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开发福州地方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2018-01-30刘佳秋��

考试周刊 2017年63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福州语文课程

刘佳秋��

摘要:合理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是对課堂的有益补充,能弥补教学上的不足。福州自然景观秀丽,人文景观丰富,这些都是难得的地方课程资源。教师合理开发福州地方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外走进博物馆、名人故居,亲进大自然,搜集名家名篇、名人历史,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学习地方课程,培养对语文的兴趣,提高自己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地方课程资源;福州文化;语文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深入,当今教育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课程资源。吴刚平教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日常语文教学所使用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科书和各种参考资料。除此之外,各个地方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社会历史、地理人文、民风民情等,这其中蕴藏着多种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学生学好语文书上的知识,认真上好语文课,就足以提高其语文能力,又何必费心费力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甚至有些人还认为,学生学习地方课程资源,会占用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正常的语文教学。因此,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很难受到重视。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难观察到,开发利用这些潜在的地方语文课程资源,能在利用发挥教科书资源的基础上,有效弥补其资源的单一贫乏的缺点,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对课程资源的适应水平大大提高。将地方社会文化资源中内在的人文因素、发展因素、科学因素、情感因素等转换为课程资源内容,也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进步发展,让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都能有进一步提高。

一、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弥补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以教科书为主的课堂教学资源的特点是专业性强,有严密的系统性,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训练方向,并能及时反馈教学成果,通过对名家名篇的赏读、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但这种课程资源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教科书的课程设置是统一的,无法顾及到全体学生,程度高的学生会觉得“吃不饱”,而程度低的学生则觉得“吃不下”。其次,教科书更注重的是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培养,对于听说这两方面很难有具体、系统的指导。一些学生的读写能力已经较强,而一旦上台演讲、主动采访,则显得手足无措。第三,名家名篇很难顾及到各地的学生。教材是全国性的,给学生呈现了我国大好河山不同地域的不同风貌,但在寥寥数篇中不可能展现全国所有地区的特点,这不免让没有被教材“关照”到的地方的学生感到遗憾。

而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本地特点与地方优势,借助当地社区与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利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不但能继承发扬地方文化,还能将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实到生活中,更有针对性地训练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二、 福州地方课程资源

地方课程资源离不开地方的人文风情和社会历史。地方人文风情包括社会生活百态,日常生活风俗等内容,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上。地方社会历史,既指地方社会进步与历史变迁的过程,也包含在此过程中所出现的历史现象、社会人物、遗迹处所等内容,这些都包含丰富多样的地方语文课程资源。作为福州的师生,我们要合理开发利用福州的地方课程资源,逐步提高语文水平。

福州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城内外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不胜枚举;同时,作为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人文资源积淀深厚。

福州拥有雄奇灵秀的山村美景,也享受着渚清沙白的海洋风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是上天对这座城市特别的偏爱。福州的永泰天门山风景区空气清新,温泉水滑;长乐、平潭海边的沙滩浪清沙细,海鸟啁啾。福州人坐山拥海,既能体会山的敦厚,又能接触水的柔情。

福州的于山、乌山、鼓山上遍布名家的摩崖石刻,漫步其中,在秀丽的风景中和先人进行不同时空的对话,曾巩的《道山亭记》记录了这座城市曾经的风貌,让一千多年前福州的风采定格在纸上。城区中心的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建筑遗存,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学名家辈出,文学老祖母冰心、著名翻译大家严复、林纾、郑振铎等都是福州文学界的骄傲。林觉民纪念馆里珍藏着林觉民烈士所写的著名的爱国散文《与妻书》,福州还有各种戏曲、评话等民间文学,形式丰富多彩,是珍贵的文学艺术资源。这些都为学生走进福州、认识福州、热爱福州创造了直观的、有利的条件。

三、 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福州拥有如此丰富的地方课程资源,我们如果不能合理地加以利用开发,无异于入宝山空手而回。这些自然景观、历史人文资源是另一种形式的教科书,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结合教材,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既是人们表情达意,交际思维的工具,学习语文的过程又是激发人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以课内资源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发丰富多彩的地方课程资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主学习,让课堂更丰富,让学生更主动。endprint

1. 参观游览让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是课堂教学的一块短板,在课堂上,倾听这一环节往往局限于倾听老师的问题和解答,倾听同学回答这两个方面,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会集中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中,而学会把握重点、提炼观点、提出疑点的能力则容易被忽略。针对这一情况,在校本活动中组织学生参观省博物馆、游览三坊七巷、参观名人故居等活动,在活动前要求学生听讲解时专心听讲,不能做笔记,游览后立刻总结。在倾听讲解员解说时,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被精彩的讲解所吸引,同时,他们的思维随着解说而展开,大量的问题层出不穷,不断有学生对所讲解的内容提出疑问。在随后的总结中,学生们相互补充,各自将听到的要点进行整理,形成参观笔记。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需要在大段的陈述中把握要点,同时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他们的倾听能力得到锻炼,总结反馈的水平有所提升。

2. 采访讲解让学生敢说会讲。

学生不敢登台演讲一直是语文老师的心病,甚至有的学生连上课发言都扭扭捏捏,在现在这个需要积极展现自我的时代,这样羞怯的学生会比同龄人缺少很多机会,也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校园里,内向的学生会把发言、演讲这样的机会有意无意地让给外向的学生,几年下来,外向的学生在各种场合游刃有余,而大部分学生则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高谈阔论,一到正式场合,立即手足无措。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给外向的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现空间,同时,要“逼”内向的学生开口。在校外活动中,对这两类学生,安排了不同的口语表达任务。外向的学生可以以小记者的身份,随机采访来福州参观的旅游者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向他们推荐福州的名胜,甚至帮助他们做一至三天不等的旅行计划;或者是采访福州本地人对这座城市变化的感想,对哪些老记忆的流失感到可惜,对哪些新景观的出现觉得欣喜……这些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展现空间,同时,他们不但提高了口语表达,也对这座城市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对于内向的学生,则和省博物馆合作,让他们成为志愿者讲解员,每天必须对游客讲解馆藏。一开始,他们表现得非常紧张,但是随着讲解的深入,随着得到的肯定越来越多,他们的胆子逐渐变大,一方面认真听取优秀讲解员的解说,一方面主动向游客提出讲解要求,多位学生得到了游客的表扬。

这样的活动,让内向的学生变得自信,让开朗的学生更加主动,使课堂上很难锻炼到的口头表达得到充分的训练。

3. 课外素材补充课内教材。

福州人杰地灵,在文学界,既严复、林纾等翻译大家,也有冰心、庐隐、林徽因等三位女神留下了精彩篇章,还有郁达夫、汪曾祺等散文家也写下了不少反映福州风貌的作品。推荐对福州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去课外搜集阅读这方面的文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加以汇报。而对教材内容已经觉得吃不消的学生,则降低要求,让他们从家人、网络上搜集福州的民间故事,选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和大家进行故事分享。

如果说课文是正餐,学生需要都细细咀嚼消化每一道菜,才能补充成长所需的营养;那么,课外素材则是小吃,风味独特,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所喜爱的风格来品味。小吃代替不了正餐,却可以成为正餐的有益调剂。

4. 家乡素材为写作服务。

丰富的课外素材不但适合阅读,同样适合写作。中学生对写作有畏难情绪,特别是议论文。学生写议论文时,往往论据陈旧,写古人,不外乎李白杜甫苏轼,写现当代名人,总离不开鲁迅毛泽东周恩来。老师对此不满,学生也叫苦连天。学生缺少素材的积累,他们平时接触到的教材、资料中,没有更有新鲜感的素材。因此,在教授议论文写作时,结合教材内的“我也追星”单元写作训练,让学生搜集整理福州的历史文化明星,按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等加以分组,选出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整理完后,学生惊呼,原来福州有这么多的名人!政治家林则徐、沈葆桢为近代中国摆脱蒙昧尽心竭力;文学家冰心、郑振铎等人著作等身;科学家侯德榜、陈景润等人一次次登上了科学的高峰……经过系统的整理、交流,学生的议论文素材不再千篇一律,他们论据更加丰富,更有特色,也更灵活多变。

课文内有大量的对祖国各地风景的描写,风俗的描绘,在上完这些方面的内容后,让学生走到户外,去感受福州美丽的山海风光,精致的园林景观,让他们在过节的时候多观察长辈的一举一动。这样,他们写下自己眼中的家乡时,他们的内容才能是充实的,才能是有地方风情的。

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發利用,旨在有效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为广大学生提供语文教育教学发展提高的有效途径与广阔空间。而丰富多样的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只有真正进入课堂,与教学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才能实现其强大的教育教学功能与价值,才是积极有效的课程资源。

如何开发并利用好福州丰富的地方课程资源,让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课堂内外得到有效的提高,是语文老师长期的工作,需要在摸索中逐步完善改进。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作者简介:

刘佳秋,福建省福州市福州金山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福州语文课程
国学积累:语文写作教学路径的多元探寻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