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的意义初探

2018-01-29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天津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课堂气氛心理学心理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曹 瑞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极心理学把为人类获得幸福而提供实践性的技术支持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强调以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出发点,并以此来为人类寻找到一条通向幸福的“积极之路”。积极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其关于积极情绪、“福流”理论以及PERMA等理论,为寻求更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一、积极心理学的提出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针对过去的满意感、满足感、成就感和骄傲感等,针对现在的福乐感和快乐感等,以及针对未来的期望感和乐观感等。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乐观、爱的能力、美德、勇气、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恕、创造性、关注未来和智慧等。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拓展—建构”理论

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于1998年提出了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具体的积极情绪,如高兴、兴趣、满足感、自豪感和爱等,表面看来不同,但都有拓宽人们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人们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协调性等)、提升人们主观幸福感等功能。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积极的情绪和幸福体验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很大。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也能应付自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源动力,比照自身的进步才是最重要的,要做最好的自己,从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和幸福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福流”理论

“福流”理论最早由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奇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imihalyi)提出。他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艺术家、棋手、攀岩者及作曲家在工作时,常常废寝忘食、不辞劳苦,几乎是全神贯注地投入,经常忘记时间以及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他把这种忘我的沉浸状态称为“福流”(Flow)。“福流”体验则是对这种忘我沉浸状态直接的心理体会和情绪感受。奇克森特米哈伊将“福流”描述成这样一种状态:“单纯因为内在动机驱使而从事某一活动,全身心投入其中,自我消失,时间飞逝,将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思想行动如同行云流水,就像演奏爵士乐般自然流畅。”从奇克森特米哈伊对“福流”体验的描述可知,在“福流”体验状态下,人们往往会忘我忘时,而且精神亢奋、动机激发、自觉性高、认知高效、反应敏捷、联想丰富,内心充满无比的快乐和幸福。“福流”理论揭示了快乐与幸福的心理机制,为快乐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阐释高效课堂的心理学基础,寻求更有效、更具有操作意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策略提供了借鉴。

现代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与教师、同伴、教学文本间的对话与互动,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和内心情感变化。现代课堂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生成,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变化和个性成长。让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要义与宗旨。这一点恰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旨相吻合,更与“福流”体验的意义和内涵相契合。

三、把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的意义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学习方式的改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一种心理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愉快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是师生与客观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营造出来的一种心理氛围,而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又成为师生身处的一种外部环境,反过来对师生双方的心理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课堂气氛提供了高效率学习所需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积极的课堂气氛提供了高效率教与学所需的心理氛围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智力活动是在情趣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他痛感当时学校里缺乏推心置腹、无拘无束的气氛,缺乏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缺乏炙热的创造性气氛。在他看来,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教师“乐教”的保证。

如果一个教师每次上课都能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那么,他的教学效果毋庸置疑是良好的。在课堂上,面对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兴趣浓厚的学生,面对学生们期待、信任、尊重的目光,教师的情绪会被极大感染。被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气氛包围着的教师,随时都体会着自己成功的愉快。因此,他热爱自己的工作。而只有热爱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组织起成功的教学。而缺乏良好的课堂气氛,面对着一群毫无情感反应、近乎麻木的学生,一个教师无论如何也不会兴奋起来。

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乐学”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可以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愉悦的状态。此时,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都更加灵敏,记忆力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地发挥,学生的智商、情商都会有很大地提高。所以,学生在积极型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心情愉快,常常表现为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进程有效、有序,活而不乱,学习效果倍增。相反,在沉闷、单调、乏味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会感觉心情苦闷、精神不振。因此,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热爱学习和积极情感之间可以画等号。

有研究者研究了教师亲切性对教学的影响。教师的亲切性是指那些缩小师生之间物理和心理距离的教师言语和非言语沟通行为。研究发现,教师的亲切性与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动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心目中的教师信誉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并与若干结果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大量研究发现,教师非言语亲切性与学生发展关系更为密切。一项非言语亲切性与认知学习关系的研究表明,教师非言语亲切性对学生短时记忆的效果有显著影响。目光接触与身体的接近度可以解释19%的学生回忆量方面的差异。另一项研究发现,非言语亲切性比言语亲切性更能预测学生的学习;与特质动机相比,教师非言语亲切性与学生状态动机的关系更为紧密。因此,非言语亲切性通过调节状态动机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习。

(二)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课堂气氛能够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机会。人的行为表现不但受知识和能力的影响,也与环境氛围和情绪状态有很大关系。根据“拓展—建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能够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在这种心理氛围下,学生思路变得开阔,思维更加敏锐深刻,记忆力和想象力也会变得丰富活跃,学习自然、积极、主动。而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氛围容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变得呆板、拘谨。虽然被动地接受了一定的知识,但难以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能够为学生的求知提供适宜的课堂环境,而且对他们情感的养成创造了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得到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和真诚,努力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和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学习中轻松愉快的情绪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当我们感受到自身价值被关注时,大脑就会分泌快乐的神经递质:内啡肤和多巴胺。这些神经递质会使我们更加乐于学习。激励系统以一种复杂系统的形式工作,可以将神经递质与神经元的“接受器”联系起来,这种接受器就好像停泊船只的码头。在这里,神经传导素会传递一种兴奋信息到NMDADA受体,或者传递一种抑止信息到GABA受体。如果大脑内没有这些“开关”交替,脑细胞就会无选择地激活,一切生活经验的意义都将变得一样,没有重点与核心,学习活动的效率会受到严重地削弱,甚至变得不可能。许多教师都发现,情绪激活程度不同的学生接受同样的外部刺激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当学习经验是积极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通过其独特的生物学方式产生积极的反应。如果学习更多地与良性情绪相联系,将更容易被记住。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非常良好的情绪感受,那么,他们将更容易在以后回忆起这些内容,并渴望就此学得更多。

2.积极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条件。

在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里,教师和学生的言语或非言语,会对其他学生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这种积极的暗示作用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无意识或不由自主地“屈从”,使全班学生能够产生相同的积极情绪,进而会产生相同的积极行为习惯。同时,在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里,也会使许多学生追随某种良好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产生连锁性的互相影响的“流行”,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良好的班风学风。良好的班风学风往往被打上切合时宜的印记,促使学生们自觉追随它,发挥统一学生行为习惯的功能,进而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情感期待效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期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学生感到教师的期待及爱,能够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也能感受到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更加投入于教学。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无疑会增强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励教师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更积极的态度搞好课堂教学,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此,教师要充满热情地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和神态里受到鼓励,感到振奋。教师要真心实意地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们真切体会到“老师在期待我”。

综上所述,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提高学习效率,这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是营造积极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者和维护者,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需要每个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

猜你喜欢

课堂气氛心理学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高中英语课堂气氛的活跃优势研究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