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供应链发展分析

2018-01-29褚瑞

商场现代化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

摘 要:从产业集群和产业供应链体系发展的背景出发,探讨了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系统发展的特征,分析了该区域主导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和物流运作模式,结合相关知识提出了基于集群式供应链的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物流供应链的优化策略。基于集群式供应链的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供应链优化应从管理模式、发展模式和协调机制方面入手。

关键词: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集群式供应链

一、引言

当前经济的竞争,更多表现为地区之间和区域集团之间的竞争。因此,现代社会“圈”经济异军突起。对于经济圈内产业发展问题,潘章勇等认为合肥经济圈各市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但其内部分工协作体系不完善,统一大市场不完整,且城市集聚经济效益与同城化效应存在阻碍因素,应从整个集群产业层面加大支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消除这些障碍因素;栾贵勤等认为合肥经济圈区域经济差异性趋势不断扩大,应利用主导产业企业优势,完善供应链环节,吸引上下游企业配套,增强核心竞争优势。

分析相关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地区之间,区域集团甚至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又表现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放远眼光,将发展战略转向整个区域经济和供应链管理;而从全局来看,安徽区域经济实力强度、产业升级程度等方面均具有相对劣势。鉴于目前区域产业集群经济实际运行效果及目前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管理作为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载体和组织管理范式,正成为诸多经济实体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此运用集群式供应链理论来探讨分析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运行状况,以至于运用现代物流理念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二、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集群式供应链发展的背景

1.产业集群不断发展

Michael Porter认为,产业集群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大量相关企业和支持机构聚集在同一个地理位置并且由此形成强大持续的竞争力(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产业集群的机制是通过地理邻近性来促进专业化和技术创新,同时降低交易频繁带来的高交易成本。合肥经济圈以合肥为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主要指由合肥以及在其100公里半径内的六安、淮南、滁州、桐城5个城市构成的城市群。目前,圈内各城市产业之间相关性和互补性较强,产业发展梯度较明显,产业整合发展以及产业集群化的基础条件较好。

合肥经济圈产业集群发展具体体现在产业集群镇的发展上。为更好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安徽从2008年开始,进行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的认定工作,截至2016年底,安徽省共认定213个产业集群专业镇,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自2013年滁州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以来,合肥经济圈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形势大好,营业收入由2014年的2083.82億元增长到2016年的2670.73亿元;就具体分布区域与产业集群规模来看,规模以上企业数最多的是合肥市(542家);实现营业收入最多的是滁州市(1103.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最多的也是滁州市(301.2亿元);同时,合肥经济圈专业镇中超过百亿规模的特色产业主要集中在家电制造、电线电缆、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机械制造等行业。可以看出,合肥经济圈通过相关产业集群,通过地理邻近性来促进主导产业的专业化和技术创新,不断延伸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了合肥经济圈的经济实力。

2.产业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

在产业集群内,由于市场地位相近的若干企业,围绕某产业形成多条平行交错的供应链系统;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向着更高组织形式发展。合肥经济圈产业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导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完善。比如作为具有集群发展典型特征的汽车产业,目前合肥经济圈内的汽车工业以合肥江淮汽车集团为核心企业,形成了以江淮汽车集团、合肥昌河汽车、安凯汽车等10家规模以上汽车及改装车企业和以安徽佳通轮胎公司等200多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为载体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汽车产品覆盖重、轻、微三大系列车型。二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专业服务链的完善。就合肥经济圈专业化市场、配套企业的集合和其他辅助企业集合特征来看,合肥经济圈各成员城市都在进行专业化服务市场的建设,充分利用合肥经济圈在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仓储、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通过加强协作、合理分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式做强相关产业,推进经济圈内城市产业错位发展与合作发展。比如桐城,利用内河港口优势,建设物流园和临路(港)仓储、货运场站、物流中心等配套设施,形成集货运、仓储、货代、配送为一体的现代高效物流服务体系。

三、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系统发展特征

1.物流运作模式

主导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各企业由于技术成熟,分工明细且供应链物流业务集聚化,因而会形成以下几种物流运作模式:

(1)主业带动物流发展的自营物流。该模式也称作物流系统剥离,主要出现在一些实力雄厚的生产和流通企业,其在集群初期都有服务于本企业的物流部门或相对独立的物流事业部。在业务覆盖地域、客户和服务都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内,自理物流作业的企业把原有的物流部门剥离成一个利润中心,由母公司为其提供物流业务,它在能力之余,母公司也授权其对外承接业务。这种模式常见于汽车、家电、电子器件等制造业,如海尔物流。

(2)战略联盟型的合作物流。如合资,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或其他企业合资,企业保留对物流设施的部分产权,并参与物流作业;又如管理业务外包,企业拥有配送中心和仓储机构等物流设施的产权,而将其作业管理职能交给别的物流提供商。

(3)物流支撑主业的独立第三方物流。这种类型主要是由传统的运输公司或仓储公司入主物流行业,凭借其比较规模的物流网络提供较为综合性的物流服务;或是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兴办的专业物流公司,其物流系统反应迅速,服务意识强,机制完善。endprint

此外还有整合各种物流资源、物流技术以提供物流咨询服务和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第四方物流等。

2.主导产业供应链组织结构

在产业集群中主导产业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对其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非常高的要求,因而它容易与为其提供物流服务的组织形成多条供应链网络。目前,除各分散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和大型企业自建的物流基地外,合肥经济圈内已经有合肥现代物流园、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等大型物流设施与圈内的主要生产企业配套合作,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供应链联系。可见,产业集群内的生产制造企业供应链与集群区域的物流服务企业供应链耦合会形成一种集群式供应链。合肥经济圈这种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结构模式可用下图来表示。

可以看出,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集群式供应链是产业集群和物流供应链之间的耦合,是在非唯一性和生产同类性的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主导下,众多单链性和生产具有相似性的供应链在各自内部间相互协作、各个链间跨链协调,以及游离于这些单链之外但存在于集群地域之中的配套化中小企业相互补充配合进行生产的敏捷性网络组织系统。不同形式的物流联结运作,横向上为整个集群式供应链进行一体化服务;纵向上,在单链中为各自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

四、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供应链优化的战略思考

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集群式供应链的形成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首先,引进技术和生产线,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其次,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比如海尔,美的等家电企业入驻合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家电产业集群和产、供、销配套产业链;接着,合肥经济圈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大量中小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园層层配套,形成明显的产业链关系。最后在主导产业集群式供应链成型和发展阶段,政府和核心企业针对性实施了产业战略转变,吸引配套企业合作共赢,形成比较完善的集群式供应链系统。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供应链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构建一体化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

供应链物流管理是一个将交易相关联的企业整合进来的系统,即将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和顾客等所有供应链上的企业和消费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系统。因此,基于集群式的一体化物流供应链管理活动可以从战略层、运作层和执行层这几个层次展开。战略层从宏观方面保证集群内企业物流战略计划的正确拟定和战略控制过程的有效实施。运作层的管理是在集群企业内部根据市场的销售动向决定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采购,从而保证生产、采购和销售的一致性,这实质也是对集群式供应链中企业生产流程的整体性设计。执行层是对集群式供应链系统内具体物流活动的管理。有效的物流作业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集成手段来保证作业系统具有持续改善能力。

2.整合多样化的物流发展模式

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的物流运作模式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突出,虽然目前有配置一定规模的物流园区和专业化物流基地,但是主导产业与物流企业业务合作不够紧密,专业性物流设施利用率很低。因此,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应当整合多样化的物流发展模式,以实现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地位。从经济圈内产业集群上的集群式供应链发展策略上讲,企业没必要完全放弃利用自身的物流能力,也没有必要坚持自营物流的模式。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物流对于企业成功的关键程度及企业物流管理能力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平衡,充分利用合作共享的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的物流服务整合平台,取得规模效益。

3.建立多层次的供应链协调机制

集群式供应链延伸到广阔的产业区,将面临更为复杂的交往关系:核心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关系、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政府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等。为实现集群式供应链的高效运转,必须建立多层次的产业供应链协调机制,以解决经济圈内主导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的制约。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合肥经济圈主导产业为了壮大产业集群,形成稳固的供应链系统,可以通过经济利益手段或非经济形式对其链节上的物流服务组织施加一定的控制力,加强影响范围和程度,从而协调与优化供应链活动;为了应对物流市场的变化,主导产业供应链应从分利用物流市场变化规律和竞争机制获得可靠的物流服务,选择合适的物流运作方式以提升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此外,各产业周围的物流园区还应该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建立供应链标准协调机制,以增强供应链系统与圈外经济对接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红键,赵坚.经济圈制造业增长的空间结构效应--基于长三角经济圈的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1,(08):36-46.

[2]潘章勇,张先锋.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02):108-110.

[3]栾贵勤,陈雨卉.区域不平衡发展及成因分析--以合肥经济圈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3,(07):42-44.

[4]周兴建,黎继子,谢少安.集群式供应链中的物流价值链优化[J].中国流通经济,2011,4:34-35.

[5]段刚,侯越,宋结焱,何瑞春,李引珍.供应链网络横向纵向整合优化[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02):381-387.

作者简介:褚瑞(1992- ),男,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物流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
村级主导产业对增强村级经济及农民增收的探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导产业选择及政府扶持政策研究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壮大主导产业集群的思路与对策
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向下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论广东省连南县主导产业的选择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河南省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路径
江西省赣州市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及其发展策略
关于提高东屏镇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建议
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