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2018:纪录片主流话语回归之年

2018-01-31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纪录片

高 峰

(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主任)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融媒体不断整合和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纪录片呈现稳健发展的态势。我国纪录片题材内容进一步多元化,纪实手法不断推陈出新,跨平台受众持续增长,国际化合作日益频繁,纪录片作为传承历史、记录时代的重要影像创作方式,越来越多地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喜爱,在价值观引领和传播国际形象等方面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际纪录片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下,在应对跨平台传播、产业化进程等诸多问题上,新时代纪录片的政治身份将被继续强化,我国纪录片主流话语回归,展现了我国纪录片人的勇气与智慧。

本次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24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十优、纪录片优秀栏目、年度频道、年度人物推选活动” 自2018年6月开始征集作品至8月10日截止,共收到来自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各省市83家电视台、30家部委影视中心等相关机构、110家影视公司、21家大专院校、独立制作人等报送的作品629部、栏目62个、纪实频道9个,其中包括:短片300部,长片135部,系列片194部,栏目62个,纪实频道9个。初评于8月21、22日在北京举行,进入终评的节目包括:微纪录38部,短片83部(入选率28%),长片78部(入选率57%),系列片103部(入选率53%),栏目62个,纪实频道9个。从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其中不乏在题材选择、拍摄技术、传播方式上有所突破的诚意之作,成为我国纪录片转型探索之路上里程碑作品。

一、纪录片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

纵观2018年我国的纪录片作品,既有由专业纪录频道、卫视综合频道制作播出的时政专题、人文历史等传统优势的纪录片,也出现了由影视制作公司策划发行的迎合受众喜好的新媒体纪录片;既有篇幅宏大、格式规整的大型系列纪录片,也有短小精悍、开放亲和的微纪录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融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纪录片人通过一次次有意义的创作实践,不断拓展着纪录片的内涵与外延。

1. 微纪录片方兴未艾

从2017年开始,央视纪录片频道的节目生产模式中长片规格从原来的50分钟、25分钟,正式增加了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和90分钟的记录电影,这体现出了纪录片这一名词的篇幅定义受到了新媒体传播的影响。

2018年元旦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分为四季,每季25集,共展示了100件文物,每集仅用5分钟以全新视角认识读懂中华文化。该片以“中国历史纪年”来建构百集国宝的顺序,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目光跨越八千年,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处考古遗址,千余件文物。首次用文物讲文化,用文物梳理文明。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中华文明再认知过程,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国宝再发现之旅。比起传统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制作模式大有不同,它采用短小精悍的分集设置、精致的微纪录小视频,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特征与节奏,让更多繁忙的现代人“快速充电”,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开播当天获得高度好评,不仅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相关微博短视频点击量当天也达到24万余次。

《改革开放40年·变与不变》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创作背景,用微纪录的方式反映40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变化,同时反映变化当中不变的精神源泉,共40集。从“城事”与“人事”两个层面,聚焦广州等地,以城市的变迁、城市面貌的改变,和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普通人两个主题展开。“小大正”,小视角、大情怀、正能量,以小故事、小人物作为切入点,运用历史影像和现实景象的对比与记录,讲述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故事,将广东这片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40年时代变迁浓缩在3分钟微视频当中,打造成一个集故事化、人物化、网络化、影像化于一体的,代表着时代缩影的系列精品微纪录作品。

2. 纪实美学成为创作的主流趋向

纪实美学作为纪录片魅力的核心因素,近年来已成为社会主流的审美取向,同样,将纪实美学引入其他影视艺术门类也成为较为普遍的创作趋势。2013年纪实性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在湖南卫视一经播出便获得空前的成功,不仅获得了平均收视率4.105%的傲人成绩,成为当年的现象性综艺,也开创了“纪录片+综艺”的节目模式先河。近年来,电视行业颓态初现,电视广告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而纪录片却成为电视行业的一匹黑马。随着制作水平与理念的不断成熟,2018年我们同样看到了很多颇具创新精神的尝试。

《72小时》是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的一档纪实栏目,节目时长26分钟,每周一期。以72小时为拍摄周期,每一集择取一个公共空间,采访在此出现的不同人群,询问他们此时此刻出现在此地的原因,并邀请他们分享各自的人生故事。《72小时》聚焦人的生活、人的状态、人在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难题和遭遇,讲述普通人微小的人生故事来观察人间百态、记录感人瞬间、传递善良、温暖与积极向善的正能量。

《奇妙之旅》栏目定位于户外探险、旅行类题材。表现形式是通过纪实手法记录主人公不同寻常的旅行过程,让观众跟随主人公一起完成探索自然、完善自我、实现梦想等有意义的目标。在宣扬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同时彰显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奇妙之旅》的每期节目都有一位“主人公”或一个团队,为了实现明确的目标,开始一场不一样的旅行。力图让观众在观赏节目的同时跟随纪实影像来一场“不一样的旅行”,足不出户体验旅程中的奇妙乐趣。

《诗意中国》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凝聚新的力量,以诗意的视角解读城市的历史密码,打造城市的文化名片。该节目着力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以诗歌为线索,以历史为背景,以文化为内核,以精神为诉求。将诗歌与历史整合,让历史在诗意中鲜活可触,让诗歌在历史中生动还原,站在今人的角度回溯诗意的历史。让“诗意的政治”为中国的复兴和崛起鼓荡风帆,让人民“诗意地栖居”在这片蕴含着无限诗意的大地上。

从以上的代表作品来看,我国纪录片正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去适应当今时代的审美与传播方式的转变,并用强有力的纪实魅力去感染受众,在网络环境日趋复杂、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增强着纪录片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引导与整合作用,承担着引导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丝路,我们的故事》《中国超越想象》《中国再发现》等展现我国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与繁荣开放程度的纪录片,他们突破了以往宣教型纪录片的固有模式,通过简短的篇幅,以国际化的视角和戏剧化的表达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了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拓展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空间,传播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二、纪录片题材展现家国情怀,传承共同记忆

2018年中国纪录片佳作不断,呈现出繁荣增长的良好的态势,其中不乏创造579万票房的扶贫公益类型纪录片《出山记》以及由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突破300万播放量成为“网红”纪录片的《人生一串》。我国纪录片的类型与目标受众进一步明晰,在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作品形态和制作传播模式的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纪录片创作题材选择上除了传统宣教、红色题材继续保持优势外,也出现了一系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他们以我国的文物、美食为线索,将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成为讲述中国故事和记录“中国梦”的最佳载体,完成了打造国家共同记忆影像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论是《出山记》的票房表现还是《人生一串》的口碑传播都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我国纪录片产业不断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未来几年,我国纪录片的产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剧,迸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1. 时政纪录片人文情怀浓郁

时政纪录片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递“中国梦”“中国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阐述党和国家重大施政方略和展现重要成绩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我国的时政纪录片品格高远、立意深刻、制作精良,不但能够圆满完成引导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而且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2018年的时政纪录片除承袭了其类型的传统优势外,在对一带一路、全面小康、党史等题材的创作中还展现了更为精妙的人文表达。

《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全片分三集。第一集 “People’s Republic”(“人民情怀”),讲述精准扶贫、医改、教育、高铁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故事,集中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第二集“Running China Now”(“大国治理”),讲述供给侧改革、科技创新、环境治理等领域的案例,集中阐释中国的新发展理念和成功实践。第三集“All Aboard”(“合作共赢”),讲述“一带一路”倡议、肯尼亚蒙内铁路、中欧班列等故事,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示中国和平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

《出山记》讲述了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大漆村的党总支书记申修军带领村民开展修路、种植黄花等一系列脱贫工作的故事。截至2017年10月,大漆村易地扶贫搬迁91户400人,脱贫155户456人,大漆村全面步入小康的那一天越来越近。该片通过大漆村脱贫的跟踪记录,完成了对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过程的速写,摄制组历时300多天驻扎在大山深处,通过记录几个家庭的生活变迁,为这一历史进程留下了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

大型文献纪录片《回望延安》站在新时代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追根溯源,突出延安精神的时代启示,特别是突出党的七大的历史贡献,把聚焦点放在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上来。围绕“形成一个领导核心”“实现一次理论飞跃”“创造一批基本经验”“锤炼一支过硬队伍”四个部分进行架构,以历史资料多维呈现、历史见证人多方回忆、党史军史专家精当讲解等形象生动的方式,以故事化叙事手法,系统展现延安时期党在治党治军过程中经历的重大事件、定位的雄途方略、取得的伟大成就、形成的优良传统、获得的宝贵经验,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生动历史教材。

2. 历史文化纪录片拍摄手法精进

处于我国纪录片创作强势领域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在2018年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以产量高、质量上乘、影响力强等特点领跑纪录片收视。历史文化记录片提取中国文化与历史资源,承载着观史知今的重要使命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社会责任,2018年的历史文化纪录片选题广泛,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回溯警醒,又有对家国情怀的关照,通过高科技拍摄手段与多种叙事手法的运用,拍摄手法日益精进,呈现出较高的质量与水平。

《南京之殇》采用故事化的结构形式、情节化的表达方法讲述历史,还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惨案的真相,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将文献、历史影像恰到好处地与剧情相融合,记录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一批普通的外国人冒着巨大危险,以各种方式救助中国难民,并为揭露历史真相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与证据。本片于201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国家公祭日之际,在A+E美国电视网络下属的历史频道美国区(History Channel)、亚洲区(History SEA)首轮播出,并在江苏公共频道同步播出,首播超过40个国家。

纪录片《中山国》分《发现》《崛起》《繁盛》《拐点》《悲歌》《流韵》六集,每集50分钟,摄制组历经三年,细致梳理了中山国从立国、繁盛到消亡的历史,遍访国内外这一领域的顶级专家,拍摄了故宫博物院、东京国立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等二十余家博物馆大量国宝级文物;对中山国文物与遗存进行全面的整理、展示,广泛吸收海内外中山国研究的学术成果,以动画高科技和情景再现的手段,打造这个神秘王国璀璨的图景,向世人讲述中华民族历史大融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页。

《有个学校叫南开》通过讲述百年名校南开的传奇故事,折射了百年中国和近代天津,以及一代知识分子的时代命运。1904年,就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严修、张伯苓选择了用教育来挽救祖国。他们从一座私人宅邸开始,慢慢建立起了现代化教育的小学、女中、中学和大学。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他们还将教育的血脉延展到祖国的大西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战争还是和平,无论苦难还是辉煌,“南开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百年南开的渴望已经融入了百年中国的梦想。

3. 社会现实纪录片彰显现实主义价值

社会现实纪录片聚焦当今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擅长通过刻画普通人的生活凸显其背后深刻的时代特点,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多维度、近距离观察的可能,既反映了时下热点的社会事件,又同样关照了社会的边缘或底层群体,2018年的作品中不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思考的佳作,社会现实纪录片的创作不再拘泥于题材的刁钻与新奇,而是呈现了更为广阔的胸襟与姿态,进一步彰显了现实主义价值。

《医院纪事》讲述了在医改背景下,武汉中心医院面对压力大举改革,并取得患者信任的故事。医院院长、普通医生、改革赋予权力的药剂科长,在新的医改里,他们选择着自己的方向,他们的作为彰显出的是中国主流医疗人群的个性品质。该片也在表达医改、医疗市场化对社会影响深远,主人公蔡长春,面对医疗市场化,仍然坚持 “职业化精神”行医,他的尽职尽责不仅让人看到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良知,也让人感受到“职业化精神”的魅力。该片通过细致深入的刻画,展现了我国医改这一重要的社会进程,现实主义魅力直指人心。

《警察的故事》以真实纪录的方式,紧扣和谐与平安的守护者这样一个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警察的工作和生存现状,主要内容包括人物形象即警察的典型形象和案例,其中这些案例有各种突发的事件,也有重大案件的侦破过程,也有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以此让观众来了解一个有血有肉、可敬、可亲、乃至可爱的警察,同时也要让观众感知到平安和谐生活的背后,人民警察的辛勤付出。将警察这一群体摆脱了固有的形象概念,拉近了心理距离,通过描绘警察这一职业的辛勤与坚守,给予观者更深的情感共鸣。

《追眠记》将焦点锁定在“失眠群体”这一新生又庞大的社会群体,重点探讨了在当今社会人们承受压力的表现形式,将“失眠”与社会发展现状联系起来,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该片是中国首个关注国人睡眠状况及背后社会问题的系列纪录片,通过历史地理、社会观察、科学实验的角度,讲述睡眠的故事。不但探讨了人们在应对失眠与压力时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更引发了社会对于“失眠群体”的重视与关怀。

《零零后》以连续十年跟踪拍摄十几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为主要内容,呈现了零零后一代的生活现状,讲述了零零后一代面对的种种问题与抉择,个性与制度、应试与素质、留守与留学、青春期与亲子关系、独生子女与二胎政策等不同的教育主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思考,也是难得的文献素材。

4. 人文艺术纪录片风格化趋向明显

人文艺术纪录片是以文化与艺术为主要表现内容,通过展现颇具时代特点的人文艺术活动或作品,实现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与审美的社会使命,充实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观者艺术审美与文化欣赏的需求。人文艺术纪录片创作素来以高规格的艺术格调为准绳,难免显得有些“曲高和寡”,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出人文艺术纪录片正在努力跳出原有的刻板印象,无论从选题还是叙事手法上都显得日益亲和动人,解说词也不再刻意追求字正腔圆,多了些许市井的味道与调侃,纪录片也愈发显现出风格化与品牌化的创作初衷,呈现出繁多样式的同时也博得了观众更多的喜爱。

《择木而栖》讲述了新一代年轻匠人对于手工艺的态度,陈志远的木工坊坐落在北京市顺义区的一个产业园,他和伙伴们毕业后没有选择稳定的工作,而是戴起围裙,拿起锤子和锯子,敲敲打打地做起了木工。摄制组以纪实手法,跟拍了木匠们的工作日常,以定格动画等手段,拍摄了这群年轻人在浮躁纷乱的选择中,是如何听从内心的声音,并以年轻人特有的方式,将木工重新带入了人们的视野,也让这份古老的传统手艺焕发生机。本片将匠人精神的传承视角转向了年轻人,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更具时代魅力与特色。

《书香·最美的故事》通过追踪《订单·方圆故事》从选题到出版,直至获奖的过程,体现故事背后包涵的众多人的坚持和梦想,展示出出版业、独立书店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困境和坚持。片中采用大量的人物采访作为叙事线索,感情细腻充沛,人物情绪饱满;同时采用了精心设计的无解说字幕展示图书中的内容和故事,手法新颖;用朴实醇厚的传统纸张风格作为包装基调,体现传统文化之美和人物故事的朴实厚重。该片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将与主题紧密联系的几个人物和故事分版块叙述,各版块的结构又能做到相互承接,使叙事层层递进,最终将主题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坚定的文化自信让出版人在国际上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声音。

纪录片《廊桥筑梦》历时一年拍摄,展示泰顺三座古廊桥从冲毁到重修的纪录,把“桥”和“人”结合起来,力图以非遗传承人、文保干部、守桥人等真实人物故事为主线,讲述人们为廊桥修复艰苦奋斗、匠心传承、互助互爱的故事,见证百年廊桥的重生。不仅突显造桥的技艺传承,更是展现世世代代民间营造与保护廊桥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自信,凝结成一部珍贵的历史档案。

《伟大的舞者·圣殿》用纪实和象征,表现与再现的手法,深入细致地展现中央芭蕾舞团的芭蕾舞演员从台下到台上,从平凡到不平凡的人生故事。在中央芭蕾舞团这座艺术圣殿里,年轻演员们必须经过金字塔式的残酷选拔,从群舞、领舞,到独舞,最后到主要演员,每一步都让他们紧绷神经。本片采用简约主义风格,再现和还原了中央芭蕾舞团中不同角色的舞者,各自的生存现状、面临的种种困境与压力、对未来的渴望或迷茫。但相同的是,每一位舞者内心对芭蕾舞的坚守与热爱,对心中“芭蕾圣殿”虔诚的信仰、诉求与奉献。

5. 自然探索纪录片涌现佳作

随着航拍技术、3D影像技术等纪录片拍摄技术的成熟和国际合作的日益密切,我国自然探索类纪录片逐渐走出摄制人才不足、拍摄资金短缺等困境,克服了拍摄难度大、时间跨度长等现实困难,涌现了一批记录我国自然风貌、凸显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准自然探索纪录片。

《大河之上——远方也故乡》以迁徙的鸟的视角,引领观众进入山东东营的一片河口湿地。鸟群经过一路风霜辗转,最终选择黄河入海口来休养生息,来年这里又会成为鸟儿们繁衍后代的天堂。在这工作生活的人们用各自质朴本真的态度,对待着这些从天而降的精灵。他们与鸟为伴式的工作和生活,成为影片最自然鲜活的调度。有些鸟儿竟选择了留下,停止了往复迁徙的旅程,将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作为它们的新家和新的故乡,在此繁衍生息。该片体现了我国近年来环境保护的成效,也反应出创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希冀。

《深探中国第一长洞》描绘了中外专家联合探险队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前往中国贵州,深探当时探明长度亚洲第二,中国第一的贵州绥阳双河溶洞的经历。历时15天的考察,充满未知与险要,要想夺回亚洲第一长洞的荣誉,就需要本次探测长度超过31公里。该片悬念迭起,真实动人,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科普教育价值。

《喜马拉雅高山兀鹫》讲述了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一个叫做扎西的喇嘛救助高山兀鹫的故事。他到处寻找死去的动物帮助高山兀鹫,由于气候变暖,自然死去的动物比往年少得多。喇嘛又绝不能够杀生,甚至不能期待生命死去,这让他充满了矛盾。该片通过戏剧化的叙事手法,展现壮美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将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思考融入其中。

三、我国纪录片产业格局逐渐完善

2017年世界纪录片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与调整,也为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我国纪录片不断扩展产业边界,蕴含“纪实”元素的短视频和纪录电影都在自身领域带来了丰厚的产业回报。2018年,我国纪录片产业格局逐渐完善,产业链的闭合与持续扩大的受众规模,带来了我国未来纪录片市场无穷的想象空间。

1. 纪录片生产投入趋向多元

近年来,电视行业颓态初现,收视率与广告收入屡破新低,随着受众对于电视剧和电视综艺审美的小众化趋势明显,电视作为传统大众媒介更多地承载了寓教于乐的社会责任,电视新闻、纪录片已成为电视收视的生力军。而随着受众接受度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优质的纪录片越来越得到市场的关注与认可,纪录片逐渐摆脱了生产投入靠“分配”的困境,出现了电视台、台属制作公司及民营公司多元投入的局面。纪录片以IP为中心,集广告、赞助、电商与线下产品于一体,有效地将文化影响力转化成市场价值,成功推动了生产投入的逐年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纪录片盈利模式的创新。

2018年,各大视频平台在纪录片领域持续发力,加紧布局,重点运营项目均表现不俗,还将目光投向海外,不断扩充自身的片库资源,除此之外,大力推动自制项目,网生纪录片呈现井喷式增长,腾讯视频成立了“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优酷致力于打造纪实院线,B站推出了针对纪录片的“寻找计划”,短时间内产生了一批现象级的口碑作品,也将我国商业纪录片推向更高水平。

《讲究》栏目由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制作播出,一周双播,每集15分钟,以“匠人的精神”记录“匠人的故事”,通过极致记录手工艺品后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让人们看到真正的“灵”和“魂”。以中国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为脉络,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先辈流传的精湛技艺为主题,拉近普通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通过多位来自不同领域、阶层的传统手工艺人的故事,来重新定义 “匠人匠心”。共有9个主题,包括:酒传,微雕,面线,剪刻,徽墨,点翠,砖雕,鱼羹,团扇,紧抓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匠人精神”这一社会热点,成功获得了网生代观众青睐,拥有不俗的口碑。

2. 纪录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

2018年中国纪录片市场化不断推进,在全球纪录片产业战略版图调整的影响下,我国纪录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化发展机遇,院线纪录片在票房和数量上呈现出几何性增长,视频平台在纪录片版权购入与原创制作两端同时发力,在我国巨大的人口红利下,新媒体纪录片的版权收入增长喜人。院线票房收入与新媒体版权收入成为纪录片除却电视台收视外主要的盈利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未来纪录片的产业链仍将继续扩展,形成更加多样的纪录片盈利模式,推动纪录片市场化进程的同时,也将提高我国纪录片的质量与国际影响力。

《人生一串》是由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片,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近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与以往的烧烤节目不同,《人生一串》极具市井气息,把镜头从庙堂拉至寻常摊铺,真实地去展现烧烤的乐天内涵与江湖风味。自6月20日开播以来,这部专题纪录片已经获得超过4260.2万的点击量,87.7万个弹幕互动,逾94万收藏量。《人生一串》所呈现的烧烤文化,既是对我国辽阔美食疆域的真实记录,也反映出青年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交压力”,毕竟在外卖盛行的年代,三五朋友围坐吃烧烤的市井气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于忙碌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审美距离”,所以《人生一串》的走红,除却本身的精良制作外,还得益于哔哩哔哩公司对于市场化选题的精准运营。早在2016年,在B站走红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让B站成为受益人的同时,也让它见证了纪录片蕴藏的巨大商机。

《长征》(国际版)通过对“人类史诗——长征”的生动描绘,深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非凡历程,揭示了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对于激励亿万人民群众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该片于2018年1月6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截至1月8日9:30,大型纪录片《长征》(国际版)在央视网多终端触达人数累计超过1.6亿,全网视频播放次数超过760万,收看人数超过51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00万;海外社交平台在Facebook账号对《长征》国际版栏目进行宣推,获得总浏览量近20万次,独立浏览用户近11万人。大型纪录片《长征》(国际版)上、下两集通过联合传播平台在全网发稿量超过130篇,覆盖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手机百度、秒拍、微博、第一视频、腾讯、网易新闻、北京时间等渠道。

四、结语

2017—2018注定是中国纪录片发展中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纪录片在稳健增长过后迎来了主流话语的回归,无论是从纪录片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展,还是题材的选择上的共同记忆的传承,中国纪录片市场化进程的脚步从未停歇。虽然,中国纪录片存在着人才短缺、产能不足、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现实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市场活力的注入与整个行业的规范与提升,我国纪录片将通过一代又一代纪录片人的不懈奋斗,迎难而上,高歌前进!

猜你喜欢

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