长征时期闽西红军系列文物故事赏析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客家土楼:坚不可摧的神奇堡垒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