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教育平台下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微课程三层域研究

2018-01-30李璐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25期
关键词:智慧教育翻译教学微课程

李璐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领域的融合日益密切,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教学平台的高效便捷已然惠及人人。一个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智慧教育环境已成为时代发展所需。本文立足于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呼应信息化时代背景,重点研究微课程在智慧教育平台中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研究采用SWOT分析法,从微课程的CEM三层域即课堂教学面授,数字化资源学习平台建设和移动学习终端展开分析,为日后微课资源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智慧教育;微课程;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5-0394-02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各行业信息化节奏加快,教育教学行业也在这股浪潮的引领下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2016年6月7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通知明确了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教育与信息化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信息化将渗透并影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及核心领域,为教育改革发展增添动力与解决方案。以信息化为依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及服务供给方式,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信息技术将对教育教学发挥革命性影响作用。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一、智慧教育理念的深入

智慧教育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服务形式和学习方式,对现行教育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智慧教育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是在不改变原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辅助并加入信息技术,也就是原有教育体系的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移植。这种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进而能够解决部分教学问题。比如在教学考试管理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人为设定考题试卷类型、分值、评价标准、考试时间、成绩分布比例计算及考生资料等相关信息,根据实际需要调取并整合,学生和教师可以在不携带任何纸质材料情况下,分别完成答题和阅卷的工作,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网络资源的实时共享及师生日常问题的在线沟通,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教学信息和资源获取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关系着学习的进程和效率,信息化的应用无疑是一种良性的变革,对教学效率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如果仅拘泥于此,还不足以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因为最终产出的教学效果是否理想更多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路、知识储备、方式方法及学生的知识接受度和领会能力等方面。这种情况下,单一的信息技术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这就需要研究出新的教学和学习思路、方式方法,甚至重新定位学习目标。

另一种教育信息化的做法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即融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解决教育教学的瓶颈问题,应用信息技术建构有效的支撑环境和平台,实施全新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进而实现智慧教育。

智慧教学中的“智慧”传达的是有一种更高效、更便捷、更智能的教学理念。除了让学习者感受学习的可控性和个性化之外,也极大地便利了教师的教学管理及组织,教师能够实时动态监测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根据学生的情况,创建合适的学习环境,完成有效的学习指导,通过大数据、互联网、虚拟平台等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系统,而本课题所研究的微课程教学正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微课程的发展历程

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eGrew于1993年设计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和1995年由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l是早期的微课雏形。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了微课程(Miero—leeture)概念。Penrose认为即便是短时的、微型的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只要在常规的信息反馈与信息演练的支持下,也能够产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相同的效果。Penrose提出微课程建设的五个步骤:将课堂教学中试图输出的核心概念罗列出来,利用核心概念构成微课程的核心部分;拟出一份20—30秒的介绍和说明,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参考背景;用音像设备录制以上内容,录制视频片段的长度为1—3分钟;安排并设计能够指导学生查阅或探索的课后任务,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材料的内容;上传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到课程管理系统。由此可见,微课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主题集中的微型学习资源和模式,可整合于现实课堂学习,也可应用于非正式的学习环境,甚至可直接在计算机或移动终端运行。微课程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學视频(miero video)为主要呈现形式,也可以是多媒体微内容(microeontent),如文本、音频和其相关的网络资源等。国内学者对微课解读不一,其中阐述较为全面、影响力较大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对其的定义:“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下,随着各种移动通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教育资源的特点越来愈突出表现为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的发展趋势,学习者群体的多样性决定了高效便捷的知识获取方式成为首选,短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目标信息是绝大多数人的渴望,信息的直接化、透明化、高速化愈发明显,信息快餐化时代正在到来。

三、微课程的三层域研究

基于对信息渴求呈现的新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信息要求,多渠道、交叉式、共享式的开放教学平台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本课题研究的微课程三层域(CEMI教学模式,其具体内容包括:课堂教学面授(Class-learning)层域,数字化资源学习平台(Eleetronie Learning)层域和移动学习终端层域(Mobile Learning)。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融合了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突出信息化教育的影响,充分发掘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优势,通过数字化资源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终端的融入,为传统的微课程教学开拓新的教学思路。一方面,学生可以获得来自三个层域的信息,知识获取量远远大于传统的单一面授,学生在网络资源平台实现小组协作,也可在零散的自由时间随时在移动终端获取信息;另一方面,老师需要提前将学习要点、相关背景、练习资源在平台上共享,也就是建构主义支架理论倡导的搭支架的过程,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进行信息选取,并将完成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或网络平台,实现师生和生生的双重互动。为保证资源和教学效果的效度,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尤其注重支持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微课程是半结构化的,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其教学内容、资源应用、学生反馈的信息处于不断的动态发展变化之中,需要资源开发者、教学者设计有效的支架,指引学习的路径,引领学习者有效利用微课程资源学习。

课堂教学面授(Class-learning)层域,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检查预习情况。以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课前对资源平台所提供的材料的掌握程度,进而为课上教学提供参考,做到有的放矢;2.提升学习兴趣。对教学视频中的精彩点,精炼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实和丰富微课课程资源;3.答疑解惑。对难点要加深讲解,点拨到位,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和理解力。4.口语训练。课堂面授可以最大化师生的口语交流,在真实的语境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以上几点属于课堂面授的基本点,也是传统教学通常的教学目的。通过相应的微课程教学的融入,课程的文化背景知识及相关人物、故事、歌曲等均可以以生动有序的视频片段融汇到教学内容中去,因此,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艺术情趣。

数字化资源学习平台(Electronic Learning)层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1.对于很难用三言两语介绍清楚的知识点,设计者可以考虑围绕某个特定的文化点或者专业点,录制和设计一段生动形象的微课视频,并将这样的视频作为一个“补丁”通过任务型课堂的方式嵌入到资源学习平台中去,从而拓展大学英语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这种补丁式的微课一定是针对特定知识点,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去解构和阐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文字表述。2.大量的课前资料和课后完成的任务,都可以在数字化学习平台完成自主学习,平台有相应的评价机制,会及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出准确的反馈,进而为下一步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3.通过网络注册和建群,实现生生及师生的即时互动联系,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随时在线交流,互通讯息。4.在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为学生建立学习大数据,通过学生学习统计结果,建立有针对性的知识点学习微调控,帮使学生清楚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移动学习终端层域(Mobile Learning),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层域,完成自主学习,将零散的时间也充分利用上,移动终端极大弥补了面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可以充分体现和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通过手机或PAD上的及时更新,对知识进行实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如图2所示)。在学习应用方面,可将微课学习纳入课程控制内,可仿照网络游戏的晋级体系,给予学生量化的评价根据实时反馈到终端用户上的信息,制定下一次发送给学习者的学习内容。

四、微课程三层域的SWOT分析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详实而客观地对微课程三层域的进行分析,见下表1。

五、措施和解决方案

针对当前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及问题,课题采用SWAT内容分析法,融合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和微课程理念为新的分析框架,从教学维度,社会维度和技术维度全面评测CEM教學过程,具体指标显示如下:教学维度:内容分析变量、教学策略变量、学习评价变量;社会维度:师生,生生交互维度、学生与数字平台及移动终端的交互维度;技术维度:整体布局维度、方便易用维度、资源开发与再生。

通过对三个维度,31个变量为窗口进行观测评估,全新的微课程三层域(CEM)教学模式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提高了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今后将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1)综合设计微课平台建设。探索建设“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综合型学习平台,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2)整体化微课程开发。从整门课程或某个完整主题角度出发去设计、创建微课资源,将课程内容一模块化、主题化,使学习更具系统性。(3)注重学生学习动力的诱导与维护。增加学生参与设计及在线互动的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六、结语

“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等重要任务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智慧教育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教育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创造了条件,希望得益于时代的进步,高校教育改革也能更加贴近社会需求,贴近人文感知,贴近理性科学。

猜你喜欢

智慧教育翻译教学微课程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