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粤东人口迁徙与其气候因子

2018-01-30王晓泳

卷宗 2018年35期
关键词:明清粤东气候因子

摘 要:明清时期粤东人口大量增长。其中的原因包括粤东与周边地区(以福建为主)区域间的人口迁徙;而粤东区域内的人口迁徙,又出现了从潮汕平原东部向西部、从揭阳西北部山区向榕、练江流域迁徙的明显特征。人口迁徙的原因,包括迁出地的“推力”因素,也包含了迁入地的“拉力”因素,而在农业社会中,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往往是解决温饱问题,也就是农业生产问题;而限制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便是气候条件。粤东区域间人口迁徙以及区域内人口迁徙多因气候使然。

关键词:明清;粤东;人口迁徙;气候因子

明清时期粤东地区的人口大量增长,可见于多种史料与专著。据《广东历史地图集》记载明清两朝平均人口数:明朝潮州府人口数为29.7万人,清代潮州府人数达75.6万,而清代已经分置出嘉应州,理应加上嘉应州人口数,达96.2万人1。清代粤东地区的平均人口数实为明代平均人口数的三倍有余。粤东人口在明清时期的大量增长,不是孤例,实则是明清时期广东人口大量增长的其中一环。究其原因,盖有清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更田名”、“摊丁入亩”等政策制度原因,如……-,亦有薯类和玉米在明朝由美洲传入中国后增加粮食产量刺激人口增长的原因,如……,在此便不再累述,总而言之,在明清时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正数已成定论。根据葛剑雄先生的观点,在估算明清时期人口总数的时候,采用比较高的千分之五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是比较合适的2。笔者以明朝潮州府平均人口数29.7万人为基数,经过200年,从明中叶16世纪末到清中叶18世纪末,粤东地区的人口数理应达80.5万,与前文所述清朝平均人口数96.2万相差较大。根据人口增长理论,人口增长的原因除自然增长外,还应包括人口在此时期的迁徙。因此,笔者认为,此时期粤东地区人口增长的原因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外,还应包括粤东与其他地区的人口迁徙。

1 闽南向粤东的人口移动及其气候因子

前文提及,明清时期粤东人口的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还应包括此时期粤东与其他地区的人口流动。在《广东历史地图集》中广东历代移民路线及其分布中可得,此时期粤东接受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民主要是来自于福建南部的移民。有学者也以其接触的闽南族谱入手,研究得出明清时期闽南人向粤东大量移民的结论。而据黄挺、陈占山著《潮汕史》中的记载《揭阳县各村寨迁入地统计表》中(此处语句不通),揭阳县236个自然村落中,自福建迁来者有100个,占42.%。此二例即可说明明清时福建向粤东地区迁移过大量人口,这也是明清时期粤东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然而,在探讨福建南部人口向粤东进行大量迁徙的原因过程中,多数以商业利益的刺激、和农业生产条件等为主要出发点讨论人口移动的原因。而笔者认为在农业社会中,人口迁徙的“推力”与“拉力”,离不开自然条件的影响,而深刻影响农业生产的,又以气候条件作为主导。

明清时期,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提及,正处于中国历史中的寒冷周期,在此寒冷期中,中国气温普遍下降1—2摄氏度。而据《广东历史地图集》中《广东气温变迁(16世纪—20世纪)》一图中可得:16世纪粤东降雪南界沿今饶平—揭阳南—陆河一带分布;而后17世纪粤东降雪南界南移至今潮阳—惠来—陆丰一带;18世纪稍有北移,至今汕头南—惠来北—陆丰北一带;19世纪逐渐北移至今潮州—揭东—陆河一带。在16世纪—19世纪期间,雪线先南移后北移,可见此例为中国此时处寒冷期之佐证。而在长达四世纪的时间中,福建则处于此降雪南界的北部,说明此时期的福建,正处于气候低温作物低产的困难时期,长时间的寒冷期成为福建人民向外迁移的强大“推力”。而此时的广东的东南部沿海,即粤东地区,虽在17世纪也是时有低温冻害肆虐,史书更有1637年冬,粤东及沿海大雪,且“水面坚凝厚数寸”的记载,但在此时期的大部分时间,粤东沿海还是温暖宜人,适合农业生产,明朝时期潮州更是广东两大粮仓(广州、潮州)之一,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四说:“往海者道通行,虎门无阻,闽中白艚、黑艚盗载谷米者,岁以千余艘计。”这反映出闽商每年从广东大量贩运米谷至福建。因此,相对温暖的环境、更加合适的气候条件成为吸引闽南人民沿粤东海岸向西迁徙的“拉力”。至今,粤东沿海惠来、陆丰(原属粤东)等地仍保留着大批闽南移民的历史印痕,如南沃的“郑芝龙坊”、“国姓井”、惠来的“虎头寨”等。

2 粤东内部的人口流动及其气候因子

明清时期,粤东地区内部的人口流动也非常明显。据《广东历史地图集》中《广东历代移民路线及其分布》一图中可得,此时期除前文提及的闽南向粤东大量移民之外,还同时存在着潮汕平原东部向潮汕平原西部,揭阳北部向南部榕、练江流域移民的重要特征。人口的增加带来管理上的需要,明朝中后期粤东大量置县正是为了解决粤东西界人口的大量增加。如嘉靖三年(1524)惠来置县,万历十年(1582)普宁置县。“明代中后期,人口迁移流动使得潮州东部和西部的人口分布渐趋均衡”。明清时期潮汕平原东部、揭阳北部地区向潮汕平原西部(榕、练江流域)迁徙,也离不开迁出地“推力”及迁入地“拉力”的因素,下面将从此时期粤东地区内部的气候条件差异进行说明。

揭阳、揭东北部地区,开发历史悠久,秦朝时置揭阳县,此后至唐朝更有以“揭阳”一词代潮汕地区的传统,可见揭阳在明清时期也是粤东地区重要的县城,人口众多。但在此时期出现人口南迁的现象,从前文所提及气候变冷也有重大关联。揭阳、揭东北部地区也属前文提及16世纪—19世纪降雪南界的北部,低温天气促使部分当地居民迁徙至较为温暖的榕、练江流域生活。而在《广东历史地图集》中《广东干湿分布》组图中也展示了此期间粤东地区内部三个主要区域(潮汕平原西部以普宁为例)的干湿对比:

由上表可得,从干湿程度而言,潮汕平原西部(榕、练江流域)比较其他两个地区,更加符合水田农业稳定生产的条件,再加上气候较为温暖的原因,成为吸引揭阳以北地区人口南迁的“拉力”。

而在纬度与潮汕平原西部大致持平的潮汕平原东部,其温度条件应与西部大致相同,因此潮汕平原东西部的人口迁徙,更具有深層次的气候因素,下面是从《广东历史地图集》中整理所得16至19世纪潮汕平原东西部灾害性天气的对比:

由上两个表比较可得,16—19世纪潮汕平原东部相比于潮汕平原西部气象灾害的数量明显要多。对于潮阳地区水、旱、风灾害的史料记载也是非常多。据《明清实录潮州事辑》记载:“正德十年七月辛丑十六日(1515.8.25)广东海阳、潮阳、揭阳、饶平县,夜暴风雨,坏官民庐舍、城楼、山川、社稷坛,人畜没死者无算。”、“乾隆十一年二月丁未十一日(1746.3.2)户部议准:广东巡抚准泰疏报,乾隆十年......被旱之潮州府隆澳田一十六倾三十八亩零,潮阳县田四百二十五倾七十五亩零”、“咸丰三年八月丙申二十四日(1853.9.26)潮州府之海阳、大埔、饶平......水涨一丈有余至二丈不等,田亩淹浸,房屋倾圮者甚多”。可见此时期潮汕地区的气象灾害堪比山贼海寇,频频见于重大的奏折中,与此时期的寇患一同成为此地区移民的“推力”。然而,地处潮汕平原西部的普宁等县,虽然山林泽被,荒野千里,开发历史较短,但其相对稳定的气候条件和相对较少的气象灾害,也成为了粤东内部移民的“拉力”,吸引了潮汕平原東部的人民,包括上文提及的闽南移民在潮汕平原西部普宁、惠来等地扎根,开展生产活动。

3 结语

明清时期粤东地区的人口增长,除了需要考虑自然增长快及其因素外,更多需要结合此时期区域间以及区域内部的人口迁徙的因素,即人口的机械增长因素。而引起人口迁徙的因素,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中,除了我们熟知的强制性移民、战乱、商贸活动的拓展外,还需要注重自然条件的变化,也是农业社会里生产生活活动不可忽视的限制性因素。而其中,气候又是主导因素,俗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因此,本文仅从气候因子出发,探讨明清时期粤东人口迁徙的自然地理背景,以此得出自然地理发展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深刻联系,盖这也是研究区域人文环境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广东历史地图集编辑委员会.广东历史地图集[M].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

[2]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3]叶恩典、丁毓玲:《试析明清闽南人向粤东地区的移动》,载饶宗颐:《潮学研究》第3辑。

[4]黄挺,陈占山.潮汕史·潮汕史·上册[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15-38.

[6]方志钦,蒋祖缘廖伟章.广东通史近代上册[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四,《食语》中华书局,1985年4月第1版。

[8]郭伟川.论地理因素在粤东三个历史时期的关键作用[J].广东史志:视窗,2010(2):43-50.

[9]陈历明.明清实录潮州事辑[M].香港艺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王晓泳(1991-),男,汉族,籍贯广东普宁,研究生在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研究方向近代教育,十三行外销画。

猜你喜欢

明清粤东气候因子
粤东剧界演变发展及其戏剧史意义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四川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对不同生育期气候因子的响应分析
中控签约中海油粤东LNG接收站项目
沙漠地区微波地表发射率年内变化规律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分析
八乡山——粤东革命的摇蓝
粤东抗日义勇军血战南澳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