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略思考

2018-01-30高婕宋丹丹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25期
关键词: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婕 宋丹丹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银行业坚决贯彻国家政策要求,适应新经济发展趋势,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服务实体经济。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融资支持;创新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5-0282-02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况

(一)内涵与主要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针对我国国情所提出的特有概念,具有“战略性”“新兴性”双重属性,以重大科学技术突破为前提,将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引起社会新的市场需求,技术门槛高、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成长速度快、市场潜力大,对国民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新产业。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竞争性,主要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竞争力强,能够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二是带动性,主要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通过产业关联和溢出效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三是创新性,主要指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与科技的综合体,也是创新活动的集中地。四是发展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能够产生长期效益,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高成长性,即未来的市场需求将会稳定增长,产业发展的空间较大。五是碳减性,主要指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节能、环保的产业,符合低碳、节能和降耗的属性,有利于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更有助于整个产业体系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持续提升。六是高风险性,前沿技术的突破与市场的契合度难以把握,市场变化无法预测,企业自身的规模因素和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创新的不确定性均决定了行业的高风险性。

(二)行业现状

一是新动能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2017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加速增长,我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4个百分点,引领作用进一步突显。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7%。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影响下,2018年第一季度,工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9.6%,快于整体工业增速2.8个百分点。

二是行业景气指数下滑。国家信息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千家企业景气度调查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行业景气指数出现回落苗头,呈现较为显著的负增长。2018年第一季度,行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下滑至142.7和155.4,环比下降7.8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

三是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表现优异。2017年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1.8%和20.1%;实现利润总额2956.1亿元,增速达22.5%,高于上市公司整体5.1个百分点。2017年1—7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行业营收同比增长13.8%,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部分营业收入增速持续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整体水平。

(三)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和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引擎,未来将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是产业政策、制度供给进一步完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国家政策更加注重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加强产业政策与配套设施服务,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度建设、监管手段优化投资环境,积聚经济新动能。

二是创新成果转化步伐更加迅捷。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创新链条更加紧密,核心技术掌控能力进一步加强,有力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是要素支撑持续提升。我国持续加大对教育、科技、产权保护等领域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体系更加完备。

四是产业布局更趋优化。顶层破除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减少、防止产业结构雷同和产能过剩,协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较为集中的东部地区和产业发展相对不足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而实现可持续成长。

(四)行业风险

1.政策风险。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但各省市的产业政策趋同、未建立起可衡量的量化标准,系统性欠缺;产业体系和调研不足,风险意识淡薄,深入性欠缺;产业政策的制定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不够,可持续发展性欠缺。

2.市场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拓展受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习惯等多重因素影响,且新兴产业均是绿色产业,环保投入高,不具有成本优势;新兴产业市场的配套完善与规范需多部门共同协作,不具有制度优势;新兴产业面向国际市场,面临国际经济波动、贸易壁垒等因素,拓展市场空间同事也增加了市场风险,不具有稳定优势。

3.技术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迭代速度快、创新活跃度高,其长期发展关键在于对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技术创新和应用是新兴产业的不竭动力,企业需投入大量资金不断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进而实现产业化,提高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的市場占有率,但面临技术久攻不克风险。

4.金融风险。创新型企业普遍存在融资成本高、手续多、机会少、能力弱的现象,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垒大户思想突出,缺乏熟悉国家政策、擅长研究的专业信贷人员,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5.管理风险。中小型技术导向型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比较高,这些企业在人员、战略布局、市场拓展、技术攻关方面没有突出优势,面临行政决策失误、经营效率低下等管理风险。一是因经营管理不当导致成本高企,不能合理优化控制经营成本。二是受企业管理者能力有限、信息不对称、经营方针不合理、市场预测不准确等因素影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三是融资方式不合理,财务结构不当,增加了融资成本,收益不达预期。

二、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技术、重资金产业,其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投入,自然有着巨大的贷款需求。我国银行业在金融机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独特的优势使其成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

(一)银行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银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部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截至2018年5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82.14万亿元,银行业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26.1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比重为69.2%。二是银行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新兴企业通常不具备建立专门的资本投资管理团队,缺乏市场分析、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信息不对称和经验不足,而商业银行能够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三是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带来契机,公司理财、资产配置等中间业务或迎来良好发展机会。根据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截至2017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8.2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以上,接近10%,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端贷款余额1.69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6.53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不良贷款余额241.7亿元,不良率0.37%,比各项贷款不良率低1.32%。

(二)各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情况

据公开资料,截至2017年12月末,中国农业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法人贷款1,258.4亿元、较年初增长8.58%,贷款增速高于法人贷款平均增速;中国建设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行业贷款较快增长,绿色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截至2017年9月末,中国银行战略新兴产业贷款余额4,964亿元,较年初增长11.7%,余额占比9.79%,比年初提高0.59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12月末,中国工商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3,697.29亿元,增长11.99%。截至2018年4月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法人贷款余额合计278.68亿元。截至2016年9月末,交通银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8.95亿元,其中节能环保贷款余额0.38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贷款余额1.02亿元;生物贷款余额0.28亿元;新能源贷款余额0.55亿元;新材料贷款余额6.72亿元。截至2017年6月末,江苏银行共为战略f生新兴产业融资802亿元,其中贷款余额580亿元,较年初增长27%,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幅近20个百分点。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分别签署《关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十三五”时期将分别安排不低于1.5万亿元、8000亿元融资总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研究

一是建立专业研究团队,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業特点,合理设定量化指标,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注重防范信贷风险。二是密切跟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与规划,深入调研,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分析研判,适度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把握实质风险。

(二)突出重点

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领域,创新能力突出、公司治理健全、研发投入稳定持续、财务状况良好、产品市场认可度高的优质企业。择优重点支持盈利能力较强、研发实力突出、拥有核心技术、产业基础好、市场需求稳定、产品和商业模式成熟、财务状况良好、政府扶持力度大、发展前景良好,形成市场规模的优质行业或区域龙头客户。

(三)创新金融服务

一是创新科技银行业务。创建科技特色支行,打造特色化专业机构,在市场开发、客户营销、业务流程、额度管理、贷后跟踪、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特色化管理,促进资本与科技有效结合。二是推进差异化服务。综合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市场规模和竞争程度等,针对战略f生新兴产业具体的多样化金融需求,采取区别对待的创新信贷方式,科学设置金融服务方案。

猜你喜欢

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
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人才需求及培养问题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