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拟亲属称谓的不对称现象

2018-01-31龚旖晗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期

摘 要:拟亲属称谓在汉语中的使用十分广泛,而在英语中却不经常出现,本文分别分析了汉语和英语中拟亲属称谓的使用情况和类别,通过对比发现两种语言的拟亲属称谓呈现一种不对称的情况,并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这种不对称现象的成因。

关键词:汉英对比;拟亲属称谓;不对称

作者简介:龚旖晗(1994-),女,汉族,湖南省南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外语言与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2

拟亲属称谓一词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事实上它在汉语中存在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而且使用得相当普遍。它属于称谓系统中社会称谓的一个分支,[1]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亲属称谓的泛化和延伸,“拟亲属称谓语是指在社交过程中使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非亲属的一种特殊称谓。”[2]

一、汉语中的拟亲属称谓

拟亲属称谓悠久的历史使它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拟亲属称谓系统,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使用不同的拟亲属称谓能够区分出被称谓者的年龄、身份、社会地位等,同样也能体现出说话者的社会角色和个人修养以及个人情感,反应出交谈双方的关系亲疏。因此可见拟亲属称谓丰富了汉语称谓系统,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某些社会称谓的缺乏。

汉语的拟亲属称谓系统十分庞大和繁杂,有的是按照辈分和年龄而来的,有的却不是,加之人们在使用的时候还经常根据场景对象的不同增加修饰成分或语缀,这就导致了拟亲属称谓的数量非常多,并且难以归类。目前国内关于拟亲属称谓的分类主要有两种看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划分。

第一种是按照拟亲属称谓的内涵划分,可以分为有辈份限制和无辈份限制两大类,也就是说称谓者和被称谓者之间是否需要按照他们实际的辈份和年龄来称呼。这一种分类方法是田惠刚先生在他1998年出版的《中西人际称谓系统》中提出的,在此之下又根据其内部结构有辈份限制的拟亲属称谓分为13类,无辈份限制的分为5类。这种方式第一层次的划分太宽泛,且界限不够明确,划分的意义也还有待商榷;第二层次的划分又太过细致,以词缀和结构来划分很难做得十分全面,难以穷尽所有的拟亲属称谓。

因此我更倾向于第二种方式——根据拟亲属称谓中核心的亲属称谓来划分的。这种分类方式是由潘攀先生在他《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一文中提出的,它所依照的原理正是拟亲属称谓产生的方式,既然拟亲属称谓是由亲属称谓泛化、社会化而来的,那么它的核心部分仍然是亲属称谓,因此这样划分是合理的。此外,虽然汉语中亲属称谓的数量多达数百个,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泛化,其实泛化的亲属称谓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也就为这种分类方式提供了可行性。潘攀先生認为在现代汉语中泛化较为定型的亲属称谓只有16个,分别是“爷”、“奶奶”、“伯”、“叔”、“伯母”、“妈”、“娘”、“婶”、“姨”、“哥/兄”、“嫂”、“姐”、“兄弟”、“弟”、“妹”、“姑娘”,在此基础上,根据对象、场合、欲求等的不同,可能会加上“老”、“大”、“小”等词缀或者是被称呼对象的姓,从而产生各种变体。这种分类方式十分清晰和直观,也比较全面的,今后就算发现有遗漏,数量也不会多,可以增补上去。

二、英语中的拟亲属称谓

与汉语中的情况不同,英语中拟亲属称谓使用得很少,田惠刚先生在他的书中就指出,在英语国家中,对于非亲属关系的人使用亲属称谓是不符合习俗的。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虽然少,但是英语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非亲属称谓的,是有过使用历史的,大部分都能在权威词典中找到相对应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几个:

1、aunt这个词的基本意思可以对应我们汉语亲属称谓中的“伯母”、“婶”、“姨”等,它在英语中也可以用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相当于“阿姨”,不过这种用法的使用范围很有限,仅限于孩子称呼和自己父母关系很要好的朋友,且需要加上被称谓者的名字。不过也有特例,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就收录了词条“agony aunt”,意思是知心阿姨,指的是一个叫做“为读者解忧”的专栏的撰稿人。

2、uncle用法与aunt相似,相当于“叔”、“伯”,是儿童用语,用来称呼父母的朋友,需要加上名字。

3、father、mother、sister这几个词作为拟亲属称谓的用法相当特殊,只能用来指称神职人员,教徒可称神父为father,尤其是在天主教中;sister则可表示修女;而mother可以用来称呼女修道院院长。

4、brother这个词也有类似于汉语中“兄弟”的意思,不过使用范围也很受限,黑人男子之间可以用brother来互相称呼对方,不过仅限于口语,不是特别正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同在某种组织内部的男性成员可以互相称呼对方为brother,也就是同仁,同行,会友等,另外也可以用来称呼修士,brothers in arms指的是战友。

5、son这个词原本的意思是“儿子”,在英语中泛化以后年长者可以称呼男孩或年轻男子为son,表示“孩子”的意思。类似的词还有sonny,本身就是“孩子、小伙子”的意思,用于称呼男孩或比自己年轻得多的男子。这种用法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

6、granny这个词的拟亲属用法相当于汉语中的“奶奶”,《21世纪大英汉词典》有收录这一义项,“老妇人,老奶奶,老太太”,常被儿童用来称呼年长的非亲属。

总的来说,英语当中确实存在着少数一些拟亲属称谓,但是使用频率较低,使用时的限制也比较严格。

三、汉英拟亲属称谓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

从上面的总结来看,与汉语情况相比,英语中拟亲属称谓的数量自然是完全比不上汉语的,但是仔细分析也能发现,汉语中泛化较为定型的16个亲属称谓,其对应的英语亲属称谓也基本都出现了泛化的用法,可以说亲属称谓泛化这种倾向是存在于大多数语言中的,并且由此也可以看出,人们在选择泛化的亲属称谓的时候,是有一定共同规律的。但是即使都产生了泛化,英语亲属称谓的泛化程度也是远不及汉语的,这就表现为英语拟亲属称谓存在各种使用限制并且使用频率低下,一般在社交场合中,即使是非正式的,也很少使用拟亲属称谓,一般的父母也从小教育孩子要以Mr./Ms.来称呼他人。因此,从整体来看,汉语和英语的拟亲属称谓使用情况是十分不对称的。endprint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不对称现象,归根究底是汉语和英语的亲属称谓系统本身就不对称,二者的亲属称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体系。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George Peter Murdock,1897.5.11-1985.3.29)创立了世界六大类亲属称谓制度,[4]其中汉语亲属称谓属于苏丹制,对各种亲属关系的区分极为详细,每个亲属都有不同的称谓,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本质上是由中国讲究长幼有序、男女分明、内外有别的传统制度和文化所决定的,复杂的亲属关系造成了数量庞大的亲属称谓。而英语的属于爱斯基摩制,不标明父系母系、直系旁系,只注重尊卑辈分。这是因为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曾经的外延家庭结构就逐渐被核心家庭取代了,而核心家庭人数较少,除此之外的亲属关系相对松散、亲属称谓也比较模糊,具有概括性,这就导致了英语的亲属称谓数目很少,也远不如汉语复杂。

既然英语中的亲属称谓本就要远远少于汉语,那么亲属称谓泛化而来的拟亲属称谓在两种语言中呈现一种不对称的状态也很正常了。当然两国文化的不同,也导致了两国人民在处理泛化这个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中国数千年来的农耕文化导致了安土重迁、聚族而居的传统,人们崇尚大家庭,注重由血缘关系而来的强大的家族凝聚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社会始于家庭,人们习惯于把社会、国家看作是家庭的延伸,因此又有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说法,认为理想的人际关系应该是把对方看成一家人,在这种文化心理的影响下,人们普遍通过使用拟亲属称谓来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以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而西方的传统文化主要源自航海和商业文化,强调的是自我和个人奋斗。而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平等、自由、博爱”的人文主义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强调个人价值重于家庭和封建伦理,很少强调“集体”思想。且一般西方的家庭成员居住都比较分散,子女一旦成年就独立门户,家庭、血缘观念相对中国而言比较淡薄,不喜欢跟他人交往过密,因此通常不能随便地以亲属稱谓称呼非亲属,就算使用了,也很难达到汉语中的这种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宏基,常庆丰. 称谓语[M].新华出版社.

[2]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8,02.

[4]严苡丹.《红楼梦》亲属称谓语的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