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现代汉语歧义的研究

2018-01-31万田芳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期

万田芳

摘 要:本文主要总结梳理了关于汉语歧义研究的成果,包括歧义的类型、歧义分化的方法、消除歧义的手段等方面,尤其是分化歧义的方法,结合陆俭明先生和邵敬敏先生的研究进行了整合,更便于理解、学习和掌握。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法;歧义现象;歧义的分化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2

传统语法早前就注意到了语言中的歧义现象,但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规避歧义的产生,并未客观公正地进行相关的歧义研究。而现在的语言学家正在积极探讨、研究并企图揭示歧义现象背后的语法规律。

歧义结构研究是近年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很多学者致力于归纳歧义的类型,这对我们找寻歧义产生的原因提供了前提。歧义首先可分为口头歧义和书面歧义两大类。口头歧义主要是因为同音造成的,如期中/期终考试。书面歧义又可分为词汇歧义、结构歧义、语义歧义、语境歧义。

词汇歧义是由于词的多义性造成的。如“这些人多半儿是山师的学生”这里的歧义来自“多半儿”这个词;再如“他走了一个小时了”这句话的歧义就是因为“走”既有步行的意思,也有离开的意思。

结构歧义是因为句法因素造成的歧义,可以再细分为三小类:a.词和短语同形。“炒鸡蛋”既可以理解为“炒蛋”,也可以理解为“炒几个鸡蛋”,所以就造成“他要炒鸡蛋”的歧义。b.结构关系的不同。“进口彩电”可以为动宾结构,也可以为偏正结构。c.组合层次不同。这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组合层次不同但没有造成句法关系的不同,如“新职工宿舍”可以为新的职工宿舍,也可以为新职工的宿舍。这两种理解都是偏正结构关系。另一类是组合层次不同同时造成结构关系也不同,如“安排好工作”可以把“安排好”放在一起理解为动补关系,也可以把“好工作”当作偏正关系来理解。

语义歧义是指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的不同而造成的歧义,“连校长都不认识”,这里的“校长”既可以是“認识”的施事,也可以是受事。还有一种情况,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歧义,“老王有个女儿,很骄傲”,这里“很骄傲”既可以指向“老王”,也可以指向“女儿”。

语境歧义。“不想穿裤子”可以理解为想穿裙子或是想光屁股……

歧义结构之所以引起汉语语法学界的重视,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分化歧义结构必然涉及语法研究的方法论。不同原因造成的歧义往往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分化。所以说,积极进行对歧义分化方法的研究,将会直接推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更新与深化。

(一)语义指向分析法。“语义指向”按狭义的理解即指句中的某个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词语或是哪个成分发生最直接的关系。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例如“老王认为,张三害了自己”这里的“自己”既可以跟“老王”同指,也可以跟“张三”同指。吕叔湘先生很早就提出“论结构关系,A应该属于B,但在语义上A指向C”这一问题。

“语义指向”可以超越句法结构关系和层次,它有助于语义结构的建立,也对某些用句法关系、层次或语义关系无法解释的歧义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例如“研一就二十本书”,这里的副词“就”表示范围限制义,当它指向“研一”时,全句可理解为才读研究生一年级就要看二十本书;当它指向“二十本”时,全句可以理解为研究生一年级只需要读二十本书而已。

从理论上来说,句中的每个句法成分都应该具有语义指向的问题,可实际上,不是所有的句法成分都必须运用语义指向的分析手段的。根据语法研究的需要,三种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值得我们研究,分别是补语、修饰语(包括状语和定语)以及谓语。这三种句法成分存在一个共同点,即都是“说明性成分”。

(二)语义特征分析法。所谓语义特征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某句法格式各实例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解释、说明某些语言现象的分析方法。我们看这三句话“小芳买了一本书”,“小芳卖了一本书”,“小芳借了一本书”。这里的“买”有“获得”义,“卖”有“给予”义,而“借”既有“获得”义也有“给予”义。这就造成了第三句话有歧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小芳借出去一本书,也可以理解为小芳从别处或别人那里借回来一本书。

“语义特征”原是语义学中的概念,我们把“语义特征”这个概念借鉴到语法学,主要为了两个目的:一是用来解释造成同形多义句法格式即歧义句法格式的原因;二是用来说明在某个句法格式中同一个词类下的某些词可以进入,而有的却不能进入。

我们这里讲语法学中的词的语义特征,是都要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概括得到的,不能单纯从词义的角度来分析。离开具体句式的词的语义特点的研究不一定具有句法上的价值。确定某些实词是否具有某种语义特征,就必须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才可以。

(三)语用条件制约与“预设/焦点”分析。朱德熙先生曾提到“说话人企望或不企望某事的发生——是语言以外的东西。”这“语言以外的东西”实质是属于语用范畴的。例如隐含义,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说的话语中常常隐含着一些意思,但是通过句法分析,交际的另一方可以体会出来。隐含义的确认,涉及有关语义联系中“联”的观念的建立。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多联”,只有“多联”的对象在句中全都出现了,那么该句便没有歧义。“小芳吃了一个猕猴桃,又吃了一块蛋糕”这里的“又”的“共联项”在句中都出现了,所以该句没有歧义。若是隐藏一个“共联项”,“小芳又吃了一块蛋糕”,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小芳吃了蛋糕之后又吃了一块蛋糕,或是小芳吃了桃子之后又吃了一块蛋糕等多种内容。

将“预设”和“焦点”两个概念同时用到分化这类语用歧义的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白V”。“白”的甲义为:付出代价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这时,“白”可以用重叠形式“白白”替代。“白”的乙义为:获得利益却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白”不能用重叠形式“白白”替代。有一部分动词和“白”组合,可以表示甲义和乙义,因而是歧义的。如“白吃了一顿饭”这里既可以理解为别人请客;也可理解为刚吃了一顿饭,结果全给吐了。endprint

最早提出汉语歧义结构研究的是赵元任,在《北京口语语法》中他举了两个例子:“他是去年生的小孩儿”和“他是 一九四八年选举的总统”。朱德熙先生是国内率先研究歧义结构并卓有成效的人,在《论句法结构》中,他运用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和方法成功地分化了因层次结构不同而产生的歧义,经典的例子是“咬死了猎人的狗”。而“屋里摆着酒席”则是他用变换分析法去进一步分化因为深层语义关系的不同而产生的歧义的典型例子。

八十年代研究歧义问题的论著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描写歧义的类型,同时涉及构成歧义的条件,吕叔湘的《歧义类例》收集了相当多的语言材料,并做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可以称得上集大成者;二是探讨分化歧义的方法,从理论上分析歧义的性质,朱德熙的《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对此作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同类文章中最有启发性也最有深度的一篇文章;三是讨论语境歧义及消除歧义的语用手段。

目前,对汉语歧义结构的研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地方,如歧义格式与语义的关系。其实,造成歧义主要与语义有关,即在某些语义条件下,有的结构就会产生歧义,格式的歧义是潜在的,并非所有进入格式中的词都能造成歧义,而是要有一定的语义条件限制的。还有关于歧义度的研究,即歧义结构歧义强弱程度的研究,赵元任认为影响歧义度的重要因素是对结构的各种解释的相对频率,各种解释的频率大致相当,则歧义度就高,反之,相差悬殊,歧义度就低。

现代汉语歧义的研究是复杂又有趣的,我们不要错过这个奇妙的机缘 去由此开启对语法规律探索的新旅程。

参考文献:

[1]《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增订本)》,邵敬敏、任芝朠、李家树、税昌锡、吴立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2]《現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四版)》,陆俭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7.

[3]《汉语语法学史稿(修订本)》,邵敬敏著,商务印书馆,2006.

[4]《汉语追梦录——邵敬敏汉语语法论文精选》,邵敬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10.

[5]《歧义类例》,吕叔湘,《中国语文》,1984.5.

[6]《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口》,邵敬敏,《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

[7]《论歧义结构的潜在性》,冯志伟,《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6.

[8]《论句法结构》,朱德熙著,《中国语文》1962.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