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生课例研究能力的培养

2018-01-30

关键词:教科研课例研讨

杨 明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课例研究”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一种方式,是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是特别适合教师做也是教师最应该做的一项教科研工作。课例研究能力的培养对于师范生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奠基意义。

一、高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国际上的诸多国家都高度关注教师的素质,都以专业化的标准来要求教师的培养工作,科研型教师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教科研能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科研能力是必备条件。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积极参与研究,提高教科研能力,这就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课例研究能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教科研能力同样是其专业素质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是师范生入职后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是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专业人才基地的高师院校,应该站在“教师专业化”和“教师即研究者”的高度,在职前教育中强化师范生的教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教师素质成为基础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拥有一大批具备教科研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基础教育改革才能获得成功。教育改革的成功依赖于广大一线教师由教书匠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所以,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非常明确的要求。这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教师角色需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转变。

高师生是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主体和中坚,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强化高师生的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教科研能力的基本素质。而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来源于教师教育机构的教育培养。因此,在高等师范教育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中,国家就明确提出了教科研能力方面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必须把培养高师生的教科研能力和提高师范生的科研素质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概念界定

(一)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就是对“课”的研究,也就是研究中小学特定的教学科目中的有着特定的学习内容和规定的教学时间的“课”。“课例”可以是已成的课、改善中的课、正在形成中的课;可以是别人的课、自己的课、与专家、同伴共同研制的课;可以是现场的课、视频的课、文字记录的课;可以是完整的一堂课、课中相对完整的片断、课中的某些关键细节。“研究”可以是自我反思,同伴研讨,也可以是专家点评。研究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教研员,也可以是专业研究者;可以是个人研究,也可以是合作研究;可以是同伴合作,也可以是专家引领。“课例研究”不在其形式如何,关键看实质,看它是否在研究有价值的问题,是否用了能够解决问题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课例研究能力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从布卢姆认知目标理论看,能力就是所掌握的不同认知过程水平的知识。能力是学习的结果,由知识转化而来,不在知识掌握之外而寓于知识掌握之中。同理,课例研究能力也就是所掌握的不同认知过程水平的课例研究知识,是在课例研究知识的内化过程中形成的。

课例研究的取向目的不同,课例研究能力也就不同。比如对同一堂课所关注的问题,有的是师生的交流对话,有的是课堂的组织管理,有的是教与学的关系,有的是课堂教学的技巧和艺术,有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一致性,有的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测评及其一致性等等,课例研究有不同的目的取向,所需的课例研究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

三、培养路径

实施“课例研究”能力的培养有两条路径:一是对已完成的课例进行研究,包括教学现场、教学视频和教学的前后所整理的书面材料,如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等等。二是对形成中的课例进行研究,也就是改进课例,主要是从动态形成的角度研究课例,研究者要直接参与课例的形成或改善。

具体实施课例研究能力的培养,可分三步走,一是对别人课例的研究,学习课例研究的种种具体方法;二是对自己课例的研究,应运第一步所学的方法研究自己的课例。三是改进课例的研究,是学习合作研究课例,同时也是对前两步所学的综合运用。这三步的研究形成了由学到用,由个人到合作,由静态到动态的研究思路,体现了逐层推进,逐级提升的思想。高师生在各种方式方法和程序步骤的课例研究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课例研究的能力。

凡是研究都要解决问题,课例研究首要的问题也就是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因为这是课例研究的起点。在开展课例研究之前,需要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所以我们在这里首先集中地谈谈课例研究主题确定的问题。课例研究是一种微观层面上的教学研究,它一般只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为了使这种研究避免支离破碎,一盘散沙,必须要把课例的微观研究放在一个宏观研究的框架中,使这些诸多的课例研究在大方向上形成一个合力,共同指向一个研究的总主题。也可以采用与此相反的研究方向,先确定一个研究的大主题,再把这个主题分解成一系列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对每一问题都安排一些相应的课例。这种主题化和系列化的课例研究将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也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中一些普遍性问题,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课例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或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借助科学理论构建出多种多样的最有价值的主题,比如,从教师专业知识视角,我们可以引入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理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组成部分。学科教学知识有三个最基本的部分:学科某个知识点的教育教学价值以及与其它知识点的关系;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点的基础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学习这个特定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其中每个部分都可以成为很有价值的研究主题,而且对每个部分分别加以细化,可以形成更具体的问题。再如,从教学有效性的视角,我们可以引入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该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科学地解释了学习问题、教学问题、测评问题和一致性问题,我们据此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并可以分化出更为具体的研究问题。

(一)对已成课例的研究

1.对别人课例的研究 所选的课例主要是教学实录,或者是静态文本形式的,或者是动态的课堂教学录像,因为它们都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实况,是最有价值的课例形式。可以采取如下四种研究方式:一是名课研习,细致解析优秀教师的名课,总结其值得学习的方面。二是课例研讨,这类课例是个引子,研讨就是借题发挥,由该课例拓展而来,讨论教师在理论上的一些主张和实践上的一些做法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三是课例评析,这类课例能够代表某类教育教学的现象,对其中值得学习的地方或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四是课例综述,运用综述的方法对某一特定课题的教育教学进行全方位的透视和扫描,并从学理上进行评议。

2.对自己课例的研究 这种课例包括自己的教学设计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实录,这种研究是在教学预想和教学实际之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这类课例的研究可以选用三种方法,同时它也是这类课例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第一种,介绍教学设计意图,接着对教学过程中的情形进行细致全面的描述,再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最后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门评议。第二种,首先对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接着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场景进行提炼,呈现出教学的总体进程,最后对教学作总体性的反思讨论。第三种,先介绍教学设计,再在教学实录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片断,最后对这些片断中蕴含的问题进行反思评议。

(二)对形成课例的研究

对形成课例的研究一般展开为以下几个环节:①明确研究问题;②备课设计教案;③上课观课;④反思研讨;⑤修改教案;⑥重新上课观课;⑦再次反思研讨。对这类课例的研究中,有两个部分需要特别加以关注:课堂观察和研讨反思,这两个要素最能体现课例研究的“研究”性。

1.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不等于传统观念中的听课,由三部分组成:①观察前会议:所有人员在观察前根据研究主题一起来确定课堂观察的角度和要素,并设计课堂观察的量表。先确定观察的方面,再细化观察点,这些观察点都是由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而来的,应该是明确和可操作的;②课堂观察:根据事先准备的观察工具和观察量表,对课堂的各种所需要的信息作准确的记录;③观察后会议:对在课堂观察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作详尽的分类,对观察点进行理论阐释,并得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以往的观课和评课,凭借个人感觉泛泛而谈,如果引进课堂观察的方法,在课后讨论时,就可以根据表格内容,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课堂的教育教学,使观课者与执教者进行有效的专业对话。

除了对课堂信息观察点进行详细记录之外,还要有课堂实录,这是按照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的真实情况进行的记录。利用技术手段将课堂实况录音或录像,并转换成文字。

2.研讨反思 课例研究中的研讨反思活动须贯穿于课例研究的各个环节,如在共同备课环节,所有成员围绕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反复研讨教学设计的修改方案;在观课前的研讨中,需要紧扣研究问题来集体确定观课的维度及相应的观察点;在观课后的研讨中,需要整理和解读观课的数据,所有人员依据课堂观察结果展开讨论与反思,与授课人一起诊断出主要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终得出观课的结论。在第二轮的研讨与反思中,总结出变化特征,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找出新办法,提出改进意见、依据和理由。

这样在不断地研讨和反思的过程中,研究成员的个体经验、专业知识、思维方式不断地进行着相互的交流和碰撞,这样不仅有利于各自的专业成长,更有利于其研究意识的强化和研究能力的提升,从而研讨反思真正发挥出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作用。

共同备课要形成一份教案,上课要有课堂实录,课堂观察要有信息记录,研讨反思也应该有论课的记录,在每次教学结束的时候,用文字或视频等对议课活动的真实情况进行记录,对议课者的发言角度与看法,观点与建议等等,及时、准确地地记录下来。这样,把研究过程的所有材料汇总出来,就形成一篇课例研究报告。

以上课例研究能力培养的“二路径三步骤”,可以在高师生的“学科教学论”专业必修课及其相关的选修课中进行模拟训练,也可以在高师生的教育实习期间进行实战训练。如果高师生能把“课例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那对他们“课例研究”能力的形成会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高 晶.“课例研究”:本土经验及多种形态(上)[J].教育发展研究,2012(08):31-36.

[2]袁定玉.改进课例研究,提高教研效果[J].教学与管理,2004(10):27-28.

[3]王荣生.语文课例研究及其样式[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04):4-8.

[4]郑金洲.教学课例——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五[J].人民教育,2005(z1):62-65.

[5]齐渝华等.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探索教师研修的新途径——以北京市西城区“课例研究”研修项目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92-97.

[6]肖全民.基于专业化发展的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11):58-59.

[7]赵富学,王发斌.论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的教学关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152-153.

猜你喜欢

教科研课例研讨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School life课堂实录
课例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案例研讨课的困境及未来走向
“教-研-修”一体化网络教科研平台的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