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的思考

2018-01-30王显政

中国煤炭 2018年10期
关键词:煤矿安全煤炭煤矿

王显政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北京市朝阳区,100013)

40年来,在党和政府一系列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引导下,煤炭行业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先进生产力,激发创新活力,行业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

1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煤炭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整体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为煤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1 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2017年,全国煤炭产量35.2亿t(2013年39.7亿t),比1978年增长4.7倍,年均增长4.56%。40年累计生产煤炭693亿t,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4.3%。1985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煤炭生产大国,此后,煤炭产量占世界的比重逐年提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6%上升到目前的46%左右。

1.2 煤炭开发布局深度调整

2017年,晋陕蒙三省(区)煤炭产量占全国的66.8%,比1978年提高46.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煤炭产量占9.4%,比1978年下降32.9个百分点。2017年,神东、陕北、晋北等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4.3%。

1.3 以煤为主、多元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1)煤炭生产结构优化。全国煤矿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8万多处减少到2017年的7000处左右。建成了120万t/a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处左右,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建成了千万吨级煤矿37处,产能6.3亿t/a,在建和改扩建千万吨级煤矿34处,产能4.4亿t/a。

(2)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2017年,全国年产超过2000万t的企业达到27家,比1978年增加25家,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9%;年产超1亿t的企业发展到6家、产量占全国的30.5%。

(3)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17年底,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达到3亿kW;占全国火电装机的27.1%;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800万t/a、800万t/a、51亿m3/a、270万t/a;多数大型煤炭企业非煤产业产值超过60%,呈现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4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煤炭科技经历了从跟踪、模仿到部分领域并跑、领跑的转变。煤炭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和优化;煤炭资源开发、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煤炭高效转化等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大功率采煤机、输送机、大采高电液控制支架、物联网、新型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煤机装备制造能力进入世界前列,8.8 m一次采全高综采成套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装备、大型矿井建设、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燃煤电厂超低排放、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煤炭深加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7年,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7.8%,比1978年提高了65.3个百分点,原煤生产人员效率达到8.2 t/工,是1978年的8.8倍;全行业共有25位专家学者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生产、科研与教育一线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5 煤矿建设能力跃升世界前列

冻结法立井施工深度达到1000 m、斜井施工连续斜长达到800 m;井筒最大净直径达到10.8 m,掘进最大直径达到15.5 m;钻井法凿井深度达到660 m。建成了陕北、大同、平朔、蒙东等一批亿吨级矿区;建成了年人均生产效率达到或超过1万t的大型现代化煤矿80多处。建成的补连塔煤矿,井型规模2800万t/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井工煤矿;建成的哈尔乌素露天矿和宝日希勒露天矿,产能达到3500万t/a;建成的安家岭露天煤矿选煤厂,洗选能力达到1500万t/a,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的70多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实现了地面一键启动、井下有人巡视、无人值守。

1.6 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1992年,徐州和枣庄两个矿务局煤炭价格改革试点,拉开煤炭市场化改革的序幕;此后煤炭价格改革不断深化,2013年,国家取消重点电煤合同,实现了电煤价格并轨;炼焦煤、动力煤期货成功上市;2017年,建立了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有效防止煤炭价格大起大落,达到了煤炭供需双方互利共赢、两放心(需方对资源放心、供方对市场放心)的效果。煤炭价格指数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合作机制更加健全,国内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市场配置煤炭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显著增强。

1.7 生态文明矿区建设取得成效

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清洁生产机制全面建立,原煤洗选、“三废”综合利用能力大幅提高,保水开采、充填开采、无煤柱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煤炭深加工示范、燃煤电厂超低排放、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技术示范取得成功,煤炭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了以同煤塔山、神华宁东为代表的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和徐州贾汪区潘安湖为代表的国家近代工业博览园和生态旅游示范区。2017年,全国原煤入选率达到70.2%,比1978年提高53.5个百分点;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67.3%,提高40.3个百分点;矿井水利用率、瓦斯抽采利用率、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72%、52.3%、48%。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风光更加秀美。

1.8 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实现了明显好转

国家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完善了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机制,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和基础建设,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明显好转。全国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由1978年的6001人减少到2017年的375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9.713下降到0.106。

1.9 国际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以首家中外合资安太堡露天煤矿建设为起点,煤炭行业国际化发展渐次展开。1988年,中煤建设首次走出国门承建摩洛哥杰拉达煤矿;1998年,兖州煤业在香港、纽约上市;2006年,中煤装备公司首次向俄罗斯出口综采放顶煤成套设备和技术;2008年,中国神华投资首个海外煤电项目神华国华印尼南苏电厂;2012年,中煤科工承担乌克兰梅利尼科瓦煤矿现代化改造项目。近年来,江西中鼎国际承建阿尔及利亚奥兰大学城项目;兖矿收购力拓联合煤炭公司、开拓南美找矿市场;浙江能源与巴西煤电、煤制气合作等取得成功;国家能源集团、徐矿集团、山东能源、陕煤化、盘江煤电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煤炭行业国际化发展迈入新的境界。

回顾煤炭行业改革开放的40年,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40年,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40年;煤炭行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快速发展的跨越。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煤炭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柱产业,还面临着发展理念亟待更新,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在继续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

2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关心煤矿职工生活,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他指出,要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强调指出,我们正在压缩煤炭比例,但国情还是以煤为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甚至从长远来讲,还是以煤为主的格局,只不过比例会下降,我们对煤的注意力不要分散;在宁夏考察期间,亲临神华宁煤400万t/a煤炭间接液化示范工程现场,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又做出了重要批示;实地考察徐州贾汪潘安采煤塌陷区整治工程和抚顺市采煤沉陷区避险搬迁安置情况,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煤炭需求仍将保持适度增长。国家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促进脱困发展,行业平稳运行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行业发展基础将更加坚实;以信息化、大数据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快速发展,为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煤炭行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推进能源革命、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升级、产品升级、质量升级、管理升级,培育新模式、发展新业态、提升新动能,实现煤炭上下游产业协同、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创新有机结合,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建设、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2.1 建设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创新发展体系

围绕煤炭工业科技发展“十三五”指导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煤矿重大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煤炭高效转化与清洁利用等基础理论研究;加快煤矿巷道高效快速掘进与支护技术及装备、千万吨级煤炭综采成套装备研发,提升我国煤炭智能化开采水平;重点开展煤炭精细化重介质分选、高效干法选煤、高效超低污染燃煤锅炉等技术攻关;深入推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工程示范和装备研制,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重点开展采空区水害致灾因素快速探测、掘进工作面远距离超前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制,实现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升级。

2.2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煤炭市场体系

完善煤炭现货市场,发展期货市场;建立全国煤炭生产、供应、消费大数据平台,健全煤炭应急保障机制;推动煤炭产运需企业间长期战略合作;健全完善“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建立中长期合同监督、评价和考核机制;健全社会诚信机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2.3 建立和完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绿色发展体系

建立以生态环境承载力确定资源开发规模的评估机制,完善清洁生产机制,统筹推进采煤塌陷区生态保护和修复,以最小的生态扰动获取最大的资源开发收益。鼓励煤炭绿色开采、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技术进步,鼓励原煤全部洗选,向社会提供优质、洁净、适用的商品煤。加大力度支持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煤炭深加工、民用散煤清洁化技术和低阶煤分级分质技术发展。加强系统优化和集成,促进煤炭全产业链清洁高效利用,实现煤炭利用价值最大化,推动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的战略转型。

2.4 建立煤炭行业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健全行业高等教育、学历教育、专业学习、岗位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一批行业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基地,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一批面向行业需求的煤机装备制造业、煤炭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紧缺的工程技术类人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优化行业人才引进政策,加大高端人才和行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行业人才高地,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2.5 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保障体系

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加强煤矿安全基础建设,推进安全科技进步,发展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优化系统、减头、减面、减人,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修订完善煤矿安全作业规程,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煤矿强制性尘肺病筛查、鉴定、治疗制度,严格煤矿生产作业场所粉尘监管,加强职业病危害宣传教育,全方位提高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水平。

2.6 建立煤炭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开放体系

坚持以“一带一路”主要产煤国家为重点,支持煤炭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展产能合作、专业化合作、技术服务,培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煤炭和采矿界的对话与交流,构建煤炭国际贸易及技术信息交流平台,探索与沿线国家企业、相关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互信合作、促进互利共赢。以煤炭产能合作为契机,带动我国煤机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2.7 健全和完善煤炭产业政策保障体系

完善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相关政策,深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产能,推动结构优化调整、供需实现基本平衡、行业效益提升、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独立工矿区分离移交。

猜你喜欢

煤矿安全煤炭煤矿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煤炭
强化忧患意识,推动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煤矿安全生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抓煤矿安全基础建设四大支柱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