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方高校创业型学科建设的策略研究

2018-01-28华,胡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科发展

万 华,胡 润



西部地方高校创业型学科建设的策略研究

万 华,胡 润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西部地方高校作为推动西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和服务西部地方创新型社会的主要阵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导致其面临困境。学科是西部地方高校改革的中心,结合国内外地方高校的成功转型经验,“创业型学科”可以作为西部地方高校内涵建设与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创业型学科的理念来源于创业型大学,是以摆脱资源依附,提高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价值导向的学科,因而其学科形态,表现在知识形态和组织形态两方面的内涵与传统学科有所不同。西部地方高校可以从意识转化、学科遴选、团队打造及服务模式等四个方面建设创业型学科,探索出一条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西部地方高校; 创业型学科; 学科建设

西部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实施西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动力源,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从事创新型研究、服务创新型社会的重要职能。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些高校发展存在基础薄弱、资源不足,与市场联系紧密度较低等现实问题,在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障碍重重,处境艰难。为走出困境,西部地方高校必须转变发展意识,加快改革步伐,主动在内部组织的发展机制上寻求突破,才能找到出路,有所作为。

学科,是一所高校的心脏。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是围绕学科而展开的活动。因此,一所高校最基础,也是最根本性的改革,应是学科改革。西部地方高校的改革也应以学科为中心展开。事实上,国内外一些与西部地方高校有着类似经历的高校,在学科改革的过程中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一些地方院校如英格兰的沃里克大学、荷兰的特文特大学等,在内外部资源不断紧缩,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通过新型学科的建设,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一种被称之为“创业型学科”的新型组织的产生,为高校获取资源,走出困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西部地方高校学科改革与发展所借鉴。

一、创业型学科的基本涵义

创业型学科的理念来源于创业型大学。最早由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所提出。伯顿·克拉克在对欧洲5所地方大学组织转型的案例研究中总结得出,创业型大学包含五大要素——多元化的资助基地;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扩宽的发展外围;激活的心脏地带;和整合的创业文化。其中,“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指的就是创业型学科。[1]

所谓创业型学科,也被称之为“前摄性学科”。“前摄性”是指个体或组织遭遇困境时,不被局面所牵制,而反过来控制局面的行为特性。“前摄性学科”即指那些为摆脱学科发展困境,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和现实需求,在组织特性上做出实质性转变,以实现自主发展的学科。因为其本质是将“学科发展”视为“学术创业”,其过程充满了创业精神,并具有创业特质,所以将其称之为“创业型学科”。[2]

二、西部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学科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西部地方高校摆脱资源依附,实现自主发展

从管理归属角度来看,地方高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办学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财政划拨的普通高等院校。受我国西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地方政府对高校办学资源的投入极其有限。仅2016年高校研发经费投入一项来看,我国东西部地方高校所获得的资源差距就十分明显。首先,从高校研发经费投入的绝对量看,东部如上海市地方高校的校均研发经费投入是重庆市的3.83倍,浙江省地方高校的校均研发经费投入是广西、贵州省的2.3倍;其次,从相对量看,西部地方高校与部委高校的研发经费投入也不均衡,如四川、陕西两省的高校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在全国各省排列中上,但除开两省部委院校所占的经费,四川省地方高校的研发经费投入仅占全省高校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的27%,陕西省地方高校则仅占20%,而两省地方高校的数量在各自省份的高校总量中占比却高达90%及以上;[3]再者,从研发经费投入的主体来看,虽理论上存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但西部地方高校研发经费的投入仍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业投入经费在总量中所的占比例较低。如广西地方高校来自企业的研发经费仅占9%,贵州仅占14%,云南占18%,宁夏占4.6%,新疆占4.9%,而东部各省这一比例已超过或接近30%,[4]这说明西部地方高校对政府资源投入的依附程度比东部要高,而西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现实,又决定了西部地方高校获取的资源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在此情况下,西部地方高校如不能转变模式,寻找新的资源渠道,发展必将陷入困境。

创业型学科作为充分利用西部地方高校学术资源,促进学术资源向学术资本转化的学科。通过强化学科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与西部企业、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从而增加市场资本投入的机会和可能性,吸引市场资源向西部地方高校流动。当学科发展与市场需求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后,学科资源转化为学术资本的能力增强,不仅可以减缓地方高校对政府财政的依赖程度,还可以反哺并支撑学校学科的整体发展,这对于目前财政紧张、投入不足的西部地方高校而言,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发展道路。

(二)有利于西部地方高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当前,西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在以创新驱动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区域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从事创新型研究、进行创新成果应用及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西部地方高校需要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产出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较高的创新成果,才能有效地服务地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目前来看,西部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仍显不足,集中表现在地方高校创新成果转化项目稀少,效率低下,诸如专利申请、授权与出售、技术转让、技术应用与服务项目等指标,与东部地方高校相比甚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固然受区域经济环境和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但高校内部思想僵化,机制体制改革滞后,学科创新潜能受到抑制,创新成果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适配性不够,才是阻碍西部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内因。创业型学科作为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首要任务的学科,从高校内部改革入手,对学科资源、组织、运行进行优化,打通学科创新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互通渠道,提高学科创新潜能和转化效率,进而提升学科创新成果的市场满意度。事实上,西部地方高校包括了一些综合性大学和行业性院校,这些院校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一些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可以通过创业型学科的建设,释放更大的社会能量。

三、西部地方高校创业型学科建设的双重形态

学科具有双重形态,一种是学科的知识形态,即学科知识的分类或组合方式;一种是学科的组织形态,是在学科知识形态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劳动组织。[5]学科的知识形态是组织形态的逻辑起点,而学科的组织形态是知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创业型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方向与传统学科有所区别。因此,创业型学科建设不能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浅尝辄止,需要根据创业型学科的特质,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学科形态。

(一)创业型学科的知识形态

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学术概念。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按照知识属性所建立起来的特定学科理论的概念系统与框架结构。按知识属性所划分的学科,有其特定的学术话语体系和操作体系,学科发展遵循其内部规律和逻辑,因而客观上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学科明显是一种联结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理事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它按学科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6]传统学科在促进学科分化,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方面作用显著,是从事学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前沿阵地。

创业型学科的知识形态与传统学科有一定的区别。创业型学科立足于社会面向,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解决现实问题为主要职能,具有很强情境性和实践性。学科发展遵循的是知识在应用情景中的创新规律和逻辑,其复杂性程度高,涉及面较广,知识与技术的创新,需要创造更为开放的“创新环境”和更为完整的“创新链”。打破学科边界,“整合两个及更多学科或专业知识体系的信息、数据、技术、根据、视角、概念以及理论,以促进基础研究或解决单一学科或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7]是创业型学科的知识常态。

(二)创业型学科的组织形态

学科的组织形态是在知识形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劳动组织。与传统学科相适应的组织形态是学院或系。学院或系受传统学术价值观影响,常常被称为“学院派”,是以培养特定学科领域内的学术人才和促进学术繁荣为己任的劳动组织。“学院派”的劳动成果是以学科领域内认可的高水平学术论文、著作以及重大课题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学科成果面向基础研究领域,参与国际高水平科研竞争。在劳动组织管理方面,学院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大学——学院——系”的层级式学科管理模式,劳动资源配置、经费使用、人事权限,主要集中在校院两级,作为底部沉重的系科组织,自主权会受到较多的限制。

创业型学科是面向社会,以满足市场、企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劳动组织。其劳动成果表现为与政府、产业合作研发项目,产出具有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专利许可)、创新成果转化、转让(包括专利转让和出售)以及科技服务项目等形式。与创业型学科知识形态相对应的组织形态是高校自组织或政、产、学研合作成立的研究中心或院所,组织要素包括:

1.跨学科的研究团队

研究中心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组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常常围绕科技创新项目和计划展开,涉及多学科的知识与技术领域。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授、导师、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所组成跨学科知识团队,是创业型学科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学校可以根据现实条件和需求组建多个研究中心,每个研究中心可以由若干个项目团队所组成,而每一个项目团队都是一个独立的跨学科集群,至少由一位在某一领域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若干项目团队组长、研究员和研究生组成。如重庆大学拥有三大跨学科研究平台: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现代物理中心及脑科学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此外还有16个科学研究基地,横跨生物、化工、数统、物理、生命等多学科、多领域,连接当地产业链及各高校并加强国际合作,这些跨学科研究机构和集群与学院同等水平进行运作。

2.扁平化的管理组织

研究中心享有比院、系更大的学术自主权和创业自主权。外部环境变化快速,复杂多元,中心要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就必须保持开放与敏感的状态,灵活、动态的调整研究项目的方向、目标、计划和内容。传统学科受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逻辑的支配和影响,学科组织在回应外界变化的过程中限制诸多,行动效率相对缓慢低下。为减少障碍,提高效率,研究中心应采取“学校——中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通过减少行政层级,避免过多地行政干预,提高研究中心的自主权。中心直属学校,享有比院系更高级别的特权,可以直接对话校级层面负责人。校级层面负责审议和决策中心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规划,监督、评估中心的工作绩效,但不直接干涉中心的具体工作。“引进教授,让他们自由地去干”就是实现创业型学科的“教授治学权”。“中心建制”的管理模式可以使以教授为主的学科带头人,在研究中心的经费使用、人员配置、购置设备、确定研究项目上,享有充足的资源保障和较大的支配权。

3.一体两翼的运行机制

在相对封闭的学科组织管理模式中,学科与产业双方往往因为信息通道闭塞,制度体制障碍等问题,导致运行机制不畅,产教融合受阻,学科创新与企业需求难以适口对路,服务能力也因此而受挫。为弥补这种缺陷,创业型学科需要重塑组织运行框架。打造以跨学科研究团队为主体,以外部关系办公室和技术许可办公室为两翼的组织机制,为学科——产业的融合链接提供支持。外部关系办公室负责信息发布和合同管理;负责来自企业、产业的商业咨询;负责项目委托合同签订与管理,向社会发布科研成果和技术发明等;技术许可办公室负责教师的专利申请、许可和转让工作,对专利进行登记和存档,积极谋求专利转让事宜和处理相关问题等。如西南交通大学于2015年7月成立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负责学校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包括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策划组织与全过程管理、科研基地建设与发展管理、科技合作规划与管理,其中更是设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专门负责学校科研成果及其转化与知识产权管理。

四、西部地方高校创业型学科建设的策略

我国西部地方高校为走出“望他人项背”的情势,需主动出击,勇于突破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做出新的尝试,而创业型学科为此指出了新的路径。在有机的组织运行系统之中,创业型学科与传统学科可以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有效提升学科发展的整体实力,形成学校发展的良好态势。因而,如何建设创业型学科成为需要思考的重要方面。

(一)扭转意识,制定创业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规划

21世纪以来,西部地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不论是经费、人才、平台等资源性投入,还是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等软实力产出,都处于不利的境地。以“双一流大学建设”为例,在新一轮评估所产生的42所一流大学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单位中,西部地区所涉高校寥寥无几,成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科竞争力不足,在资源抢夺中被动出局的现实写照。在此背景下,西部地方高校不应消极面对,被动等待,可以将创业性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有利选择进行尝试,以实现地方高校走出困境,赢得局面的发展目标。

在建设创业型学科的过程中,西部地方高校需要实现两个方面的意识转化。一是西部地方高校需要实现从追随一流大学建设到实现自主建设的转变。要坚定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解决区域现实问题的发展道路,将自身命运与区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西部地方高校需要实现从大学封闭化建设到开放化建设的转变。要将创业型学科作为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的窗口。大学要在校级层面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转型的现实需求,找准创业型学科发展的领域和方向,明确创业型学科发展的战略定位,并制定中长期的学科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任务。如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升级传统产业,延伸传统产业链,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份额等,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动态的科技支撑体系。[8]西部地方高校的创业型学科应据此规划学科领域和方向。同时,由于西部地方高校资源有限,经验不足,创业型学科建设不适宜全面展开,可以集中力量建设几个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适配性较高的创业型学科为试点。学校在资源配给、组织机制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推动创业型学科的快速发展。

(二)集中资源,遴选创业型学科

“对一所大学来说,市场机会可能性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各个大学的进取心和策略选择,另一方面取决于大学学科禀赋结构与外部需要的契合程度。”[9]西部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一直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学校的学科建设相对比较集中。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发展总体实力不足,主要是少数几个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具有竞争优势,在全校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校不得不集中精力优先保障少数优势或特色学科的发展,以保存实力。另一方面,西部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又比较分化。一些既无特色,又无优势的学科普遍存在于高校中,既挤占了学科建设的资源,又造成了学科发展的碎片化,实际又削弱了学校学科发展的整体实力。面对这种现状,校级层面对创业型学科的顶层设计更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创业型学科发展的领域和方向,对分散的学科及资源进行统合,以打造有优势、有特色的创业型学科品牌为目标,建立研究中心(所)。如贵州铜仁学院,通过分析该区域内武陵山区的特色资源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优化其特色学科专业结构,建设了三大特色专业群:生物与农林工程类特色专业群、新材料与化学工程类特色专业群及创意服务与文化旅游类特色专业群,[10]服务于所在区域的农业与食品业、新材料产业及服务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由于西部地方高校资源有限,经验不足,高校可以先遴选少数几个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度较高的学科作为试点。西部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

一种是辐射带动模式。学校遴选创业型学科所依靠的证据和水准基点是学术实力优先。将学术水平较高,积淀比较深厚的优势学科作为首选,根据需求集中相关学科的资源和力量,对接地方龙头产业或企业,并以此成立若干领域和方向的研究中心,发挥引领作用;如贵州大学,依托区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优势学科:贵州省有着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和水利资源,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针对这一产业优势,贵州大学大力发展冶金学科,先后建立4个相关研究中心及实验室,承担、完成了一系列的国家级、省部级、企业合作技术攻关等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00多亿元,成为贵州省金属冶金产业地重要力量,通过科技研发创新引领带动产业升级转型,在全省范围内起到学科辐射带动的作用。[11]

一种是聚合联动模式。学校整体学科实力平平,通过校内学科资源聚合的方式,将分散的学科力量与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产教融合,建立特色类创业型学科,逐步树立学科品牌形象,获得行业和社会认可。如云南大学发挥生物医学、植物学、遗传学等带头学科优势,培育以病源生物学、遗传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为特色的医学学科群,培育以生物多样性、生物农业等为特色的农学学科群,并进一步形成独特的优势,完善综合性学科群结构。[12]也有大学采取校外学科聚合的方式,如青海大学根据自身的地理特点与学科优势,与清华大学联合组建青海大学——清华大学三江源研究院,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后续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新能源综合利用及野外台站建设等相关领域开展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研究。[13]

(三)内培外引,打造学科团队

创业型学科团队由学科带头人(通常是教授)、教师、研究员以及研究生组成。学科带头人在创业型学科建设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创业型学科带头人除了较强的学术能力之外,还需要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领导力,需要具备商业咨询,公司管理的经历,与外部相关行业、企业有着广泛联系,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准确定位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扩大与外界合作,缔结研究项目、创新孵化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西部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的方式,来打造创业型学科团队。通过制定适切性的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校内外人才参与到创业型学科的建设事业中。如通过“研究员计划”,面向社会引进学科带头人,招聘年轻有活力、成果显著的青年研究员,签订一定年限的合同;在校内通过减免教学负担来激励教师参与,激发教师的学术创业意愿。事实上,在国内外一些先行的地方高校中,一些专门从事创业型学科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全时人员,研究和发展的全时当量在校级层面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西部地方高校应迎头赶上,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创业型学科团队的建设。

(四)借助外力,建立专业化的服务体系

创业型学科由于其社会面向的特性,需要建立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包括信息交换服务体系、成果推广转移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投融资体系等。以往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及其成果,大多都是成果所有人相对独立、自发地,直接面向社会进行转化,其缺点在于科研项目定位不准确,成果不能适应产业化要求,成果转让运行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14]特别是西部地方高校,由于市场成熟度不够,学校开放性程度不高,在缺乏专业化服务体系支撑的情况下,项目管理和成果转化常常遭遇夭折。部分学校,虽然设立了校内服务机构,但不成体系,且管理人员大多是从校内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抽调组合,没有从事相关服务工作的经验和证照,专业化服务程度较低,一些涉及到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让与许可等与企业发生的经济法律关系事务关系,还是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西部地方高校可以采取第三方专业机构介入的方式,对创业型学科的项目管理,研究成果进行专业化的评估、判断和筛选;将科研成果“委托”给第三方并进行知识产权转移,第三方可以充分地与企业发生经济、法律关系,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避免学科陷入过多复杂事务之中,使学科——产业的融合机制在运行中得到有效缓冲。

[1] 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8.

[2] 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3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201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编.2016中国普通高校创新能力监测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5] 宣勇.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要实现“三个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16(5):1-6.

[6] 王贺元.激活高校创新创业的“学术心脏地带”:构建创业型学科[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5):48-52.

[7] 专访王焰新.跨学科教育:一流本科的必然选择[EB/O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I1OTMyMA%3D%3D&idx=2&mid=2650596001&scene=6&sn=9065e9a6f1d5b1ed9bd7ee17944637d1.

[8] 吴文清,高策,王莉.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转型适配性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1):104-109.

[9] 陈霞玲,马陆亭.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与内涵——大学组织技术变迁的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2,5(5):42-48.

[10] 叶丹,罗静,侯长林.利用区域资源推进专业建设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30-31.

[11] 金会心,庄昌凌,陈朝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建设背景下学科发展的思考——以贵州大学冶金学科发展为例[J].高教论坛坛,2017(11):24-27.

[12] 林华,黄东益.高校特色优势学科群建设探讨——以西部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3(11):47-50.

[13]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工作情况汇报(青海大学)[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4/200506/8321.htm.

[14] 乔玉婷,李志远,谭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军队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三方运营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1):5-8.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Entrepreneurial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Western Local Universities

WAN Hua, HU Run

(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Guizhou, China )

As the important force and main position to promot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erve the innovative society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e western local universities have faced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which resulted in numerous difficulties. Discipline is the center of the reform in the western local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experience of local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entrepreneurial discipline" can be used a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western local universities. The concept of entrepreneurial discipline originates from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and is a value-oriented discipline based on getting rid of resource dependence, improvi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erving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discipline form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discipline in terms of connotation of knowledge form and organizational form. Western local universities can construct entrepreneurial disciplines from four aspects: consciousness transformation, discipline selection, team building and service mode, and explore a self-reliance development path.

western local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ial discipl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2018-11-02

万 华(1977-),女,上海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

胡 润(1995-),女,贵州安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

G640

A

1673-9639 (2018) 12-0011-06

(责任编辑 陈昌芸)(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学科发展
【学科新书导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超学科”来啦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