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杜子春》看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小说创作

2018-01-31袁珂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回归

摘 要: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中国这一元素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芥川更是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题材小说。本文将以《杜子春》为切入点,比较《杜子春》与原作的差异,分析芥川中国题材小说中的创作意图,进而探求芥川中国题材小说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国题材小说;回归

作者简介:袁珂(1992.12-),汉,女,河南商丘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1

芥川龙之介,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从1916年凭借《鼻子》登上日本文坛,到1927年自杀,芥川的艺术创作生涯虽然短暂,但其成就及影响却绵延至今。这位日本文坛的“鬼才”,作品涉猎广泛,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他都能信手拈来,又不乏个人特色。对许多大正时期的作家而言,“中国”只是点缀,但对于芥川,中国古典文学则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支撑。

一、《杜子春》与原典的差异

芥川的《杜子春》创作于1920年6月,7月发表于儿童文学杂志《赤鸟》。关于其出典,中日专家学者都曾做过仔细的考证及研究,虽然有所差异,但对“整体结构和构思基本沿用了《杜子春传》”这一观点都是予以肯定的。

芥川的《杜子春》与原作《杜子春传》中,杜子春都是在经历数次贫穷与富有之间的巨大落差之后,决定放弃为人,修道成仙。他被要求在修炼的过程中不管面对什么挑战,都不能出声,但最终还是失败。然而,两部作品中杜子春失败的原因却大不相同。《杜子春传》中,杜子春转世投胎,托生成了位美丽女子。她嫁與进士为妻并育有一子,但她一直遵照仙人的嘱咐只字不语,最终惹怒了丈夫。丈夫将孩子残忍摔死,杜子春爱子心切,不觉发出悲叹。而在芥川的《杜子春》中,杜子春在地狱看到了沦为畜生道的双亲。母亲一边忍受着酷刑,一边安慰着杜子春:“不要担心,我们怎么着都不要紧,只要你能享福,比什么都强。不管阎王说什么,你不想说,千万别出声!”[1]听到久违的母亲的声音,杜子春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妈妈”。原作中使杜子春出声的是“孩子”,在芥川笔下则变成了“母亲”。

另外,两部作品中,杜子春修行失败后的表现也完全不同。《杜子春传》中仙人感叹“嗟乎,仙才之难得也”,杜子春也十分懊悔,“子春既归,愧其忘誓,复自效以谢其过,行至云台峰,绝无人迹,叹恨而归。”[2]但芥川却给了另外一个结局。杜子春眼中含泪地感慨到:“做不成神仙反而更值得庆幸。”

两部作品的主题也是明显不同的:《杜子春传》将主题放在了强调修道需要摒除七情六欲之上。而芥川的《杜子春》则重点表现“爱”的重要。乾一夫曾提出:“芥川《杜子春》的创作意图和原作不同,断绝了对仙界的妄念,强调了人间爱的重要性,体现了人们对俗世的希望。”[3]

二、《杜子春》等中国题材小说的创作意图

芥川的《杜子春》虽然取材于中国古典故事,但其意图不是在于对历史的再现,而只是将其视为一种表现手段。他曾在《澄江堂杂记》中说到:“我从‘古昔中采集题材写成的小说,大致迫于如此需要,为了避开‘不自然的障碍,把作品的舞台置于‘古昔。”[4]芥川的《杜子春》主题进行了大胆创新,变身成了强调爱与孝的新时代故事。另如取材于《聊斋志异》的《仙人》,主人公李小二是位街头艺人,以表演鼠戏为生,生活朝不保夕“却像所有的东方人一样,无意在命运的面前屈服”[5]机缘巧合下获得仙人的帮助,获得陶朱之富,并时刻牢记仙人留下的四句箴言“人生有苦当求乐,人间有死方知生。脱离死苦多平淡,凡人死苦胜仙人。”[6]又如取材于《枕中记》的《黄粱梦》,卢生黄粱一梦,醒来后豁然开朗,朗朗答道:“唯因一梦,尤需真活。彼梦会醒,此梦亦有醒来之时。人生在世,要活得无愧于说:此生曾活过。”[7]

三、中国题材小说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的旧式家庭

芥川成长于传统的旧式家庭,文化气息浓厚。“父亲爱好‘一中元、围棋、盆景、俳句等。母亲是津藤的侄女,是个‘故事篓子。我投身于文学事业,谁都不反对。因为父母、大姑都相当爱好文学。”[8]“我家的书柜里堆满了绘图通俗读物,从我懂事的时候起,就非常喜欢那些读物。我尤其喜欢的是由《西游记》改编的《金毗罗利生记》。”[9]光怪陆离的怪谈、因缘话成了他的睡前故事。古典文学伴他度过了童年、少年,神奇的中国古典世界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动荡的社会背景

可以说,芥川龙之介是跨越了两个时代的作家,他的文化教养形成于明治时代,文学创作集中于大正时代。明治维新后,社会制度、文化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快速地西化。而面对当时对西方各种事物都争相模仿的热潮,芥川清醒地看到了抛弃传统文化后的恶果。这使得他果断地站到了传统文化的大旗之下。中国题材的小说创作就是他对回归传统文化的表现。

参考文献:

[1][5][6][7]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第1卷)[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776、23、27、271.

[2]牛增孺、李复言.玄怪录·续玄怪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内田泉之助、乾一夫.新译汉文体系44·唐代传奇[M]. 东京:明治书院,1971:374.

[4][8][9]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第3卷)[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323-234、340、152.endprint

猜你喜欢

芥川龙之介回归
浅析芥川龙之介《阿吟》阿吟教名中的圣母意象
浅析芥川龙之介“鼻子”的人物形象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南北“中国想象”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