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初探

2018-01-29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

天津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场馆探究教学

■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 杨 帆 岳 莹

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同时结合我校生态型教育“和谐共生,主动发展”的办学理念,我们进行了场馆课的探索——“自然博物馆场馆课之天体与地壳运动、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旨在利用场馆资源,让学生学会在真实情景下,学习知识并用所学内容解决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上同步发展,贯彻落实生态型教育“生本、多元、奠基未来”的课程理念。让教学不仅起到“教书本知识”的作用,更多的是要达到育人成才,培养具有和谐境界、主动发展的未来型人才的目的。

一、场馆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的内部圈层,能结合实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2.通过对展馆展品及介绍的阅读,了解生命起源的年代,化石形成的原因,叠层石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然博物馆场馆内给出的视频、图片资料,能说出我们所生活的太阳系及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能说出地球内部圈层;通过搜集和对比归纳,能说出某一种岩石或矿物的成因、特点;通过学生自学探究、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通过学习单的问题引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描述场馆内不同复原场景,并合理分析区别与联系。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多方面介绍一种化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人地观,增强防灾意识。

2.通过大量的化石标本和介绍,初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念。形成珍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课以认识自然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教学中贯穿“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借用自然博物馆场馆教学,让学生积极参加观察、观测、实验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场馆课的结构

场馆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专题性学习,这是一种问题导引下的学习模式,适合于学科探究活动或者综合实践课程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强调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从真实的问题情境出发,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来思考、认识、解决疑问,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明白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道理。我们在授课时注重场馆资源的专题性特点,把场馆所展示内容与地理、生物学科相结合,通过问题的设置把场馆物品变成学生进行专题学习的场馆资源群。

同一场馆多学科教学,同一学科不同场馆学习,同一堂课中整合和拓展多学科内容,学生采取探究、体验、参观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有单师授课和多师授课,还有学校与场馆教师合作点评的形式。在场馆中采取的学科综合教学,真正体现了课程整合的理念,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对常规的课堂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场馆课的实施

1.场馆参观研究。生物教师与地理教师多次走进自然博物馆,寻找场馆中与高中知识之间衔接的部分,同时寻找学科之间可以进行整合的地方,最后选择“天体与地壳运动、生物的起源与进化”作为首次场馆课的主题。原因有三点:第一,古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和地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化石”,既研究生命起源、发展历史、生物宏观进化模型,又可以通过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化石,确定地层的顺序、时代,了解地壳发展的历史,推断地质史上水陆分布、气候变迁和沉积矿产形成与分布的规律。第二,天体部分与生物起源进化,分别对应学生地理和生物必修课本上的两个新课章节,两部分都是高一第一学期开学将要学习的内容,适合在开学初同步开展。第三,自然博物馆占地面积大,馆藏丰富,一节课的容量不宜过多,这两个内容分别在第一和第二个展厅中展出,学生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反复参观学习。

2.课程方案的反复探讨。场馆课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与日常教学以及专业讲解均有区别。场馆中进行教学,就是将教育教学环节融合到场馆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场馆资源,完成教学任务。开始的设计方案,基本为教师根据馆藏藏品展开深入讲解,学生根据教师讲解对展品有深入认识,这就陷入了与讲解员类似的角色中,依然不能体现学生“学”的过程,课堂效率低。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我们最后决定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根据已确定的场馆课主题,设计一系列探究任务问题,任务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由易到难、由单一问题到综合问题。简单问题的答案都在场馆中可以找到,如“化石形成的条件”“生命起源的年代”等。复杂问题可以通过对简单问题和馆藏知识信息的学习进行回答,如“将部分馆藏标本按地史时期进行重新梳理”“找到伊迪卡拉生物群复原场景、澄江生物群复原场景、古生代海岸复原场景,结合场景内的实物模型比较分析各时期生物特征”。对于复杂问题,学生可以在回答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和对馆藏信息进行基本了解后,找到思考复杂问题的角度和解决方法。同时,在对自然博物馆的反复参观学习中,学生努力挖掘与学校课本课程相关的知识信息,如自然博物馆中关于“蓝藻细胞”的知识牌和“真原核细胞的区别”的知识牌,并重点将这些知识融进任务问题中。

3.学习任务单。自然博物馆官方有针对低年龄学生设计的学习单,内容基本为对参观对象的基本讲解。受其启发,我们也设计了学习任务单,内容包括学生进场馆之前需要完成的储备知识、场馆课的活动流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学生在进场馆上课之前,可以根据学习单进行预习,对场馆课的内容有基本了解和知识准备,在进行场馆参观时头脑中有思路、有任务、有目的,从而更加高效顺利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问答环节和小组展示环节,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最后以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时间的限定促进了学生的小组任务分配,因为单靠个人或两三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对于“场馆三种不同时期复原场景的比较”这样的复杂问题,没有明确统一的答案,需要通过组内互助交流,得出更多角度、更加全面的回答。面对自然博物馆这样的场馆,学生可以接收到的知识信息非常多,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可以促进知识信息的交流交换,也加快了学生知识的掌握,促进了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能力。

5.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源头,而是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在场馆课中,知识更多来自对场馆信息的获取以及同伴之间的互助交流,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介绍方法的作用。比如讨论“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什么”问题之前,我们会设置另外一个问题“将部分馆藏化石标本按照地史时期重新排序”,通过重新排序,生物进化的结构特点便可以直观呈现出来,学生自主便可以总结复杂问题的答案。

四、课堂评价

对于学生场馆课的学习评价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我们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种方式,定性评价能够了解学生学习的深入过程,定量评价主要了解学生学习收获、感受、满意度等。本次场馆课程中,我们邀请了场馆人员作为评委,从专业角度对学生展示进行评价。通过学生成果展示、小组互评、场馆人员点评,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学科情境之中,通过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动手、动脑,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

五、启发

实地参观在广泛的学习领域中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利用实地参观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移到课堂之中。大量研究表明,到非正式学习环境的参观对于学生学习的认知和情感领域都有益。自然博物馆的实地参观相比于正规的学校教育,其针对不同人的不同兴趣,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知识积累和态度培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探究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更加灵活生动。

猜你喜欢

场馆探究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