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营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18-01-30李宝智

治淮 2018年3期
关键词:水网防潮东营市

李宝智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处于黄河入海口河海交汇处,区内有国家级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经济发展处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经济区的腹地。近年来东营市充分利用全国文明城市的品牌优势和水系水网、自然湿地的自然优势,坚持“大水面、大绿地、大湿地、大空间”的发展理念引领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水生态建设基本情况

已建成河道拦河工程16处,拦蓄水量6775万m3;平原水库333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4座;建有引黄闸及引黄泵站17处、机井保有量8953眼、50年一遇的海堤200多公里,建成多处生态湿地,初步形成了以水库、湿地、河流、水系、堤防为主的生态水环境体系。

1.加强水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4座,污水处理能力42.8t/d,共处理污水12425.66万t,其中处理工业废水2310.12万t,处理生活污水10115.54万t。城区废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0%。

2.强化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

制定了《东营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实施了取水许可、入河排污口审批与管理和“三条红线”警戒线制度。同时大力提高用水效率,万元GDP用水量由2010年的75.7m3,到 2015 年下降到 71.7m3,灌溉水利用系数2015年达到0.63。

3.实施综合治理,保护水环境

截至2015年,共实行了18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724km2;广饶县、利津县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县,孙武湖风景区、天鹅湖风景区、清风湖风景区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4.加快工程建设,提高防潮除涝能力

基本建成了防潮除涝体系,防御风暴潮能力和防洪除涝能力明显提升。一是建成了防潮标准50年一遇的防潮大堤210km;二是建成河道节制闸和排涝泵站32座;三是实施了广利河、溢洪河、东营河、城市水系水网等综合整治,提高了城区的除涝标准。

5.建设生态湿地,改善水环境

建成了黄河口湿地生态园、金湖银河、清风湖、明月湖、秋月湖、民丰湖、森林湿地公园、广利河生态廊道、植物园、悦来湖、天鹅湖、淄河风景区等12处城市生态湿地,湿地的建设为鸟类提供了生活乐园,为居民提供了旅游休闲之地。

二、存在的问题

1.东营市当地水资源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量为6.2亿m3,仅占全省当地水资源量的2.0%,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303m3,低于全省人均水平(316m3),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7。按全市耕地面积计算,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87m3,远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216m3),仅为全国平均亩均占有量的1/8。

2.水系水网水源联合调度能力不足,用水结构尚待优化

水系联网工程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多水源的联合调度。一是大型平原水库建设较少,跨季、跨年度调节能力有限;二是蓄水工程布局不尽合理,区域间的水资源调度能力不均衡;三是多库串联、干渠和河道、水网与湿地尚未完全形成联网态势。

3.水生态环境监测保护略显滞后

水生态资源监测管理要加快完善,加大地下水量、水质监测、咸水入侵监测、水环境监测。完善人员岗位技术培训和考核、仪器设备监督、质量管理监督体系检查等内容。

4.水环境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较弱

区内除黄河、小清河外,绝大部分都是内河,水量较小、流速缓慢,自净能力低,水环境容量少,生物多样性不足,城市雨污混排没有彻底解决,河流污染较重。

5.防潮防洪除涝标准较低

在现有的防洪和除涝河道中,基本是按照64年雨型设计,建设标准较低,有的河道虽然是排涝河道,但却承担着城镇防洪任务,防洪压力较大;防潮体系也不健全,东营市海岸线350km,建成50年一遇的防潮堤200km,其余都是土堤,建设标准较低,防潮任务艰巨。

三、水生态工程建设发展战略

1.总体战略目标

结合黄河入海口河海交汇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自然及人工湖泊、湿地、水网等优势,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不断提升城乡供水、防潮防洪除涝、水生态安全、河湖健康保障能力和水平。通过跨流域调水与本地水系的连通,形成河河相连、河湖相连、河库相连、库库相连和河渠相连的水网体系,同时实施河道、湖泊、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河流自然形态,形成“一河清水、两岸绿色、湿地明珠、城景交融、人水和谐”的优美景象。

2.总体发展策略布局

结合人水和谐的理念,采用“区域+斑块+廊道”的布局策略,通过建设生态景观河道、生态湿地保护与修复、生态林场水利配套、沿海生态防护林城市水系水网、水土保持工程、水源地保护工程等工程体系,形成“一带绕四区、两干通五域、一核连四网、人水共和谐”的水生态建设格局。

(1)一带绕四区

“一带”指沿海生态防护带;“四区”指东部生态湿地自然保护区、南部地下水漏斗修复区、西北部水土保持区、中部生态景观区。加强沿海生态防护林建设与保护,逐步修复生态湿地及地下水漏斗补源,加强生态景观林建设,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形成立体式、多层次的水网防护体系。

(2)两干通五域

“两干”指黄河、小清河两条跨境干流;“五域”指小清河流域、支脉河流域、广利河流域、垦东小流域及黄河以北小流域5大流域片,重点进行生态景观河道治理、修复河道形态、断面及河岸带生态系统。

(3)一核连四网

“一核”指中心城水系生态网,是东营市水系生态建设的核心;“四网”指河口、垦利、利津、广饶4区县城市水系生态网。对城区内的河流、渠道主干及支流、城市水系、湖泊湿地、引黄干渠等联合统一调度,完善城区防潮防洪除涝体系。

(4)人水共和谐

“人水共和谐”指打造黄河水城,塑造城市亲水平台,建设滨河景观带,实现城区河道“水清、岸绿、景美、畅流、行舟”的总体目标,突出生态水利、环保水利、人文水利特色,使中心城区成为集生态调节、城市文化、旅游娱乐、休闲健身、划船游玩为一体的观光经济带。

四、开展水生态保护的战略研究

立足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黄河三角洲这一基本自然条件,针对当地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需求,开展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的重大战略研究。

1.黄河河口自然湿地需水保障战略研究

黄河河口自然湿地供水不足,导致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退化,加强需水保护已刻不容缓。因此,主要针对大汶流自然保护区和刁口河故道的黄河口自然保护区,以科学补水、促进湿地生态修复为目标,开展黄河口自然湿地需水保障战略研究。

2.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战略研究

结合黄河口特有的水生态系统特征,以保护水生态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的完整性为目标,对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境进行整体性保护,针对具体鱼类的生物特性及生理需求,推广洄游通道维护、鱼类天然生境保留、“三场”保护以及增值放流、过鱼设施、分层取水等技术措施开展战略研究。

3.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战略研究

实施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开发利用处理后的污水、雨水和微咸水等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展微咸水与淡水混合灌溉实验,提高雨水和再生水的利用规模。

五、效果分析

1.水功能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入河污染物控制措施及入河排污口生态沟渠、净化塘坑、跌水复氧、人工湿地等生态净化工程建设,大幅消减了污染物入河量,改善了河道内的水体质量。同时通过跨流域调水与本地水系的连通,保证黄河河口、广利河、东营河等河流生态基流量,恢复河流自然形态。

2.敏感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工程、沿海海岸保护带工程、生态湿地工程等建设,保障国家自然保护区敏感生态需水,实现防洪(潮)除涝与生态环境建设、洪水资源利用统筹兼顾。

3.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通过推广现代化的农业节水技术、工业改造升级和制定符合东营实际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系数、生态用水的利用效率,促进水循环利用和雨洪利用。

4.水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开展生态景观河道水系治理,保障河流生态基流;采取修复生态湿地、沿海生态防护、构建城市生态水网等措施,实施水生态预警管理;构建完善的水系生态保护管理体系,提升水系生态保护能力,改善全市水生态健康环境。

5.水资源配置得到明显优化

通过建设南水北调东线续建配套、引黄调水等输调水工程,实现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等多水源联合调度,全面提升城乡供水能力。编制东营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合理布局供水管网,保障城乡居民及工业供水安全,达到不断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猜你喜欢

水网防潮东营市
水网藻生长及铀对其生长影响的模型构建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水环境的污染控制研究
影音室里的防潮处理
代表议案编织安全“水网”
中药制剂吸湿机制及防潮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ZYJ7型道岔接点组防霉、防潮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