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务共享趋势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2018-01-30孙梦丹唐古力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25期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财务转型改革创新

孙梦丹 唐古力

摘要:自财政部国资委发布《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以来,我国企业探索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持,以财务共享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本文积极响应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以“会计信息化为重点”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方向的要求,通过淡化专业界限,优化课程设置等方面,深入探讨分析了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如何应对“共享服务信息化”的优化方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批判精神的优秀专业人才。

关键词:财务转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0-4;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5-0398-03

引言

现阶段,高等教育体系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往往集中关注专业知识的传输,将培养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作为会计学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化的深入,以及财务高效准确的集中化处理,淘汰了绝大多数基础财务核算岗,更多地需要能够灵活满足公司不断变化财务需求的高级财会人员,参与投入到公司的战略支持中,而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以及更多其他职能的加入,则需要财会人员获得运用新的技术,来改善营运资本,升级财务工作,更好地支持公司业务的扩大和并购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校传统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那么如何面对财务转型时期高校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压力,如何推动会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改革,是我们暨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共享促使传统财务模式的转型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采用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逐渐被取代,取而代之的电子采购、电子交易、电子订单等,使得传统的人工核算会计,业务财务,基础分析被远程化,实时化,专业化,标准化,集中化,从而促使了财务模式从核算财务,业务财务向共享财务的转型。

1.传统财务模式的缺陷分析

传统财务模式按照相应的岗位设置,将会计凭证,会计分录划分为“六大循环,九大分类”。这种条块化分散的会计业务划分与处理,需要大量的一线会计从业人员的投入,使得财务在记录、预测、计划、决策等各环节工作时间较长,而这种静态的事后财务管理模式,往往仅能针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滞后性的分析与管理,难以做到及时准确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以至于不能及时地发现、解决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做出迅速有效的调整。

2.由核算财务、业务财务向共享财务的转型

互联网技术的深入,打破了时间地点带来的局限性。由以往全国、全球范围之内多处进行财务核算,到现在可选择单一地址,对财务进行集中化处理,通过整个经济业务共享数据的远程分享,做到第一时间对经营业务记录的同时,确保相应规范正确的财务处理也随之产生,完成业务与财务的协同管理。依靠会计信息化的财务集中处理,以及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才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解放一线会计工作人员核算的双手,达到了财务处理的规模效应,迅速削减了每个地区基础核算财务岗重复设置的成本,将有限的财务资源放在更为重要的财务分析岗之上。同时,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使得基础会计核算处理在制度、编码以及格式上,更为高效统一。

二、财务转型背景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财务转型时期,财务人员正从一个回顾过去业绩的数据提供者,转向通过更为深入的分析与洞察,为企业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并由此引领企业的未来发展的关键人物。而高校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单一中文讲授模式,传统手工纸质实训,过多强调教材理论,缺少信息化技能训练等,已不能应对财务转型时期下所带来的需求、语言、专业以及管理的挑战。

1.需求的挑战

财务共享标志着财务信息化时代继会计电算化之后的又一次改革:通过信息系统建立一个共享的rr平台,将企业业务碎片化,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数据仓储、数据分析进行流程处理,为协调组织与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而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财务人员对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划、维护、控制、管理把握不当。因此,为解决企业迫切的共享财务人员需求,培养能促进财务业务流程操作性,增强财务业务融合度,推动财务业务流程与信息化同步变革的财务人才,成为新时期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2.专业的挑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后,贸易的形式日趋多样,经营活动的规模也日益扩大,交易实质趋于复杂,企业面临更大范围的经营风险以及管控风险,这种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使得会计核算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加。对此,应当建立更为严苛的收入确认制度,提高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核算标准,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折旧,仔细甄别应收账款坏账率、合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除此之外,根据会计“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财务人员应当拨开复杂的贸易表象,挖掘真正的交易实质,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与分析,这一系列专业处理都要求财务从业人员拥有更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在更短的时间之内做出准确正确的战略决策。

3.管理的挑战

跨国家、跨区域的经营活动不仅在企业管理上对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在财务方面也迫切需要熟悉精通海外母公司所在地区会计准则,或是国际会计准则的专业财务人员,要求其能够按照规定的会计准则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表。而高校中普通会计学科的课程设置,并没能够为学生提供这方面专业知识的讲授与指导机会,这意味着学生可能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其他国家或国际财会证书的学习,以提高个人的就业竞爭力。当然,高校也可将挑战化为机遇,与国外大学或财会机构合作办学,创办特色方向班,为大型跨国企业输送特定高级人才。

三、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的路径与方法

长久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专业人才,而现阶段部分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经济社会如此高速发展的需求,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应培养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而不是专业人员。因此,应当从淡化专业界限,优化课程设置方面,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设计,最终确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全面促进建设沟通能力,流程设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综合素质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1.一专多能,跨界学习

(1)加强博雅教育,淡化专业界限

近年来,部分高校实行的高等教育日趋功利主义,学科分类太过狭窄、知识被严重割裂,过分强调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始终紧紧围绕会计学研究领域等因素,导致学生对周边互通学科:经济、金融、管理的零认知。这种功利性的专业教学,往往局限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层次,使学生缺少了对宏观环境的把控,丧失了从其他角度出发分析问题的能力。高校可以考虑,提高大学一年级相关通识基础必修课程的设置比例,如设置经济、金融、财务、管理基础领域类学科课程,培养学生自由探索,自我挖掘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高校应通过通识教育,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强调各类学科相关性,淡化专业界限,打破专业束缚,培养复合型一专多能,拥有职业规划发展能力的高校毕业生。

(2)加强实验实训,优化课程设置

除了加重通识基础课程的设置比例,高校应考虑课堂教育与实验、实训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理论转化为实务操作的机会。可以通过产学联合,加强地方性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实行“3.5+0.5”模式,3.5年专业理论学习与半年实地实践相结合,到企业中去引进那些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熟悉实务操作,并能兼顾相关领域金融、管理部门的高级财务人员,壮大更新现有师资队伍,或组织一些企业高层人员校园研讨会,为培养一毕业就上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毕业生奠定硬件及师资基础。加强软件教学,将财务共享体系融入实验实训,要求学生掌握金蝶、用友等会计软件,ERP资源管理规划模拟的操作和应用,尝试运用更为成熟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企业级的管理系统如SAP的操作。

G)加强案例教学,改革考核模式

传统单一的讲授教学模式,以及纯粹的理论教学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改革教学模式,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小组辩论等形式,使用情景再现,致力缩小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对接,将会计理论的教学高于纸面,融于现实。新型教学模式必然会带来考核模式的重大改革。一直以来采取的闭卷的这种考核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自控的能力。因而可以考虑如何通过考核模式的改革,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认知。部分高校通过与国外大学的互通考察,开始采用文献阅读撰写读书笔记,案例分析提交调研报告,团队分工小组作业等形式,来考核和评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尤其注重培养其搜集处理数据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分工合作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注重考核与评估之后学术成果的分享与交流,集思广益,达到二次深入教学,帮助学生纠正之前的理解误区,巩固正确的专业认知,启发并鼓励继续深入研究。

2.以能力为中心,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1)沟通能力及建设能力

财务共享趋势下,大面积地依托现代通讯设备进行沟通,有效解决了地域,时差带来的问题,使多方沟通变得及时、便利、可靠、可视,但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仍然是财务共享沟通中的难题。一般来说共享中心的财务人员对内,需要与业务相联系的其他子公司部门如: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等部门的员工进行业务上审核沟通,确保没有由于职能的差异带来信息的不对称,因此财务人员的沟通能力直接影响着财务问题原因的排查,及解决的质量与效率。

对此,高校可以开设有关沟通技巧培训的课程,聘请一些善于并具有沟通经验的企业财务专家对学生进行沟通技巧的剖析与传授。对如何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客观阐述问题,正确解释信息,了解他人想法上进行针对性的模拟训练。甚至可以安排一些“走进企业,深入学习”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接触财务人员在现实中是如何与采购、生产、销售一线的人员进行交流,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如何使用沟通方法,选择沟通途径,及时解决矛盾,与周围建立并维护一种良好友善、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

(2)知识运用及迁移能力

大数据时代引领下,贯穿企业所有业务处理的共享服务中心,要求财务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其学习能力,即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高校教学中,培养知识的运用及迁移能力,应仔细研究课程设置的内容及顺序,不应有重复或遗漏的课程,注意知识层级的逻辑感,即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注重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善于学习推论,触类旁通,能够由此知彼,达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迁移。鼓励教师实行选课轮换制,在精通已教课程的前提下,选择互通关联的新课程,有助于帮助教师完善整个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掌控整个教学体系。利用课程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单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层级中的位置,进行新旧知识点的相互串联,鼓励学生自我总结、归纳和概括已学知识,在充分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如何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

(3)解决问题及判断能力

现阶段高校会计专业在实际教学方面,太过注重规则准则的讲授与训练,非常强调会计准则下要求会计人员“应该”做何种处理,而忽略了准则背后的制定原理、背景与目的。在教学内容“为什么”和“怎么做”中,更应该强调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使其对会计准则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也更为灵活。当学生在实训实践中,遇到与教科书上描述不同的问题时,不能仅仅只依据准则条例,生搬硬套,直接做出相应处理,而是应当引导其仔细分析交易信息,深入挖掘交易實质,思考会计准则的目标与内容,重视所有可供选择的可能,公正、公允地做出应有的职业判断。这一点在六大会计原则的运用中,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选择上尤为明显。所以,高校的会计教学,教会学生的应是判断的依据,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单纯的业务处理。

四、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进一步深入,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模式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全面促进建设沟通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综合素质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旨在培养复合型多学科交叉,拥有技能素质,具有可持续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可以走在时代前沿,具有创新批判精神的优秀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高校人才培养财务转型改革创新
招标企业“互联网+”财务转型浅析
打造产融结合平台推动企业财务转型
高校师生/党群共建路径设计及实践探索
中国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财务转型拓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