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主体的人的尊严与自由

2018-01-31亓畅

青年文学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哈德文盲汉娜

亓畅

摘 要: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中秘密这一主题是其中心线索,在小说中主人公汉娜为掩盖自己是文盲这一秘密甚至不惜承受更长时间的监禁。本论文从小说中秘密这一主题着手,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探究主人公汉娜的心路历程,解析其为了尊严与自由最终走向自杀的原因。

关键词:《朗读者》;存在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1

《朗读者》是本哈德·施林克最轰动的作品,讲述了叙述者“我”——15岁的米夏在一次突发疾病中受到了36岁女人汉娜的帮助,从此“我”和汉娜开始交往,而后汉娜突然不辞而别,在几年后的纳粹审判法庭上“我”与她再次重逢。汉娜为掩藏自己的秘密,维护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与自由,被迫承认了法庭及其他人对她的指控,而被判终身监禁。十八年后,汉娜的赦免申请被批准,在米夏去接她处于的清晨她自杀了。

秘密这一主题是贯穿整部小说的线索。汉娜有两个秘密:第一个秘密是她不愿意向他人透露她的过去,即她的纳粹经历的过去,这一点在米夏的叙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些事我想了解得确切点儿,她却回答不上来。她也弄不明白我为什么对她父母亲是什么人感兴趣……以及她在当兵时都干了些什么。[1]”另一个就是她是文盲这个秘密。在小说中,汉娜用各种方法对自己是文盲这一秘密进行掩盖,在二人郊游时,汉娜对“我委以重任,我不仅要选择旅行方向和决定路线,找过夜住的旅馆也是我一个人的事[2]”,因为汉娜不识字,所以这些事情只有米夏去负责,而汉娜只需要签上自己的名字,而这一切在米夏的眼里是汉娜对他的信任。在米夏留下字条去买早点时,汉娜发脾气怪米夏突然失踪,而不明所以的米夏只能自问“难道,刮来了一阵风,把字条吹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难道刚才的一切都是一场误会?她发的脾气,我破的嘴唇,她那受伤的脸,我这无助的情,这一切都只是一场阴差阳错吗?[3]”汉娜发脾气的原因表面上来看,是字条不见了,她担心米夏不告而别,而这一误会完全可以在解释清楚后得以释怀,而汉娜发了很大的脾气,甚至用皮带朝米夏的脸上抽过去,导致米夏“嘴唇马上破裂了,满口血腥[4]”,在她发脾气的背后又何尝不是对自己是文盲这一事实的怨恨,无法与人言说,只有诉诸怒吼和暴躁来发泄心中的郁结。再到后来,法庭审判汉娜时,为了避免核对笔记,汉娜承认报告出自她手,而将罪名揽到自己的身上,“你们不用请什么笔迹专家了,我承认,报告是我写的。[5]”对于汉娜供人报告出自她手而要隐藏她是文盲这一秘密,叙述者米夏在心中无数次提出疑问“难道,作文盲比当罪犯更加丢脸吗?泄露自己是文盲比坦白自己是罪犯更加可怕吗?[6]”

米夏对于这一问题的困惑始终不能释怀,于是到哲学家父亲那里寻求答案,“我绝对看不出任何理由,可以代替别人做决定,而推翻那人自己觉得比较好的做法……我们现在并不谈幸福,我们乃是在讨论尊严和自由。[7]”萨特的存在主义匠人看作是世界的本质,“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8]”,汉娜有权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自由选择,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她的意识里,维护自己自由和尊严的价值远远胜过多年的牢狱生活束缚,也就是说,即使身在牢獄,心也是自由的。“人,不仅就是她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9]”

文末汉娜自杀的悲剧也是由于作为人的她尊严和自由的丧失造成的。在监狱长写给米夏的信中,她表示希望米夏“能够为她(汉娜)找到一份工作和一个住所,……并能使其了解诸如教会、业余大学及家庭教育机构提供的各种机会……如有人陪伴,则会容易得多。[10]”而米夏对于此事的感觉是“我所不喜欢的是降临到我头上的事情[11]”,他在本能的选择逃避,而内心的矛盾挣扎和想要逃避的意愿无法从他的言行中抹掉,当他看到充满期待的汉娜时,一定会让她感到她的陌生和难以接近,汉娜的眼光里“饱含着搜索、疑问、游移和伤痛,最后她脸上的光彩消失了[12]”,多年后的重逢,期待的那个人并没有像她一样饱含爱恋,而是让人心痛的陌生,对汉娜来说,无疑是重重的打击。之后米夏又向她渗透了,“我已经为她找好了房子和工作,又给她讲我们那个社区的文化活动和社会生活,还说到市图书馆的情况等等。[13]”二人的关系不再如之前那样,汉娜始终是主导,而现在的情况是米夏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将关爱如施舍一般给了汉娜,这一切都让汉娜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一种负担,需要人去照顾,米夏和监狱长的安排无疑将汉娜物化,没有顾忌她作为人的尊严,固执坚强的汉娜无法面对这一切,想象与现实的差距让她心灰意冷。而最致命的一击则是米夏赤裸的坦露了汉娜竭力想掩盖的秘密,“你学会了看书,我是多么为你高兴,对你多么佩服。还有,你的信写得多好。[14]”对于汉娜最想保守秘密的人,她的秘密已不是秘密。

每个人都要求绝对的自由,对于汉娜来说,没人理解她,所有的人都在妨碍她追寻自由,因此“他人就是地狱。[15]”汉娜终其一生想要掩盖秘密,而最后又被人将秘密无情揭露,人被赤裸地曝光于社会中,并受着大众怜悯和同情,汉娜是无力的,最终还是丧失了尊严和自由只有死亡才能摆脱这些,死亡才是最充分的自由。

注释:

[1]朗读者,第43页。

[2]朗读者,第57页。

[3]朗读者,第59页。

[4]朗读者,第58页。

[5]朗读者,第131页。

[6]朗读者,第135页。

[7]朗读者,第143页。

[8]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42页

[9]朗读者,第337页。

[10]朗读者,第194页。

[11]朗读者,第194页。

[12]朗读者,第197页。

[13]朗读者,第199页。

[14]同上。

[15]萨特著作的名。

参考文献:

[1]本哈德·施林克(钱定平译):《朗读者》。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

[2]中国哲学院哲学所编:《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

[3]马新国:《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哈德文盲汉娜
寻找最美味的胡萝卜
寻找最美味的胡萝卜
《假文盲》的启示
“新文盲时代”
童心造就成功
汉娜的惊喜
莫哈德担任美宇航局常务副局长
明证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少女汉娜的生死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