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十三届全运会改革的分析

2018-01-29陈欢王艳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全运会场馆竞技

陈欢 王艳

1. 前言

全运会一直以来是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运动会,受到来自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从1959年到2017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全运会在赛事观念、运行方式、市场开发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全运会运作体系等改革应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接轨[1]。

第十三届全运会组委会定期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国内国际情况对该届全运会从运动员资格、运动队组队、群众参与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十三届全运会的人员参与及赛事运作。深入分析十三届全运会进行的改革措施以及反思赛后反馈,有利于找出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为此后的全运会举办方提供借鉴,同时,也有利于及时发现赛事运行的不足之处,及早提出相应对策,对有效促进我国全运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十三届全运会的赛事改革。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查阅国内外有关十三届全运会的改革的文献,分别查阅历届全运会的市场开发、赛事体制改革、赛后场馆运作等方面的文章近50余篇,重点对全运会改革措施的原因、实施过程及影响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为研究奠定前期基础。

2.2.2 专家访谈法

对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列出提纲来求教解疑,征求专家们对全运会赛事改革的意见和看法。

2.2.3 历史研究法

坚持历史唯物方法论,搜集、分析和整理文献、理清数据、制作表格。将十一届和十二届全运会参与人数、场馆利用数、赞助收入和项目设置等与十三届全运会做比较研究,并得出结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十三届全运会改革的概况

全运会的改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随着国家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人民生活需求的逐渐变化,全运会组委会及时、敏锐地捕捉并回应了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新变化,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推出一系列契合时代发展新需求的改革举措,在项目设置以及比赛时间地点进行调整和改革。

十三届全运会的改革在基于十二届全运会竞赛体制上,一方面通过拓宽参与渠道,让更广泛的体育爱好者参与到全运会这场盛会中来,使他们体验到参与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通过新设项目、跨项选材以及跨单位组队等多种方式,不仅促进了高水平竞技后备人才脱颖而出,同样提升了全运会赛事的运行水平和精彩程度。

3.2 十三届全运会参赛主体改革的分析

3.2.1 十三届全运会运动员参赛资格的变化

为保证竞赛的公平性,预防和规避运动员身份作假等问题,十三届全运会在专业组运动员的参赛人员资格的审查提前四年进行,同时也提供更多更全的项目,使国家级、省市级甚至是区县级运动员能借助全运会的大舞台充分展现竞技能力,实现全国优秀运动员的同台竞技,也为观众提供一场视觉盛宴。

在群众组项目运动员参赛资格的确定上,十三届全运会组委会决定尽可能覆盖到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类人群,最大限度鼓励全民参与。将19个大项的竞赛规程在网站上发布,普通老百姓均可参加预赛。此举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加了参赛人数。

此次全运会的另一项重要创新在于邀请外籍华人、华侨的高水平运动员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26个大项34个分项的比赛,华人华侨选手允许以个人身份参加天津全运会[2]。

4.2.2 十三届全运会运动员参赛人数和项目设置的变化

本届全运会共设33个大项、417个小项,群众比赛项目有19个大项、126个小项,总共有约10200名运动员参赛[2]。其中,在以代表团名义参赛的项目中,山东共有862名运动员在29个大项、295个小项上获得了决赛资格,参赛人数和参赛项数均创历史新高。其他代表团人数同样也有明显增加,这些说明了竞技实力上,各参赛单位都在进一步巩固。由竞赛项目的设置中也可以看出天津全运会“全民参与”[3]的目标定位。

3.3 十三届全运会竞赛体制改革的分析

3.3.1 跨单位组队

由于中国各省市地理位置和气候等的差异,造成各省市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历届全运会比赛成绩上,同样出现明显的地区差异。因此,十三届全运会允许“跨单位组队”这一重大改革,有利于运动员的全国流动,平衡各参赛队伍的竞技实力的差异。

在游泳、田径、羽毛球、皮划艇、自行车、赛艇、帆船、乒乓球、网球、排球共10个大项49个小项实施跨单位组队参赛政策,跨单位组队需明确牵头单位,由牵头单位与有关单位进行自愿组队,并制定合理的参赛办法、计分办法。

3.3.2 奖励办法和计分办法的改革

①不设金牌榜。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提出,“要坚决摒弃金牌至上的政绩观,眼睛不能只盯着能获多少金牌和奖牌上。”取消奖牌榜,目的就是希望每位运动员能够真正地放下压力,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真正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不设金牌榜是十三届全运会赛事改革最有争议的一项举措。历届全运会的竞技较量中,各参赛队伍及运动员“唯金牌论”的现象盛行,严重背离了全运会的办赛理念和宗旨。而十三届全运会组委会力图改变金牌至上的参赛目标,特提出此项改革。

②教练员登上领奖台。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于2017年3月21日发布了《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实施教练员激励政策的通知》。在十三届全运会中首次出现教练员与运动员一同登上领奖台的壮景。获奖运动员与一名主管教练员同时获得奖牌,这不仅是对教练员背后付出的肯定,也能鼓励教练团队培养更多的优秀远动员,符合全运会鼓励各单位积极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宗旨。

③计分政策的变化。取消金牌榜后,十三届全运会的各项计分政策均已改变。严格按照体育总局于2016年4月6日正式印发的《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草案)》的具体实施细则,进行计分办法的改革。明确取消了全运会代表团成绩排名,同时涉及全运会上实施的足球、篮球、排球、冰球加牌加分办法及解放军两次计分办法、奥运会成绩计入全运会办法、奥运会联合培养运动员奥运会成绩计入全运会办法、全国冬季运动会成绩计入全运会共5个政策也一并取消。

3.4 十三届全运会赛事市场开发改革的分析

3.4.1 十三届全运会赞助收入的分析

天津全运会的赞助商级别共分四级,分别为合作伙伴、赞助商、独家供应商、供应商,此外在商务开发方面还有特许经营和票务经营。回看在十二届全运会上,赞助合同收入9.3亿元,总操作费用8亿元,在贯彻“经济节俭”的概念基础上,通过赞助基本上解决了资金营运的问题,因此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5]。十三届全运会上,共有65家赞助商支援天津全运会,通过赞助获得的收益金额也远远超过十二届全运会。其中,仅仅是乔丹体育为该届全运会合作提供的现金及装备赞助总价值就超过了8000万元。

天津全运会的各项支出同样本着节俭的原则,少花政府财政预算,多从社会集资,取得一些物资、资金、服务上的赞助,使得十三届全运会在节俭办赛上有了新的亮点和特色。

3.4.2 十三届全运会场馆利用的分析

合理的场馆布局和分配是成功举办大型综合性体育竞赛的前提。全运会在天津赛事涉及场馆47个,其中新建场馆21个,改造15个,利用现有场馆11个。新建的场馆10个布局在高校,场馆的布置注重比赛需求也关注赛后利用。全运村供全运会使用的81栋楼座,将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媒体村“三村合一”,注重商赛结合,不仅能节约建设的费用,又可以提高服务效率。这些新建的场馆在赛后的效用是一方面服务于高校,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场馆周边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3.4.3 观众参与和门票销售的分析

票务收入是全运会又一稳定收入来源。为贯彻全运会“全运为民”的理念,天津全运会特调低票价,吸引民众走进场馆观赏比赛。除全运会开闭幕式邀请全社会优秀工作者参加,不公开售票外,其他比赛项目门票价格依据具体赛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第十届全运会为例,最低票价300元,最高则达到5000元。而天津全运会的赛事票价普遍较低,最高不超过500元,最低为30元。如此票价吸引了大量体育爱好者前往现场观赛,此举不仅能提高全运会赛事精彩程度,还能激励赛场上的运动员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广泛的观众参与也是赞助商和媒体参与赛事的保证,实现全运会的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4.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4.1.1 参赛人数及参赛项目的限制降低了预期效果。十三届全运会首次允许华人华侨参与部分项目的比赛,但参赛人数较少,且能参与的项目有限,使得全运会对华人华侨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产生的预期效果也有所减小。

4.1.2 竞赛体系与制度仍有待协调。全运会的管理目前都是国家体育总局主办,负责全运会的统一协调与管理,十三届全运会竞赛项目众多,参与人数也较前几届全运会高许多,使整个全运会的运作及管理方面出现较多难点。多个组织的共同参与管理,出现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的局面,各利益主体也因此出现矛盾。

4.1.3 奖励办法和计分办法的改革成效不佳。自取消金牌榜后使得一系列的计分办法不得不做出调整,笔者认为综合性赛事中各单位进行奖牌的比较是大势所趋,即使在全运会中取消金牌榜,各单位依然会自行统计金牌数量进行相互比较。取消金牌榜的宗旨是改变大家唯金牌至上的观念,但此举收效甚微。

4.1.4 赛事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首先,十三届全运会的整体市场开发意识欠缺,未能树立赛事的品牌形象与赛事文化;其次,全运会的市场开发缺乏制度体系的保障,尽快建立完善的全运会法制体系是促进全运会赛事市场获得进一步开发的动力;最后,社会力量的市场开发程度有待进一步加深。

4.2 对策建议

4.2.1 改革全运会的运行机制

不论是赛事运行制度上,还是竞赛体系,几乎每一届全运会组委会都会进行调整。目前,全运会组委会,国家体育总局或其他主管部门之间,权力分配的界限不明晰,且全运会的竞技体育竞赛与群众体育竞赛的同时进行,很容易出现官办不分,建议由中国奥委会主办竞技体育竞赛,中华体育总会承办群众性体育赛事,以促进全运会体制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4.2.2 完善全运会竞赛体制

在“全运为民”的理念下,全运会的赛事规模逐渐加大,群众参与也不断增多,惠及到了广大人民群众。但是,要想发挥全运会在我国综合性体育赛事中的地位和价值,不可忽视全运会竞技选拔和提高竞技水平的意义。因此,竞赛项目的设置应尽量与奥运会接轨,在场地器材、赛场环境、裁判方法和奖励记分原则等方面应尽量与奥运会做到一致,才能最好地发挥全运会在竞技人才发掘的作用。将全运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良好结合在一起,协调均衡发挥综合效益。

4.2.3 科学布局全运场馆

全运会体育场馆涉及较多项目,所需场馆较多,还需考虑到场馆位置、附近交通状况、与全运村的距离和赛后利用等因素。在新建场馆时,要突出当地文化特征,彰显地方特色,使其具有文化传播的独特功能。场馆的设计要满足群众体育需求,使赛后场馆的运作能成功吸引群众。场馆的经营运作是维持场馆生命力的有力保障,但不可忽视场馆的公益性与社会性;全运会场馆的营销策略应迎合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场馆的经济价值。

4.2.4 继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树立品牌意识

由于未形成固定的全运会会徽、口号或会歌等,导致全运会的赛事品牌影响力极其有限。全运会在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形成一整套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全运会文化体系。此外,有关部门宜逐渐放权,允许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全运会的运行过程中来,不仅能减清政府财政负担和投资公共事业的成本,更有利于活跃市场,发挥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动作用。

5. 结语

尽管第十三届全运会的运作仍存在许多需改进的地方,但经过此次改革,十三届全运会的创新之处仍可圈可点。全运会运行体系也在不断的改革过程中得到完善,在我国体育赛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显著,为了使全运会更有力承载起使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历史任务,必须进一步改革全运会运行机制,完善全运会竞赛体制,科学布局全运会场馆,继续加大全运会赛事市场开发力度,树立起全运会在我国甚至在国际上的强有力品牌。

猜你喜欢

全运会场馆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竞技精神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完美闭幕
场馆风采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