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2018-01-28武惠惠

时代金融 2018年27期
关键词:要素区域经济

武惠惠 朱 兵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自20世纪30年代起产业转移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90年代后期国内学者也竞相开展有关研究,而今产业转移各层面的研究则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国外产业转移研究

(一)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

基于产业视角的研究,形成了以下几种理论代表,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的理论基础。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了雁型发展理论,认为次发达国家的行业生产要经历进口阶段-国内生产阶段-出口阶段的过程[1]。美国经济学家索德·弗农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的市场寿命分为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并认为产品与产业的周期性发展促成了产业的区际转移[2]。随后,梯度转移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通过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要素和产业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投资国将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至该产业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国家,是对两国福利最大化的选择[3]。发展经济学开拓者刘易斯从发达国家缺乏足够的低成本劳动力角度出发,提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认为追求大量劳动力资源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4]。

基于企业视角的研究,英国学者卡森和巴克利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发现在市场交易中企业成本升高由垄断和市场机制不健全造成,若将外部市场以公司内部市场代替就能发挥内部转移价格的优势作用[5]。内部化优势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运用,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方式降低要素和运输成本。英国普雷丁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邓宁在70年代末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提出国际市场投资必须具备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和企业所有权优势[6]。

基于国家视角的研究,被广为认可的“中心—外围”理论由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他认为外围国家在发展中对中心国家技术和资本的依赖使得外围国家处于不利地位,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衡,而实行工业化则是外围国家摆脱这种困局的捷径[7]。在此基础之上,其他学者也提出了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例如阿明的“依附论”、汉斯·辛格的“贸易条件全面恶化论”。他们认可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低附加值的产业结构使得发展中国家无法获得高技术产业垄断下发达国家的发展优势。事实上,发达国家在获得产业结构升级契机的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发展路径。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针对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综合相关学者的观点,列举了以下广泛适用的几个要素,但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不仅限于此。第一,比较优势,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当立足于比较成本原理,通过产业的空间移动回避劣势产业以及扩张优势产业。图梅和泰勒实证发现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取决于区域间距离、原有区域和目标区域的规模、各区域的相对经济优势[8]。第二,要素禀赋,赫尔普曼从国际贸易角度强调产业国际转移与关税、运输成本、投资壁垒有较大的相关性[9]。威廉姆逊认为产业早期的扩张是试图达到对供应和市场的控制[10]。第三,规模经济,惠勒和莫迪发现美国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主要是寻求集聚经济和市场规模[11]。迪肯在对美国汽车行业的研究中发现产业转移的动因在于追求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12]。第四,国家政策,普雷维什认为正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国内工业化的策略促使了产业的转移,从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出发解释了国际产业转移受国家行为的影响[13]。阿什克罗夫特和泰勒建立模型将产业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产业转移首先发生于国家层面,然后在区域间依据区位优势重新分配[8]。

(三)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

产业转移的目的在于实现效益提升与经济增长,因此对产业转移经济成果的衡量成为研究重点之一。哈达德和哈里森对摩洛哥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更高水平的国际产业转移并不一定会带来国内企业生产率的增长[14]。克莱尔通过模型指出在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联系微弱的情况下,产业转移与本国经济增长呈负相关[15]。潘德认为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率也不同,这种差异造成的结构红利使得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流动,从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一过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迁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原因[16]。在对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之外出现了污染避难所假说、污染晕轮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等,研究的视野从片面的经济产出上升为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角度衡量产业转移带来的全面影响,对之后的研究有启发意义。

二、国内产业转移研究

(一)产业转移动因研究

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解释众多,本文列举了以下代表性观点。李颖基于比较优势动因发现我国纺织业区位转移的动力是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优势[17]。张鑫基于产业集聚动因认为规模经济效应是产业发生区位转移的推动力,集聚区的不经济状态促使产业向具有良好竞争力的地区靠拢[18]。戴宏伟基于经济发展阶段提出各地区要素禀赋的差异造成各地区产业结构分工不同,正是这种差异带动了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产业的区际转移[19]。借鉴国际相关学者研究观点并立足我国现状,国内学者发现基于区位经济效应的集聚动因与寻求区位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动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产业为降低成本进行转移的活动。

(二)产业转移模式研究

石东平和夏华龙从梯形产业转移论出发认为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为劳动密集产业-资本密集产业-技术密集产业,由此从低层级往高阶梯方向发展[20]。汪斌则将产业以工序型转移模式划分为垂直顺梯度转移、垂直逆梯度转移、水平转移等[21]。马子红和胡洪斌从影响因素角度出发将中国产业区际间转移归纳为以下七种模式:成本导向型转移、供应链衔接型转移、竞争跟进型转移、追求规模经济型转移、市场开拓型转移、政策导向型转移和多元化经营型转移[22]。不同研究视角下学者的划分方式丰富了对产业转移模式的认知。

(三)产业转移对策研究

魏后凯分别就转出区与转入区的战略选择提出了对策,对转出区而言,为避免传统产业转出弱化地区经济发展,应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并加快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培育先进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对转入区而言,需要有选择的承接相关转移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加强软环境建设,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建设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23]。戴宏伟从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出发,就我国参与国际市场产业转移提出的对策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考虑承接地的可持续发展,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24]。参与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产业转移优势加快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促进自主创新;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有利于内资转移出去,积极参与到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中。

三、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观点。一方面,学者认为产业转移有利于转入地经济增长水平提高、资源配置优化、就业潜力提升等,而且还会促进转出地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产业转移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对转出地,产业转移可能会使大量生产要素流失而导致“产业空心化”;对转入地,引入资源密集型产业后,本地区资源利用强度加大将加重区域内的承载压力,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诸多学者研究认为产业转移对转入地和转出地的经济增长有利有弊。

在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增长方面,邹璇认为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有利于消除区际发展壁垒,促进区域经济稳步增长[25]。周世军等研究发现产业转移通过加强产业集聚程度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也促进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26]。张辽以我国各省区面板数据为对象研究发现产业转移通过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三要素的加总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向作用[27]。王龙等对中西部地区的研究表明区际间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并对省际间经济增长的正溢出效应显著[28]。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对仅从经济增长数量考量提出质疑。郭丽认为对后发区域而言,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生态环境恶化而造成产业结构失衡,也可能冲击本土企业[29]。肖挺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会带来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优化除东部地区以外基本上加剧了总体发展局面的严重性[30]。郭子琪等提出产业转移造成污染转移的同时并未带来经济的同步转移,发达地区仍然控制着大部分的经济利益,使得欠发达地区可能落入“经济欠发达-开发-资源耗竭、环境恶化-资源环境约束经济发展-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中[31]。进一步地,张秀生等运用DEA模型从产业的转出与承接角度对国内主要地级市进行了分析,提出产业转移对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出现初显著负效应,对承接地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显著负效应,对转出地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正效应[32]。吴传清以长江经济带的中上游区域为对象采用DEA模型测度了包括经济产出与环境产出在内的生态效率,认为产业转移对中上游区域的整体生态效率未造成损害,但对中游区域生态效率呈显著负效应[33]。总体来说,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主要在于产业转移通过产业集聚、技术溢出、要素流动和结构调整等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尚无具体范式,对经济增长效率的衡量基于单纯经济数量角度存在不合理之处,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却未形成统一的衡量标准。

四、结语

纵览国内外大量文献可知,产业转移研究至今已形成诸多理论与实践成果,但不可避免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研究。首先,相关研究大多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研究了产业转移的理论发展、影响因素、转移绩效等。从定量角度的研究也多集中于经济增长数量而忽视了经济增长质量,已有的考虑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的研究也未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单纯的数量式经济增长忽略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污染的负外部性。因此将环境的负外部性产出纳入到经济增长效率的测算框架,以全面反映其影响方式具有现实价值。其次,目前对经济增长效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具体区域的实证分析,而从产业转移角度研究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作用路径,揭示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机理的研究尤显不足。相关实证研究大多止步于对策建议,而对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机理的解释缺乏深入研究。因此理论角度的探讨也尤为必要。最后,针对产业转移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大多不具现实操作性,提升经济增长效率的举措本身复杂而多样,因此探究产业转移如何更好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需要从区际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和完善。立足于相关学者的研究贡献,发现不足正是未来可以研究与探索的方向。

猜你喜欢

要素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