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真情拥抱大草原
—— 评歌舞 剧《我的乌兰牧骑》

2018-01-29

内蒙古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歌舞剧乌兰牧骑农牧民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 呼和浩特 010010)

2018年8月7日,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再次作为第十五届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在开幕式上上演。《我的乌兰牧骑》是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内蒙古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由锡林郭勒盟民族歌舞团打造的民族歌舞剧。舞剧以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草原诞生及发展历程为题材,通过歌舞等表现形式,诠释了乌兰牧骑人不忘初衷的精神。每一个人都有梦想和选择,这也许就是伴随他一生的奋斗和追求。乌兰牧骑人选择了乌兰牧骑,这就是他们的理想,也是他们为此而奋斗一生的不懈追求。

一、讲述乌兰牧骑自己的故事

乌兰牧骑成立初期,交通极其不便,尤其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地域辽阔,人口分散。农牧区的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党的方针政策也很难及时地传达到农牧民群众之中。农牧民群众文化生活更是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乌兰牧骑的到来无疑是给草原带来了甘露、带来了欢乐。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的心里也怀揣着一个艺术梦想,对乌兰牧骑有着憧憬和向往。同时也深受乌兰牧骑的艺术熏陶和精神感染,从而走上艺术道路并成长为一名艺术理论工作者。在观看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时,被重现的那个年代的舞台场景深深打动,不禁燃起青春的回想和激情。

《我的乌兰牧骑》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以乌兰牧骑60年光辉历程为题材的舞台剧。此剧以写实、朴素而自然的笔触,讲述了主人公那日苏在乌兰牧骑的成长经历。通过观众熟悉并喜爱的歌舞表演形式,讲述了乌兰牧骑诞生以来,始终以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为根本宗旨,深入牧民中传播社会主义文化,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

无边的草原上刮起了一阵阵的白毛风,寒风凛冽中一辆勒勒车载着一支刚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乌兰牧骑,由远而近艰难地行进在漫天飞雪的茫茫夜色中。画面渐渐变得清晰,依稀可见队长钢普力布率领着乌兰牧骑的队员们,要到一个偏远牧点去演出。歌舞剧一开场就将乌兰牧骑深入基层长途跋涉的情景展现在舞台之上,刻画了一代乌兰牧骑人坚持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于基层牧民生活的宝贵精神及大爱情怀。

二、草原文化是乌兰牧骑创作的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回信中指出:“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这是习总书记对乌兰牧骑精神的赞扬。

乌兰牧骑诞生在内蒙古大草原,是草原的甘泉滋养抚育他们成长。他们是用真情去爱农牧民群众,敞开怀抱去拥抱大草原的人。此剧也正是以那日苏的少年、青年、壮年,一直到老年,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乌兰牧骑人的生活成长和始终战斗在乌兰牧骑第一线的经历,印证着乌兰牧骑60年的光辉历程,印证着几代乌兰牧骑人共同谱写出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赞歌。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还指出:“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为乌兰牧骑今后的创作指明了方向,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核心内涵。乌兰牧骑60年来创作演出的作品都是发自肺腑,反映的都是人民幸福生活,是扎根民族沃土,能够与农牧民群众产生情感共鸣和陶冶情操之作。如:歌曲《我们是文化轻骑队》《金色的边疆我的家乡》《弹起我心爱的好必斯》《内蒙古好地方》《牧民歌唱共产党》《在那百花盛开的草原上》舞蹈《巡逻之夜》《为祖国锻炼》《接好套马杆》《筷子舞》《孟克珠岚》《顶碗舞》《彩虹》《嬉水姑娘》等都出自乌兰牧骑。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艺术家、艺术人才和优秀经典作品。他们的艺术根基是在大草原,他们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就是大草原。因此可以看出,牧民与草原上的乌兰牧骑鱼水情深、紧密相连。

三、乌兰牧骑人的不悔选择

《我的乌兰牧骑》以新老两代乌兰牧骑队员的团聚为结局,象征着在新时代,乌兰牧骑应秉持传统,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将乌兰牧骑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乌兰牧骑事业是乌兰牧骑人的不悔选择,乌兰牧骑人选择了这份事业,也就选择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的乌兰牧骑》用诗意的叙事和朴实无华的表演诠释了乌兰牧骑人的不悔选择。该剧的勒勒车道具、服装等年代感与整体舞台画面和谐,有朴实之美并兼具时代审美感,是一部乌兰牧骑人演乌兰牧骑的有真情实感的剧作。该剧中还穿插了乌兰牧骑演出的经典舞蹈《挤奶舞》《剪羊毛》等,把草原文化特有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有反映乌兰牧骑服务群众送图书,放映幻灯片,给牧民理发等场景,概括了乌兰牧骑办队的宗旨。在结尾大合唱《乌兰牧骑之歌》中唱道:“我从草原走来,我从沙漠走来,我是沙漠甘泉。我从马背上来,我从毡包里来,生活源远流长,艺术四季花开,哪里需要到哪里去,无私奉献本色不改,送歌献舞为人民,我们是乌兰牧骑新一代。”诠释出乌兰牧骑对草原的热爱、对农牧民群众的情谊、对这份事业的坚守和奉献,以自己的行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升华了该剧的主题。

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是一部令人心灵为之震撼的成功作品,但笔者认为这部歌舞剧在艺术上还有提升空间。第一,剧中那日苏、队长钢普力布等都有独唱、对唱的唱段,但是部分歌词写得太满、太散,似心理描写,又不是心理描写,歌唱旋律写作也非西洋歌剧宣叙调的手法,所以音乐与唱词结合不够贴切流畅,演员的演唱受到很大的局限。第二,演员还需加强演唱基本功训练。保持良好的形体以塑造完美的舞台艺术形象。第三,对白偏多,影响歌舞剧的艺术气氛渲染,同时要加强歌舞剧中舞蹈与歌唱的结合,使结构更加合理。第四,道具手表、乌兰牧骑队旗等细节还缺乏年代感,20世纪50年代队旗应采用繁体字书写。第五,舞美制作运用科技手段将舞台塑造成一个框架结构,似有天地之分、大雪纷飞、繁星闪烁的穹庐状,但是观感压抑,舞台画面不敞亮,缺乏对草原唯美意境的整体表现。

猜你喜欢

歌舞剧乌兰牧骑农牧民
陕西,我的家乡
乌兰牧骑进校园
玛奈乌兰牧骑
光荣的乌兰牧骑
愈纯粹愈醉人——天津歌舞剧院新版《爱之甘醇》初品记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我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谈民族歌舞剧《伴嫁歌》
大型歌舞剧《壮锦》的审美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