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中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2018-01-29李莹

职教论坛 2017年34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定位

摘 要: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基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改革发展的重大目标,建立和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的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被纳入了现代职教体系中,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院校从办学定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转型改革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教体系

作者简介:李莹(1987-),福建福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人文科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4-0054-04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大批高等专科学校、民办院校纷纷通过重组、升格,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经过升本后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学校的办学规模快速扩大、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日益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但与此同时,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定位不准,一味追求办学层次上台阶,学科多元化,招生规模扩大,把学校办成综合性大学,忽视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导致专业设置趋同化,人才培养同质化,学校办学无特色。由于办学定位不清,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一方面不利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生存发展,另一方面,所培养的毕业生由于缺乏技术技能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2015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2]由此,国家从上至下推动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然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转、转什么,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内涵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一类是数量众多的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院校,还有一类是几乎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技术性院校。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由于办学历史长,学术积淀深厚,主要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精尖人才;职业技术性院校立足于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劳动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介于综合性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其办学也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从其当前所培养的学生实际就业形势上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处于一种既无法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同台竞争,甚至在技术技能掌握上也不能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进行同类岗位竞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所以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不相符,毕业生就业缺乏竞争力,主要原因在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趋同化,办学缺乏特色。

从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而言,通常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为教研型或教学型大学为主,其办学成效的衡量标准以其取得各级别课题的数量与质量、科研经费的总数以及学术论文、专著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为量化指标;在师资力量建构上,以传统学术型人才为主,且大部分教师属于“从高校到高校”来源模式,很少师资有企业一线实践经历;在学校的管理方式上,属于由学校主导、各二级学院为主体的纵向层级管理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倾向于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行业企业协同培养。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针对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服务经济社会意识不强、科技成果少、与地方产业融合性差[3],既制约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又不利于院校自身发展的现状,国家提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所谓转型,就是指地方本科院校对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培养目标等进行方向性的调整,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把培養目标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把质量要求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即以培养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强调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途径,提倡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强调理论结合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故而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问题审视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影响培养质量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的定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针对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构建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配套的人才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凸显自身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受传统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模仿”或借鉴传统高校,追循学科本位的逻辑,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内容依赖理论课程的建构,追求理论的深厚,注重学术而忽视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缺乏区分度,造成培养的学生既缺乏学术型人才的专而精,也缺乏应用型人才的技术技能,尤其是实践创新能力较差,难以匹配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显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背道而驰。由于办学定位模糊不清,导致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中出现“有时会盲目效仿其他重点高校的目标定位,有时又与职业技术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混淆”的现象[4]。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度把握出现偏差,因此在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就存在偏失,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endprint

(二)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需求吻合度不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需要将办学定位具体落实或体现在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应用型设定上,但是,一方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往往过分注重所有学生的全面培养,而忽视了其兴趣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培养上存在着“博”有余而“专”不足的问题,使得人才培养暴露出了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甚至于缺乏专业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进行专业布局时,没有吻合当地產业发展特点,缺少对区域内行业、企业需求调研,盲目开设专业,“万金油”专业定位屡见不鲜,缺乏特色,导致培养的人才不精不专,这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初衷相背离。

(三)课程设置拼盘,缺乏针对性

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在课程设置上经验不足,甚至采取照搬传统高校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建设存在“拼盘”现象,缺乏职业和岗位针对性,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不够,通识课程存在“杂、乱、多”现象,造成学生学习负担重,学习主线不清晰。课程内容设置多以学科为逻辑起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企业对应用型技术课程的需求。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多为新建院校,其师资队伍不健全,尤其是缺乏应用型和双师型师资,制约了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600多所转型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以1999年后专升本高校、新设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为主。由于社会观念、舆论导向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筹建之初都期望能向一些老牌大学看齐,希望能够发展成为学术性、研究型,乃至综合性大学。在升本准备或办学过程中大量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加大对在职教师学历、职称提升的政策倾斜力度,而忽视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忽视了技术型人才的使用,这直接导致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师资队伍成为短板,大多数引进的教师均为高校应届毕业生,他们从一所学校走向另一所学校,从课堂走上讲台,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上存在明显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难以实现教育与专业的有机统一,难以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以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不利于办学成效的彰显。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思考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改革发展的重大目标,基于建立和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的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被纳入了现代职教体系中。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不彰,服务地方能力不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不高,办学声誉不被认同,造成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同程度受损。因此,加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改革势在必行。国家倡导实施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需要地方本科院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域优势、办学基础、产业发展特点,从办学定位、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准确定位,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准确定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要突破高职院校偏重于培养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定位,另一方面要突破重点本科高校培养学术型或理论型高级人才的定位。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说:“地方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它培养的人才就必须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够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除了个别专业外,一般都应面向地方,为当地的生产、生活服务,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5]

根植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前和未来需要,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地方本科院校应分析院校专业发展基础和社会关联性,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和社会需求变化,及时把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动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未来,从地方性、实践性入手,以解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急需和未来潜在需要为目的,创新设置并夯实专业发展方向,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具有专业特色和地方烙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当前,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分布在地市级城市,应致力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战略需求,以当地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服务地方为宗旨,有效聚焦社会服务面向,积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地方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区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发展为依据,结合区域经济特色与产业特点,依托院校自身发展基础,建设服务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或具有行业优势的特色专业。

(二)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反映了大学培养学生的缘由、目的、内容和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课程体系的建设。传统地方本科院校的授课体制基本延续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的方式,以强化学科门类为主干,侧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与考察,属于通才式教育,实践课程更多的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就应“构建起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以培养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6]。以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为突破口,建立起“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应用”的专业核心课程群,突出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应用课程在核心课程群中的地位。以能力为本位,按照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要求,构建能力课程体系。即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授课体制,科学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实现两者之间“必须”与“够用”的平衡。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学生未来就业去向,构建适应岗位要求的通用素质课程、技能课程、技术课程等多模块课程体系。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可经过市场分析、行业分析和教育分析三阶段做法,提高专业课程的应用性。通过就业去向分析、职业分析和专项能力分析,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三)搭建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之外,尤其强调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结合就业导向,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要求,首先应深入当地行业企业调研,了解、发现当前行业企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实际需求,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立足本地产业发展特色、服务行业企业需求谋划院校自身人才培养的发展取向;其次结合自身办学基础、办学特色、师资力量,明确与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方向。再次,综合对合作企业人才需求的行业分析与学校自身能力的评估,基于自身强势学科与王牌专业,打造有特色的优势专业,优先对特色专业重点投入,依托特色专业既可以将企业的人才服务需求牢牢吸引,又可以将企业一线的高精尖人才与技术引入特色专业做实教学研究,实现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在具体实施“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环节中,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中,可以选择地方大中型企业或地方的重点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参与实施;在教育教学上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实行“双导师”培养。endprint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推进应用型建设,以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此,不仅需要围绕大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开展必要的课程或教材改革,还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水平的师资是学校办学质量强有力的保证,优秀的教师能够给予学生高效的指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教师所必需的大学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又有行业企业工作经验或相关资格。双师型教师不仅有能力教授专业知识,具备相应行业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而且熟悉了解本行业的应用技术动态、熟悉岗位操作,因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更接地气,更容易把行业、岗位上的相关信息、知识和技能带入课堂、带入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师资队伍中拥有众多双师型教师,在人才培养、指导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上,发挥出他们的骨干作用。为此,需要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外引”与“内培”相结合、“校-企-校”协同培养等方式,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走进高校、进入课堂担任授课教师;也可以鼓励专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行业企业随岗培训和挂职锻炼,激励专业教师不断提升行业实践指导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术技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发[2015]7号.

[2]杨亚敏,李杰.边疆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现状和困境——以云南边疆地方本科院校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10).

[3]方艳红.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经济学院,2010.

[4]杨美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供给侧改革——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皖西学院学报,2016.

[5]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6]程華,陈华,阮吉.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效能保证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36-39.

责任编辑 刘扬军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难与易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