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海保障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进策略研究

2018-01-30陈洁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25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陈洁

摘要:随着事业位改革的不断深化,航海保障服务范围的不断拓展,航海保障队伍建设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对航海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问题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供航海保障单位参考。

关键词:航海保障;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5-0100-01

一、加强航海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港航经济的发展与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航海保障单位要进一步扩大公益服务总量,满足航海保障用户公益服务需求,提高服务水平,航保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任务量持续增加,站点布局及船舶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科技发展与装备现代化,客观上要求航海保障单位加快队伍建设,尽快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本领强,具有一流服务水平的航海保障队伍,为推动航海保障单位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航海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航海保障单位有效整合了海区航标、测绘、通信等资源,打破专业空间界限,實现航海保障的一体化运作,体现出管理体制、机制上的优势,但面临新时代政策环境、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等多方面的机遇与挑战,航海保障队伍建设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员总量与业务工作量不匹配

随着航标维护保养基地以及航标、测绘船舶等配套设备设施不断增加,航海保障业务量迅速增长,目前个航海单位的人才数量、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难以完全满足业务工作开展的需要。同时,由于年龄段曾较为严重,受自然减员的影响,人员数量总体存在较大缺口,与业务量不匹配。

2.人员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明显

航海保障单位大部分所属机构呈现出人员年龄偏大问题,特别是一线基层工人老龄化更为严重,部分岗位出现中青年人才断层现象,没有形成梯队化的人员结构;与此同时,学历水平整体较低,中专学历及以下人员比例较多,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工勤人员所占比例较大。

3.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

高层次人才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单位的整体发展和技术创新,在行业领域内话语权不够;而船员、航标工等实用实操人员的现状与使用需求的矛盾十分明显,大部分一线作业实际上由社会化用工进行操作,现有人员难以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4.教育培训创新意识仍需加强

航海保障单位的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容易偏重于放在制度的建立上,创新意识相对不足,培训内容准对性不强,过于强调培训的全员覆盖性,个性化与差别化培训明显不足、培训渠道与形式相对单一、培训资源有效整合利用率不高、培训管理与信息化等前沿科技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加上管理工作中一些机制性障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训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航海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航海保障单位要立足航海保障业务发展,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完加强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人力资源环境,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人力资源队伍,满足航海保障单位发展的要求。

1.逐步建立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机构设置

建议航海保障单位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航海保障单位发展的方向,进一步理顺权责关系,整合职能,科学规范部门职责,合理调整机构设置,构建一个职能定位和事业发展相协调、机构设置与管理布局相适应的管理格局。

2.分析人员需求,合理引进人员

科学进行人员供求预测,在对单位人力资源现状及退休等流出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航海保障业务发展战略要求及管理方式的转变情况,科学编制人员规划、计划;大力引进紧缺人才,完善考录工作机制,加大高层次航标、通信、测绘人员、船长、轮机长等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完善劳务派遣用工引入机制,适当引入社会化用工;逐步将现有从事保安、保洁、食堂等后勤服务的劳务派遣用工以劳务外包的形式予以消化。

3.健全管理机制,激发队伍活力

建立岗位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建立符合航海保障单位特点的奖惩制度,引入标杆管理、关键业绩指标(KPI)等绩效管理理念与考核工具,充分发挥奖惩在人事管理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逐步建立薪酬激励制度,结合事业单位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完善现有收入分配制度,实施绩效工资,制定奖励政策,释放改革红利,逐步建立激发队伍活力、公平公正的工资制度。

4.强化培养锻炼,提高人才水平

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与内部选拔推荐机制;以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为依托,支持科研骨干潜心开展科技攻关,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建立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性人才的荣誉、奖励制度,加大激励力度;积极探索青年人员成长成才途径,帮助其建立职业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课题研究、重要科技项目和学术交流;完善人员流动机制,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人员岗位交流制度,通过双向选择、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形式,推动机关到基层之间、基层单位之间、不同专业序列岗位之间相互交流,推动人员有序、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促进人岗相适。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寻找医院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