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2018-01-30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皂甙静脉炎输液

黄 鑫

(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上海 200431)

β-七叶皂甙钠是从婆罗子的干燥成熟种子中提取到的一种含酯健的三皂甙的钠盐,对血管的刺激性极大,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1]。β-七叶皂甙钠具有抗炎、抗渗出、消肿以及抗氧自由基的神经保护等作用。临床上常用于颅内血肿、骨折、烧烫伤、静脉血回流障碍等疾病,以及各种创伤和手术后水肿。β-七叶皂甙钠口服在胃肠道不吸收,肌肉注射易引起组织坏死,仅供静脉注射或静脉输注[2]。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静脉炎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80%的患者使用该药3~5天穿刺血管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或血管条索状红肿[3],30%的患者因疼痛难忍终止治疗[4]。近年来,护理人员通过研究了解七叶皂甙钠引起静脉炎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了患者痛苦,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现将β-七叶皂甙钠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预防措施及护理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炎的原因

静脉炎的发生是由于从静脉中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因静脉内长期放置较大的塑料管引起的局部化学性炎症,也可由于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而引起的损伤感染;刺激性药物及炎症细胞以及坏死内皮细胞堆积共同作用,更易局部发生静脉炎,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β-七叶皂甙钠的药理作用良好而独特,目前还没有同类药物可以替代。注射用β-七叶皂甙钠所致的静脉炎,可能与药物刺激性强、纯度、质量有关。

1.1 药物本身因素与pH值

岳红玉[5]在对β-七叶皂甙钠致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措施研究中发现,β-七叶皂甙钠渗入皮下后,易造成局部组织渗出、肿胀,使局部组织张力增加,压力增大,且该药不易吸收,刺激性强,李葆华[6]在临床研究中也发现,在炎症介质作用下,刺激局部血管,反应性引起静脉收缩、痉挛,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而正常人血液pH值为7.35~7.45,在此范围以外的溶液均会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与机能,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导致静脉炎的发生[7]。低pH值溶液更易引起静脉炎。β-七叶皂甙钠溶液的pH值为4.6,呈过酸状态,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状态,可能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微粒因素

李海生等[8]对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输注液体中微粒的含量与静脉炎的发生有关,约占70%。张琳[9]在精密输液器预防静脉滴注β-七叶皂甙钠致静脉炎效果观察研究发现,采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能有效降低因输入β-七叶皂甙钠溶液而引起的血管疼痛和静脉炎的发生率,β-七叶皂甙钠是纯中药提取的微粒制剂,微粒含量较多,如在短时间内进入静脉,则容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1.3 温度

沈士芳[10]对研究局部热敷在静脉输注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观察中显示,局部热敷可有效降低静脉输注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关旭明[11]对静脉滴注温热溶液预防静脉炎的临床观察发现中指出,常温液与人体温度相差较大,容易造成血管收缩痉挛,若短时间内进入血管,造成血管堵塞、供血不足、组织缺氧等症状,故温度因素是发生静脉炎的原因之一。

1.4 其他相关因素

黄燕菊[12]认为患者体质及血管情况、输注时间及滴速、使用剂量与浓度等因素有关,尤其老年患者静脉壁硬化,血管内平滑肌收缩无力,输液针孔不易闭合,因此静脉液容易渗漏。

2 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炎的预防

2.1 静脉的选择及保护

2.1.1 静脉的选择

选择粗、直、有弹性、易固定、血流通畅的大血管进行穿刺,避免在神经、肌腱或大血管表面穿刺。对于有血管性疾病、下肢骨折或瘫痪的老年患者应避免使用下肢静脉;对于长期输液患者,应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并可将注射肢体适当抬高以利回流。

2.1.2 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

同一静脉应避免反复多次穿刺,长期用药者12~24 h更换注射部位。穿刺应一次成功,针头应完全置于血管内,避免对血管壁的刺激。培养护士的爱伤观念,尽量鼓励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从而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对浅静脉的破坏,减少输液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同时也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2.1.3 提高拔针技术

拔针时动作宜轻柔,快速,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再用无菌输液贴按压穿刺点3~5 min。

3 掌握合理的用药方法

为了减少血管穿刺,该药最好与其他静脉补液同时使用,在输注β-七叶皂甙钠的前后可用其他液体缓冲,以缩短β-七叶皂甙钠在血液的存留时间,减轻其对血管的损害。

4 提高专业技术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输液的各个环节无菌,防止感染性静脉炎发生。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操作技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如硝酸甘油贴剂、2%山莨菪碱溶液、硫酸阿托品溶液局部涂擦。加强穿刺针的固定,输液期间适当限制活动,防止因体位改变而牵拉穿刺针。

5 密切观察输液过程

巡视病房,严密观察患者穿刺静脉的局部情况,有无疼痛、红肿,有无药液外渗,以便及时处理。

6 加强感染监测管理

注意治疗室、配药室、配药台、病室及注射部位感染监控,用层流细胞毒安全柜配药,减少微粒及有害尘埃进入静脉输液中;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液;发现静脉炎要及早治疗,防止血栓及坏死发生。

7 适宜的输液温度

输入加温液体,一般建议温度在25~35℃为宜,加温后恒温输入β-七叶皂甙钠是预防和降低局部刺激症状和血管壁损伤的有效方法[13]。

8 静脉内预防

齐进如[14]在对碳酸氢钠防治注射用β-七叶皂甙钠静脉炎疗效观察中认为调整溶液pH值用碳酸氢钠将β-七叶皂甙钠溶液pH值调整至7.4左右,可以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且吴勇军[15]在研究β-七叶皂甙钠导致静脉炎的预防护理进展中认为调整pH值后对输液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同时输注时静脉注射少量利多卡因,能明显减轻β-七叶皂甙钠引起的疼痛不适,起效快,且能维持1~2 h,也可静脉输注时给予小剂量硫酸镁静滴可以明显减轻β-七叶皂甙钠引起的局部刺激症状,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增加溶液量也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研究表明,5%葡萄糖配置β-七叶皂甙钠比生理盐水配置对静脉损伤小。当与活血化瘀类药物、甘露醇等合并用药时,最好与其他无刺激性小的药物或液体进行间隔,以减少局部并发症。

9 静脉外预防

9.1 药物预防

采用2%山莨菪碱持续湿敷,可预防β-七叶皂甙钠进入静脉引起的损伤[16],可应用精密输液器,能够更有效地滤除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以减少微粒对血管壁的损伤,降低β-七叶皂甙钠引起的血管疼痛及静脉炎的发生率。

9.2 局部保暖

热敷能使局部血管充盈,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同时可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加快新陈代谢,从而有利于减轻静脉刺激症状和血管壁的损伤。在保暖过程中应注意水温适宜,热水袋使用时用毛巾包裹,防止烫伤。但要避免热水袋与药液直接接触降低药效。

10 加强患者营养

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较大。应加强营养,鼓励患者进食,注意调整食物的色、香、味,帮助患者选择富于营养和清淡易消化食物,切忌进食过热、粗糙、辛辣等食物。对于免疫极其低下特殊患者则考虑适时适量地补充血液,提高患者机体能力,必要时还要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更好地修复血管壁和抵御炎症,对预防静脉炎具有辅助作用。

11 心理护理

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讲明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以取得患者配合,及时观察患者对此药物反应。

12 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炎的护理

12.1 局部封闭

对于药物外漏引起的静脉炎,临床常用普鲁卡因、玻璃酸酶(透明质酸钠)局部封闭[17]。普鲁卡因可阻断局部传导,减少局部组织血管收缩,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玻璃酸酶有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的作用。

12.2 局部热敷

马春芳等认为单纯的红、肿、痛使用40~60℃温水毛巾热敷5~10 min,每日2次或3次,2天或3天症状即可减轻,4~6天症状完全消失[18]。局部热敷能扩张血管,加速静脉回心血流,使β-七叶皂甙钠沉积于血管壁的机会减少,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减轻患者肢体疼痛,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热敷是一种既经济又方便的治疗方法,在寒冷的季节使患者在输液时肢体感到温暖舒适,减轻不适感,但精神异常或皮肤感觉迟钝者禁用。

12.3 电热疗法

覃红桂等[19]认为输注β-七叶皂甙钠前将电热护肩置于穿刺部位近心端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电热疗法可以消除局部炎症水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病变周围无菌性炎症的吸收。在合理使用血管、调节适当的输液速度(60滴/min)下选用电热护肩可有效地防治β-七叶皂甙钠所致的静脉炎,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使用且无副作用,有待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13 结 语

静脉滴注β-七叶皂甙钠后所导致的静脉炎,与药物的pH值、药物微粒对血管的损伤、以及炎症介质诱导相关。静脉输液时合用活血化瘀类药物、甘露醇、低温输液、输液部位及血管状况等因素,也会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因此静脉滴注β-七叶皂甙钠时应采取合理的用药方案、适当调整溶液pH值、使用精密输液器减少大微粒、合理的药物预防、输液时保温及采取保护性的静脉穿刺,这些措施均可有效地减少静脉滴注β-七叶皂甙钠时静脉炎的发生。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静脉炎的发生,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林慧珍.β-七叶皂甙钠致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干预进展[J].海峡医学,2014,02:46.

[2]周江林.β-七叶皂甙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1,3(10):789-790.

[3]李冰琴,肖雪芬.红花酒精外敷对β-七叶皂甙钠静滴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护理,2002,8(4):285.

[4]范素云,毛雅芬.止痛消炎膏治疗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炎效果观察[J].护理杂志,2004,19(11):64-65.

[5]岳红玉.β-七叶皂甙钠致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措施[J].牡丹江医学院报,2013,23(12):1515–1516.

[6]李葆华.溶液pH值的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护理杂志,2012,11(12):113.

[7]吴 勤,王鹏臣.静脉给药并发静脉炎的发病机制和防治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4,10(2):41-42.

[8]李海生,胡 荣.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8):346.

[9]张 琳.精细输液器预防静脉滴注β-七叶皂甙钠致静脉炎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1,(01):49-50.

[10]沈士芳.局部热敷在静脉输注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观察[J].家庭护士,2009,5(4):6-7.

[11]关旭明.静脉滴注温热溶液预防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8,13(5):48-49.

[12]黄燕菊.β-七叶皂甙钠输液渗漏的护理体会[J].海南医学,2010,14(8):103.

[13]张美玲.β-七叶皂甙钠加温静脉滴注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02,23(7):812.

[14]齐进如.碳酸氢钠防治注射用β-七叶皂甙钠静脉炎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2,46(13):71.

[15]吴勇军.β-七叶皂甙钠导致静脉炎的预防护理进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5(02):28.

[16]陈 宁.20例注射用七β-叶皂甙钠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9,7(08):132-133.

[17]毛亚芳.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治疗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炎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J].西南国防医学,2013,(11):159-161.

[18]马春芳.硫酸镁湿敷减少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损伤的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3,(01):24-25.

[19]覃红桂,文国英,谢丽霞,等.电热护肩预防β-七叶皂甙钠静脉滴注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12A):61-62.

猜你喜欢

皂甙静脉炎输液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妇产科血栓性静脉炎临床护理
β-七叶皂甙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颈枕输液袋
皂甙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发酵和生产性能的研究进展
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联合超声电导仪治疗静脉炎30例
请您收藏
——输液反应抢救流程
茎叶人参皂甙和维生素E对百草枯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