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安合适:触发真学的核心力

2018-01-30

江苏教育 2018年82期
关键词:主体儿童课堂教学

“教育即生长”,我们往往忽视了“理解”是为促进儿童生长而教的基础。随着深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工作的推进,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直面我们的教学现状,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还存在着差距。我们的课堂是一块凹地,安安合适的教育理念是我们当下的教育期待。

一、适合的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应然诉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成了一种教育追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制约其继续往纵深行进的“瓶颈”也逐渐显现。究其原因,其一是教学方式得不到真正的转变,“单极化”的模式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仍停留在教师的知识教学层面。时至今日,我们仍有必要去静心审视“教师是谁”这个简单却耐人寻味的问题。其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不够深入,“表面化”是我们不能规避的核心缺漏。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儿童有自己的生长时间和节奏,是完整丰富的生命个体。但是在教育现实中,儿童立场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一些教师以其惯有的思维,片面解读了儿童的学习需求,缺了适合的教育基础,丢了适合的教育灵魂。儿童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落实,素养的提升就会变成纸上谈兵。

二、实践体谅:“适合的教育”理念的理解与确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为我们指明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不过,这并不是当下教育的独辟蹊径,“因材施教”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教学坚守。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有了不同的期待与呈现。笔者认为,有效整合学习资源,培养核心素养,增强课堂的适应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的落脚点还应在课堂。

1.适合的课堂教育,应当是符合学生本体认知的。

在理论坚守与创新、实践操作与探索中我们逐渐认识到,“适合的教育”核心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我们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心理智能,而是应该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力。这不仅是我们强效的心理支持,也明确聚焦“以学定教”的指导理念。

“教育即生长”,而我们往往忽视了“理解”是为促进儿童生长而教的基础。我们的课堂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选拔作用,缺少了参与,禁锢了思维,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自己的兴趣代替了儿童的兴趣,以自己的教育意愿牺牲了儿童的诉求,把“自以为是的经验”当成了“顽固不化的理由”。学生在一成不变的课堂中渐渐消磨了灵性,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何谈素养的提升呢?

改变现状,就要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从促进学生的认知出发,以满足学生的自主内需为导向,如此,“适合的教育”才会扎根。

2.适合的课堂教育,应当是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并时刻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效果。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在实际教学中理解和承认因人而异,并对学生差异性进行有效引导。笔者认为,我们应当继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一旦清楚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就能以更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自觉摒弃无关干扰。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教学应是一种有意义的研究。通过我们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变革传统教学模式,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譬如当下倡导的用“导学案”“学情分析表”进行备课就能满足学习的个性化要求。根据学科特点,教师设计出学生自学的课前学习单,再把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进一步确定出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多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无论是导入环节、感知环节、理解环节,还是应用环节,都是以学生智能开发为主导,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以教师指导为主线。在学习任务的带动下,每一个内容的学习最终指向既定的教学目标。如此,学生学习的空间才会更大,才会更自主。

3.适合的课堂教育,应当是释放学生主体潜能的。

“适合”的课堂教学促使我们要进一步厘清课堂教学改革的定位与目标,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质疑的习惯,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积极构建有利于每个学生生命成长的多彩课堂。

笔者认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理解是本位,找准定位为关键,提升能力是追求,涵育素养为目标,几者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如此才能让学生逐渐自觉投入、感知成长。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最大限度释放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潜能。在学与教的互动体验中让学生学会“自学质疑、互动交流、自主探究、迁移运用”,从而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4.适合的课堂教育,应当是顾及学生发展阶段的。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处在特定阶段的有差异的发展中的人。唯有坚持儿童立场,以长远的眼光顾及儿童的“发展”,才能真正为儿童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当然,此种“发展”一定是适性的发展,是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激发其潜能,找到适合其发展的课堂。

放眼未来,只有把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教学的品质才可能真正得到提升,教学的作用也才可能真正彰显。

三、寻求共识:“适合的教育”实践的思考与展望

明确切实的课堂主体。适合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学习带给他们的丰盈与愉悦。这样的“学”,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上:听讲很认真,读书很专心,思维很活跃,发言很主动,见解很独特,探究很投入,合作很愉快……“脸通红、眼发光、手高举、嘴常开”,学生的情、意、志紧紧地围绕着学习,他们已然成了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推进者,已然成了课堂的主人,而这样的课堂才会生机勃勃。

制定多元的学习目标。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刀切地为所有学生设定一样的教学目标,学力充沛的学生自然游刃有余,然而一些学生也很容易出现学习掉队的情况,时间一长,差距会越来越大。那么,这样的发展就只是部分的发展。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淀下的“经验”,使得他们每个人的学习背景都丰富而独特。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多元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制定不同的要求。培养学生个性,并且在他们落后的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

改变单一的评价观念。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以往以考试为主的选拔性评价不能作为我们评价的唯一标准,我们更应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考量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他们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鼓励学生积极进步。随着“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型评价样态的体系变革,促使我们更加有意识地、科学地、全方位地评价学生,无疑更适合我们当下的教改需求。

猜你喜欢

主体儿童课堂教学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何谓“主体间性”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