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点“萤火”点亮学生阅读“心灯”

2018-01-31李慕婵

新一代 2017年20期
关键词:萤火阅读策略读书

李慕婵

摘 要:读一本书容易,读好一本书难。阅读不仅求“量”,更重“质”的提升。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见成效,本文从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时应如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四点策略。

关键词:指导学生;读书;阅读策略

21世纪的文盲会是什么样子的?通常认为,“不识字”是文盲的标准,其实“没有学会怎样学习”才是标准的文盲。对于教师来说,传道授业解惑,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科学地学习,才不至于在未来的竞争中成为文盲。实践表明,教师必须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读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既追求课外阅读的数量,更追求课外阅读的质量,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式方法,更透彻地理解阅读的内容。

我发现学生平时阅读的多是自己喜欢的小说、故事、漫画等等,由于缺乏科学的阅读指导,很多学生的阅读是肤浅的,他们只是寻找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不喜欢的就跳过。这样的阅读,虽然阅读的数量较多,但阅读的质量低下,收效甚微。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见成效,掌握科学的阅读方式方法,更透彻地理解阅读的内容,我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时有以下策略:

一、读好一本书,先要找到全书的“钥匙”

这是引导学生读书必须首先注重和掌握的技巧,主要包含课外阅读书籍中的作者情况简介、序(前言)。通过序或者前言部分的阅读,能够快速地掌握和了解作者写书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纲领、写作的主要目的等关键信息。有的书是邀请其他人作序,作序之人通常也会涉及到书的写作背景、主要特点、大体内容、历史意义等。有的作序人也会谈一下自己阅读这本书的直观感受,以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等等。只有这样阅读序或前言部分,才能够更好找到课外阅读的核心和“钥匙”,就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实现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实践证明,这样的阅读能够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于本书作者的高度关注,懂得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和书籍作者的沟通交流,这种沟通交流是跨越时间空间的,能够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充分了解,对于故事梗概和背景的掌握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方法,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以《夏洛的网》为例,在班级读书交流分享的时候,先是引导学生清楚此书的有关信息,了解作者——怀特,还有创作的作品角色,学读“人物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明白阅读就是与作者沟通、交流。这样,对作者的基本了解是了解故事背景的方法之一,有利于学生理解书中的某些内容。

二、读好一本书,要制定一个可行“方案”

课外阅读的对象是整本书,如果整本书的篇幅较短还好说,如果阅读的对象是比较厚的书——“大部头”的话,课外阅读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看一蹴而就。从实际指导学生阅读情况来看,有的学生会因为书籍太厚,而往往缺乏相应的韧劲,通常在阅读到一定阶段的过程中,会因为劳累、兴趣转移、时间太长等因素,而导致课外阅读的半途而废,这是很可惜的。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前期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环节,即与学生一起研究制定出一个更加科学的、更加简单的、更有操作性的课外阅读计划、阅读方案。然后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每天阅读的时间等因素,进而确定出学生每天拿出多少时间来开展课外阅读,以及每天的阅读量等问题。

从目前掌握的课外阅读方法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三种课外阅读方法:1.大体浏览性阅读。主要是针对那些篇幅很长的、系统的书籍,例如: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这些课外书籍的阅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原著的时候,对于全书的阅读要求可以适当地放宽或者降低,可以只作大体阅读、走马观花阅读等要求。此类课外阅读是不受到时间的限制,课外阅读进行中也始终处于比较轻松的阅读状态,加上阅读的文艺作品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学生在课外阅读选择上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较大的阅读吸引力,课外阅读的速度相对加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课外阅读效果,读后合书而思,有很多可品评、可回味的东西;2.全面吸收性阅读。主要是指以获取课外阅读读物中的大体知识作为主要目的,以吸收各方面的知识为目标,称之为吸收性阅读。主要是针对那些知识性比较强的课外读物,对于这些读物,不能要求学生追求快速阅读,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3.细品背诵性阅读。这类阅读的主要对象是针对一些语言精美的课外读物,这些读物是教科书的重要补充,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地进行品味,用心感悟书籍中优美的语言。应该指导学生尽可能背诵,或者进行摘抄来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有很多励志的精彩语句,读完这本书后,我特意安排了一节读书交流课,针对摘抄的优美语句进行分享交流。学生既感受到了分享的乐趣,也为学生运用语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一本好的书便是和许多崇高的人对话。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而且要挖掘细节,做到牵一发动全身,让学生理解整本书。这样的阅读就有了目的,有了计划,有了方法,严格地执行,这样既保证了阅读的效果,又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读好一本书,要学会“三动”

所谓的“三动”即:动口、动脑、动手。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想要达到收获的目的,必须从书中的众多精彩片段中汲取知识。在指导课外阅读的实际过程中,特别是那些读到能够令学生思想触动和心动的地方,鼓励和指导学生像诵读古典诗歌一样,可以大声地朗读,尽可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以自己的想象力为基础,画一画、想一想、写一写。将一本书中那些让学生感动、心动的语言文字,通过画画等形象的方式画出来,更有利于反复咀嚼、不断品味、深刻体会,将书中的内涵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另外,对于学生感到不理解、不清楚、不熟悉的方面和内容也鼓励画出来,通过画画加强理解,通过反复阅读体会内涵,进一步加深课外阅读的印象。书非借不能读也。对于借阅他人的书籍,更要鼓励学生多动笔,及时把书中的精彩词句抄写下来、记录下来,通过这些方式,把重要的语句和地方能够有效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之中,进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还有,在课外阅读摘抄的过程中,采取分类保存的方式,确保日后应用的时候能够及时调阅出来。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动手画,动手抄,还要动脑筋思考,以及文学创作。

四、读好一本书,要学会“复习反刍”

在辅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阅读这本书能够带来什么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在作文写作的方式方法上有什么样的启发?对于为人处世方面能够获得怎样的思想浸润等等。开卷有益,对于每一本书来说,都能够发掘出它独特的精彩之处和引人入胜之处。如何将这些宝贵的财富转化为自己的财富,那就可以采取做书签、写笔记、交流感受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这些表面的理解进一步条理化、深刻化,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时候就不会陷入泛泛而谈的尴尬境地。坚持读书交流活动的完整性,从整本书的序言就开始交流沟通,在整本书的结尾处结束交流活动,确保学生在头脑中能够形成较为完整的整本书的印象。通过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加深学生们的读书感受,通过互动提问,让课外阅读逐渐发展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实现用课外阅读照亮心灵的目的。盡可能避免课外阅读出现功利倾向,不仅仅是增加某一个方面的知识储备,更加需要通过故事中的先进人物、正面力量,进一步唤起学生对于人性中那些闪亮情愫的继承和发扬。

总之,课外阅读的欲望一旦点燃,肯定是越燃越旺! 所以,教师必须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他们的课外阅读就能逐渐成为自觉行动,从中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庞作娟.浅探小学中年段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黄俊.新课标下小学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萤火阅读策略读书
萤火与共,赠我黄金钟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萤火
开展郊区初中学校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
我们一起读书吧
月下萤火,照亮一纸寂寞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